第9章 成功智慧在大師思想中誕生(1)(1 / 2)

1成功學的故鄉在中國

應當說近現代成功學創建於西方,但是,中國也有成功學。不僅有,而且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隻不過由於種種原因,近現代成功學研究出現了斷層,反不如西方發達了。

中國古代沒有專門的“成功學”,但卻有豐富的成功學思想。成功的渴求與生俱來,隻要有人,就一定有對“成功”的思考。

比如,關於“成功”的定義和標準,《左傳》認為,“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謂之不朽。”也就是說,最大的成功,莫過於樹立天下道德楷模和規範,如聖人或宗教領袖;次一等的成功,就是立大功建大業,如各國締造者,功在千秋的元勳;再次一等的,就是必須要有思想傳世,如科學家、文學家、哲學家、藝術家等等。

這個“成功定義”十分高遠,必須要有“雖久不廢”、“不朽”的東西,才能算成功。

立德、立功、立言的三立完人,曆來如鳳毛麟角,即使“聖人”們也未必做到。因為他們大多立德、立言而沒有立功。據說清朝的曾國藩做到了“三立”。

古代沒有“成功人士”這樣的說法。“俊傑”和“君子”或許相當於人們敬羨的成功人士。

“識時務者為俊傑”,隨天下之變而應變的人,應當算成功的了。

據《論語》記載,子路曾請教孔子怎樣才算君子(成功者)。

子曰:“修己以敬。”(修養自我,敬謹自重)

“僅此而已嗎?”子路再問。

曰:“修己以安人。”(以自己的修養使親近的人安樂)“僅此而已嗎?”再問。

曰:“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修養自己使所有的百姓安樂,堯舜恐怕也難於做到呢!)這也可以說是孔子所定義的成功人士的三個標準和層次:最起碼是“修己以敬”,其次“修己以安人”,最高層次為“修己以安百姓”。

至於成功的步驟,儒家在《禮記》中指出了一條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此過程中,必須“自強不息”(《周易》),“篤誌而體”(《簡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麵對逆境,要充滿信心,“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要堅持不懈,勇於付出,“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遇必明,雖柔必強”(《禮記》)。

同時,向成功者學習,加快成功的步伐,“人有師法而知則速通;勇,則速威;雲能,則速成;察,則速盡;辯,則速論。故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荀子·儒效》)還要注意把握人際關係的原則,凡事先找自己的原因,“君子求諸己”,多為別人作想“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善則稱人,過則稱己”,這樣,才能“民作讓”,“民不爭”,“怨益亡”(《禮記》),正所謂“德不孤,必有鄰”(《論語》)。

在以上前提下,則是見機行事,順勢而為,“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周易》)“得事理則必成功。”(《韓非子》)三國時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劉劭,在其不朽的人才學專著《人物誌》中,對“成功”的規律,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較為係統的論述——(1)質理結合才能成功。質,就是人的資質;理,即所謂“事理”。劉劭認為,一個人的資質與事理相應,就產生聰明,這種聰明發展到能充分認識把握有關事理的程度,就能成為這一方麵的成功者。這與韓非子“得事理則必成功”的思想不謀而合。

那麼,什麼是“事理”呢?按劉劭的說法,主要有四種:道之理,事之理也,義之理,情之理。“道之理”指的是天地自然之理;“事之理”指的是社會、政治之理;“義之理”指的是禮樂教化之理;“情之理”指的是世事人情關係。

一個人能否成功,全在於能否認識事理,而認識事理的根本在於具有與事理相應的資質,換句話說,人的主體資質與客觀外界的事理相符合,才有成功的可能。

劉劭把人的資質分為平淡、警徹、和平、機解四大類型。如果這四種資質與四種事理相應,就能成功,即成為“道理之家”,“事理之家”或“義理之家”和“情理之家”。

道理之家,質性平淡,心靈性巧,思維細膩嚴密,因而最易與自然溝通;道理之家的成功典型是哲學家、科學家等。

事理之家,質性機敏,多謀善斷,行動果敢敏捷,能迅速處理煩難之事;事理之家的成功典型是政治家、軍事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