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立的心燈為什麼微弱無光
你自立的心燈之所以微弱無光,是因為你有很強的依賴心理。
依賴心理指的是這樣一種情況:個體處於自己無法選擇的關係之中,被迫做違心的事,雖然他也討厭被迫行事的方式。人為什麼會產生對他人的依賴心理?心理學家經過研究發現,產生依賴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教育失當引起的心理依賴
在精神上受到撫慰會給人一種美妙的感覺,因為人性中有它的弱點,如怕承擔責任、願意受到保護、貪圖安逸等。人有能力不及和脆弱的時候,需要一個“權威”來解決生活中的難題,為其出謀劃策,並對可能出現的結果負責。這一點在孩子身上尤為突出。孩子是軟弱的,他們需要家長及老師的保護和指導。在孩子眼中,家長尤其是老師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們的批評和讚許都是至關重要的。孩子為了得到老師、家長的讚許而做某些事,這是對兒童進行教育、培養的契機,是一個人社會化的必然過程。值得提醒的是,教育培養兒童過程中,不要忘了對兒童獨立性的培養,一味地教育孩子聽話、學乖,會抑製獨立性這一可貴的品質。
孩子會認為,別人比自己重要;別人的意見是對的而自己的意識隻能是錯的;生活中別人的接受和讚許勝過自我的獨立;人與人的交往是一種主從關係、依賴關係。
(2)自卑心理產生的依賴
有些人有較重的自卑心理,認為自己不如別人,如知識貧乏、能力不強、笨嘴拙舌,因此在與人交往中不自覺地把自己放在配角位置,心甘情願地接受別人的支配。當然在依賴中也得到了某些好處,如不再孤單,感到有了“靠山”,自己的一些行為(為迎合他人而做)受到讚揚,這些對自卑的人是非常有誘惑力的。代價是喪失了自我的獨立性以及由於屈從而引起的內心的矛盾和痛苦。
(3)保持服從、依賴地位的若幹“好處”的促使
①通過依賴,你可將自己的缺點歸咎於他人。
②當你依賴他人時,就不必花氣力、冒風險去改變自己。你可從依賴中獲得安全感,因為別人會替你做主。
③你會對自己滿意,因為你可以取悅於人。你知道自己要高興,就得先讓媽媽高興,於是,許多像媽媽那樣的人物正在控製著你。
④你無須為自己有主見的行為而內疚。安分守己要比消除內疚容易得多。
⑤依賴可以使你處於他人的保護之下,使你像幼兒那樣,不必對你自己的行為負責。
⑥你無須自己做出選擇或決定。你可將自己所依賴的父母、愛人或其他人作為楷模。你隻想他們所想、憂他們所憂,就不必費力獨立思考或決定。
⑦做盲從者比做領頭人更為容易。別人叫你幹什麼就幹什麼,保準不會出差錯,雖然你可能不喜歡充當盲從的角色。盲從也比獨立行事更為簡單,而且沒有任何風險。依賴之所以具有很大的挫敗性,是因為它使你性格不夠完整,精神上不能獨立。依賴別人是很容易的,這的確不假。
2依賴心理的種種表現
(1)在人際關係上不會選擇
健康的、平等的人際關係是具有選擇性的,這種選擇性能使人得到友愛及獨立性。而隻要存在著心理上的依賴性,就必然不會有選擇,也就必然會有怨恨和痛苦。一旦你覺得需要別人,離不開別人,你便成為一個脆弱的人。也就是說,如果你所需要的人離開了你、變了心,那麼你就感到被人拋棄,茫然不知所措,精神極為痛苦,甚至崩潰。依賴別人(如父母、師長、領導、朋友等)的人,會把別人看得比自己重要,期待著別人的安撫與讚許,會自覺不自覺地迎合別人的意願說話、做事,以取悅對方,而將自己置於依附的地位,這樣就喪失了自我,事後會感到怨恨,心中不平,而不如此又感到內疚和不安。
(2)在求職擇業上沒有主見
依賴心理在求職擇業中又具體表現為兩種傾向:一種是依賴大多數的從眾心理,自己缺乏獨立的見解,不是從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切合實際的選擇,而是人雲亦雲,見別人都往大城市、大機關擠,自己也跟著湊熱鬧;另一種是依賴政策、依賴他人的傾向,不是主動選擇,積極競爭,而是覺得反正國家要兜底,反正有優生優分的政策,坐等學校給自己落實單位,這種心態也是與激烈競爭的社會現實格格不入的。
(3)不願意承擔責任
一切依賴國家,向國家索取一切的心理,是現實生活中人們的一種心理習慣。當人們所依賴的舊體製麵臨動搖時,要求人們擺脫對國家、對集體的依賴性,在獨立奮鬥中擺脫貧困、在競爭中求生存,一些人便表現出極度的困惑、恐慌和不適應。有人把舊體製下生活的中國人比做“沒離開過娘的孩兒”,不無道理。盡管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較低,但風險也低。比如國家曾對城市居民實行多方麵的社會保障製度,使人們不願多承擔責任,不願自己冒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