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發生的事實與這些舊做法、舊趨勢相違背,一些人就產生了嚴重的心理障礙。
(4)缺乏自理能力
依賴可以是物質上的,亦可以是精神上的;可以是單向的,亦可是雙向的。無論是物質上的依賴,還是精神上的依賴,如果這種依賴過分強烈,或僅是停留在某一幼小年齡的依賴內容上,這種依賴關係就會影響一個人的成長、成熟,妨礙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一旦這種關係終止,則依賴者在以後的成長道路上會出現一些心理反應,甚至以某種生理症狀出現。心理反應主要是情緒上的,而生理反應則表現為身體的某種不適,如頭痛、腹痛、哮喘等。長期不正常的依賴關係,會使依賴者心理發育停滯甚至倒退,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自信、不能承擔成人角色。
3你是否具有依賴行為
心理學家列舉了具有依賴行為的具體表現形式,如果你也有其中的表現,那麼你也就有依賴行為。
(1)覺得不能離開父母,或雖已離開,但雙方都感到內疚不安。
(2)覺得有義務經常看望父母,給他們打電話或陪他們出去玩。
(3)不管做什麼事,都得征求愛人的同意,如花錢、說話或使用汽車都得看對方的臉色行事。
(4)侵犯隱私權,包括檢查孩子的抽屜或翻閱他們的日記。
(5)說這樣的話:“我絕不能告訴他我對他的看法。他會不高興的。”
(6)父母或愛人去世後,抑鬱消沉,一蹶不振。
(7)把自己束縛於某一特定工作,從不敢發揮自己的能動性。
(8)不切實際地期望愛人、父母或孩子應當如何如何。
(9)一生中總在為某項工作或某一職位進行訓練和準備,卻不再努力一下去實現獨立自主。
(10)因別人的言語、觀點或行為感覺自尊心受到傷害。
(11)隻有當愛人和你一樣覺得高興或有所作為時,才覺得幸福或具有成就感。
(12)總是聽從別人的調遣,而不問自己的意願如何。
(13)遇事讓別人替你拿主意,或總是先征求別人的意見再做決定。
(14)由依賴性而產生的義務:“你欠了我的情,你想想看,我給你做了多少事情。”
(15)因愛人患了重病或去世,而痛不欲生,喪失生活的勇氣。
4以堅強的獨立精神戰勝依賴
性格的獨立性,是對人們在智力活動和實際活動中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水平而言的。在這一品質方麵,具有獨立性格的人,遇事總喜歡自己動手,自己思考,能夠標新立異,自圓其說,對傳統的習慣、陳腐的觀念采取懷疑和批判的態度;而具有依賴性的人,則總是循規蹈矩,人雲亦雲,缺乏自立和主見。在性格品質體係中,對創新影響力最大並作為基礎和歸宿的,便是獨立性。
具有獨立性格的人,必然也具有創新意識。他們重視書本,但並不迷信書本;尊重權威,但不迷信權威。他能在掌握已有的經驗基礎上,標新立異,自圓其說。
而那些缺乏獨立性的依賴心理者,都缺乏自信,極少冒險,不肯探索,也不喜歡變更與反饋,他們在簡單的工作中或許表現還可以,但是,他們是永遠不可能獲得高峰體驗的,也體會不到巨大成功的喜悅。漢字激光照排技術的開創者王選院士曾說:“在科學上要有所成就,就絕不能總跟在別人後麵,而要處處爭取領先。”
事實上,心理學家指出,由於人自身的惰性和不自信在作怪,每個人都有某種程度上的依賴心理,以及附和傾向,而這是發揮創造力的最大障礙,所以,如果不甘平平庸庸,碌碌無為,那麼,你就要努力去抑製自己的依賴心理,而去培養獨立的性格。
培養獨立性,其實就是“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和“獨立思考”。這些筆端極簡單的文字真正行動起來卻並不容易。有許多人往往並不真正了解自己能做什麼,對於自身的潛能一無所知,於是,在困難麵前不知所措,要麼畏縮不前,要麼尋求“外援”。克服依賴性、培養獨立性至關重要,要從現在做起,爭取全麵地認識自己,更好地做自己能做的事。在此,有一些方法供讀者借鑒。
(1)從身邊小事做起,磨煉自己的意誌。生活中要求自己獨立處理日常事務,安排自己的生活。
(2)勇於嚐試,發掘自身的潛能。製定計劃,每周做幾件以前想做、但因各種原因而沒有做的事,如:騎車郊遊,應聘某一職務等。
(3)定期反思自己,學會獨立思考。一段時間的忙碌之後,靜下心來,審視自己近期的言行,參照過去加以評判,考慮一下今後一段時間的生活。
(4)逐步決定自己的事,檢查培養效果。慢慢學會獨立處理與自己關係重大的事,並以自己日常生活中處理問題的能力來評判自己獨立性發展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