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摒棄恐懼:直麵命運的挑戰(1)(3 / 3)

有的學者說:“愚笨和不安定產生恐懼,知識和保障卻拒絕恐懼。”有的學者進一步指出:

“知識完全的時候,所有恐懼,將統統消失。”古羅馬箴言說:“恐懼所以能統治億萬眾生,隻是因為人們看見大地宇寰,有無數他們不懂其原因的現象。”中國宋朝理學家程顥、程頤認為:“人多恐懼之心,乃是燭理不明。”亞裏士多德說得更明確:“我們不恐懼那些我們相信不會降臨在我們頭上的東西,也不恐懼那些我們相信不會給我們招致那些事的人,在我們覺得他們還不會危害我們的時候,是不會害怕的。因此,恐懼的意義是:恐懼是由那些相信某事物已降臨到他們身上的人感覺到的,恐懼是因特殊的人,以特殊的方式,並在特殊的時間條件下產生的。”

顯然,恐懼產生於懼怕,但懼怕的形成源於無知,源於對已經曆或未經曆的事的不認識。

(3)心胸狹窄,也是產生恐懼的原因

人的生命如果在利益的圈子中打轉轉,思慮自己的利益太多,欲無常足,不時地將自己的生命欲望的渴求和滿足作為自己思考未來的前提,為自己的利益的占有或獲取而高興,為自己利益的失去或損害而憂傷,這就最容易在心理中產生恐懼的情感。

(4)許多恐懼都是圍繞著我們最珍視的人或物而產生的

你也許過於害怕失去親人或朋友,恨不得將他們緊緊抓在手裏;你也許過於想取悅父母或老板,以致忘記了自己的需要;你或許過於憂慮老化,於是從穿著打扮到言談舉止,都模仿年齡比你小得多的年輕人;或許你必須與某些人打交道,而又非常害怕溝通不成功,於是內心緊張害怕起來。每當你試圖做與你個性不符的事情,或強迫別人接受某種他們並不認同的情感時,焦慮和恐懼便產生了。

誰也無法預料未來,比如什麼時候會發生地震,什麼時候會有戰爭,什麼時候發生交通事故等,總之天災人禍隨時都可能發生,防不勝防,盡管你千方百計想盡預防措施,但該發生的事還是避免不了。所以,對那些意外發生的和必然要發生的事最好聽之任之,關鍵是把握好眼前的一分一秒。“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聖經》中說“不要懷疑明天”,因此,把握好每一個今天,愉快地生活,就能迎來一個美好的明天,每一天的延續就構成了人的一生。把握住每一個今天,是我們無愧於人生的秘訣。

(5)害怕被他人和社會孤立或排斥,於是產生恐懼

一個人若長期被孤獨感所籠罩,會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心理會提前老化。加拿大心理學家赫布曾在20世紀50年代做過一個實驗。他征集了十幾位自願參加實驗的學生,讓他們分別單獨住在隔離室中,斷絕與外界的一切聯係。盡管住的地方條件很好,並備有充足的精美食品,但參加實驗者沒過多長時間就感到煩躁不安,無法集中精力,並逐漸產生幻覺。於是一個個再也忍受不了孤獨的折磨,紛紛從與世隔絕的房間逃了出來。這說明人是極為害怕孤獨、孤立的,人的恐懼感也很大程度上是源自孤獨的。李商隱甚至寫詩說:“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新。”認為連神仙都耐不住清冷寂寞,耐不住孤獨。為了戰勝這種恐懼,人們就渴望與他人相處,渴望友誼,試圖通過友誼來擺脫孤獨和恐懼,就像喬治·史蒂文森在《如何擺脫心理壓力》一文中所說的:“要獲得良好的精神健康,其關鍵在於以信任為根本的處世宗旨:相信我們自己和其他的人都有不斷改進和成熟的能力;相信人類有同心協力解決問題的願望與能力;相信精神和道德的價值以及人類基本的良知。這一信念能支持我們戰勝心理壓力而不為其摧垮。”

(6)自我期待值過高,自尊心強,但缺乏自信心,是產生恐懼的主要原因恐懼是一種企圖擺脫危險的逃避情緒。引起恐懼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缺乏處理可怕情境的力量或能力。這種人常常處於一種矛盾的心理狀態,既渴望成功,又害怕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失敗。因為人們普遍推崇成功,而把失敗視為一種恥辱,無論付出多麼大的代價也要竭力避免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