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力戒依賴:我的人生我做主(2)(1 / 2)

提倡獨立性,並不否定生活、工作中的合作精神,相反,現實中我們應力爭更好地依靠、充分利用集體的力量。“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隻有更好地借鑒、吸取他人的經驗,我們才更有可能在今後的人生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績。其實,培養獨立性的實質在於,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小事中磨煉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隻是隨大流,盲目地跟著別人走,這種盲從常常導致我們個性的迷失。

5培養獨立精神,從小抓起

心理學家認為,培養獨立精神,克服依賴心理應從娃娃抓起,做好三方麵的工作:

(1)從小抓起,家長注意言傳身教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負有言傳身教的責任。如果家長希望孩子成為有較強自尊心、堅定自信心、精神愉快、有所作為的人,那麼自己首先就得這樣做人。因為在家中,孩子耳濡目染的是家長的所言所行。如果家長本身就常常內疚、怨恨、悲觀、無所作為,還要一本正經地教育孩子不要這樣,那麼這種說教顯得蒼白無力,是不會有任何作用的。如果家長自慚自卑、缺乏自信,那麼將促使孩子產生同樣的自卑心理。

如果家長把孩子看得比自己更重要,總把孩子放在第一位,那麼,這實際上不是在幫助他們,而是在教他們把別人看得比自己重要,在生活中謙讓別人,自己則不求進取。家長應該明白,孩子不是靠家長的說教來建立自信,而是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才能建立自信。家長隻有把自己視為重要的、能幹的人,而不是總為孩子犧牲自己,才能讓孩子獲得自信和自尊。

如果家長總為孩子做犧牲,那便是在向孩子宣傳犧牲行為。這裏所說的犧牲行為是指,認為別人高於自己、比自己重要、自慚形穢、尋求讚揚的行為。

在人生發展過程中,家庭是一個重要的環節,但不應成為永久性的環節。當家庭成員準備實現心理獨立時,不要讓其由於背負著家庭的某種責任和義務而感到內疚和憂慮,而應讓其輕輕鬆鬆地離開家,走向社會。有些家長常當著眾人麵批評自己的孩子,以示教子嚴厲;即使別人稱讚自己的孩子,也總是說“這孩子如何如何不成才”,以示謙虛。這實際上是對孩子不尊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財產,想怎麼著就怎麼著。這種武斷的態度隻會使孩子長大後,對家長產生怨恨或內疚,認為自己什麼都沒做好,致使家長傷心。這樣的人怎麼會有堅定的自尊與自信?

應該說,人天性具有獨立的要求,兒童很早就表現出自己做事的願望。注重獨立的家庭認為,獨立的願望與行為是正常的,這種家庭不鼓勵依附與懦弱的心理,他們會把孩子當成朋友,尊重孩子的意願和選擇,不會因為孩子做了錯事而打罵他,而是注意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對孩子真正的愛護是使其健康地成長,堅定、積極、達觀地對待人生。家長能把孩子當朋友看待,尊重並理解孩子的想法和選擇,孩子就能坦然地離開家庭去獨立生活,並能建立起健康的人際關係。否則,孩子就會內疚地離開家庭,並永遠對此感到不安,以致對以後的生活產生不良的影響。

(2)創造培養獨立性的良好環境

環境對一個人獨立性的培養影響重大,尤其是在心理成長發育期的學生時代,更需要一個良好的環境,來幫助學生們從小擺脫依賴。

現在提倡素質教育,學校教育中十分注重培養有知識、有能力、有良好心理素質的人才,這是可喜的現象。

教師應培養學生獨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對於羞於在眾人麵前表示自己意見的學生,尤要多鼓勵,可先向他們提些簡單的問題,不是為了聽他們的見解,而是使他們感到自己也有發表意見的權利,自己並不比別人差,從而使他們樹立起自尊、自信。

教師應誘導學生提問題,使他們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擺脫單純的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可將某一現象提出而不急於下結論;可講些人們認識這一現象的種種嚐試,調動學生積極開動腦筋。這樣既可使知識記得牢,更主要的是對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獨立思考的好習慣是有幫助的。

(3)擺脫依賴,關鍵靠自己

如果你有較嚴重的依賴心理,那麼首先要從觀念上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獨立自強是人可貴的品質;而對人依賴則是心理品質不成熟的表現,於人於己都是有害無益的。你可寫些字條放在床邊或桌上,如“我已長大,是個男子漢了!”“別人能做到的,我也定能做到!”以督促鞭策自己。同時分析一下自己依賴心理產生的原因。如果是由於自卑原因造成的,那麼你將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列出,同時不要忘了把優點和長處也一同列出,對能克服的缺點,如知識貧乏、辦事拖拉等製定個改進計劃;對不能改變的缺點如個矮、長相較差就接受它。你再留心分析一下別人的情況。其實,每個人都有缺點和不足,所不同的是對待它有積極和消極兩種態度。知道自己不足後奮起直追,進行補償,實現了超越,這時它是動力;知道不足後,怨天尤人,產生自卑則是消極的,是於事無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