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負的心理是怎樣形成的
任何一個正常的人,都有“爭強好勝”的心態。然而好勝心並不是所謂的自負。好勝心是催人奮進的動力,而且這個動力如果使用得恰當,它還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好勝心是力爭上遊、永不停滯、不滿足於現狀、力爭取得最大成功、以超越自己、超越他人的一種心理傾向或性格特征。好勝心可能向積極或消極方麵發展。向積極方麵發展才是真正的好勝心,可稱為進取心、上進心。具有此種品質的人,總是會千方百計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掌握過硬的本領,以便超過他人。與此相反,向消極方麵發展則是虛假的好勝心,其表現為極端的自負。具有這種品質的人,他不是想方設法地提高自己,而總是自我滿足,對他人取得的成績任意貶低、否定,自己原地踏步,就像龜兔賽跑中的兔子一樣嘲笑別人的進步。這種人隻有所謂的好勝心,卻沒有實際的行動,想一口吃成個大胖子,卻不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的道理。而一個有真正好勝心的人,總是不願吃老本,不會原地踏步,而是力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今天要比昨天好,明天要比今天強。歌德說:“誰不能主宰自己,誰就永遠是一個奴隸!”如果那位男同學以昔日的省狀元為起點,不斷地超越自己的好勝心,那麼他就能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穩操勝券的成功者。
人因自謙而進步,因自滿而墮落。成功固然值得自豪,然而自負就是自暴。老子曰:“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功;不自矜,故長。”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不自我表現,反而會顯得與眾不同;不自以為是,反而會超出眾人;不自負自誇,反而會不斷進步,贏得成功。如果一個人成功之後,隻知道自我陶醉,而迷失於成果之中停止不前,那就是為自己的成功畫上了句號。
自負心理是怎樣形成的呢?
(1)與人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有關
心理學家認為,所謂“自我意識”是指人對於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係的一種認識;也是人認識自己和對待自己的統一。
自我意識包括自我觀察、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監督、自我教育和自我控製等內容。它是人在社會實踐交往中,特別是由於語言和思維的發展,認識自身和環境而逐步地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有些人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之一是:對認識和評價自我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和急迫感,自我認識和評價的水平大為提高,但自我認識和評價的客觀性與正確性尚不夠,還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由於青年的獨立意識、自尊心的發展,常常會導致一種不必要的自負心理。於是自吹自擂、老子天下第一等言行和心理,便在不少青年中表現出來了。他們特別喜歡尋找和評價那些自己有而他人沒有的長處,同時,他們的自尊心、榮譽感也很強,總希望自己的形象在別人看來是肯定的、令人喜愛和有希望的。
(2)與自大者的家庭背景有關
與讀書年代的成績好,踏入社會初期的順利有關。由於這些人的父母對他們的要求百依百順,使他們從小就成為家中的“小霸王”。事事以他為中心,因而養成了一種不懂得遷就別人及完全不能容忍挫折的性格。
有自大心理的人,需要對自己做一番全新的評價和估計,將自己從“自以為是”的陷阱中拉出來,並且重新學習與人相處。否則,在當前這種重視人際關係的社會環境中是難以立足的。
2自負心理的五種特征
(1)否定別人,炫耀自己
自負者總是傲慢地拒絕承認自己的失敗,固執地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往往喜歡選擇最艱難的任務,而采取與別人預計相反的行動,以此否定別人,炫耀自己。
(2)神經敏感,從不體諒別人
自負者容易產生懷疑、嫉妒心理,好責備他人,固執死板,對他人要求很高。有時會把別人的一些正常舉動甚至是友好的行為也曲解為惡意的;對人懷有戒心,防禦他人時,好情緒衝動,經常感到別人不尊重自己,因而經常自我肯定、自我表彰;對別人甚至自己的配偶,也易於產生病態的嫉妒和挑釁性,因此常與別人、朋友、家庭成員發生爭執,人際關係、家庭氣氛都會搞得很緊張。
(3)頑固守舊,不容易接受新事物
自負的人,往往堅持自己固有的傳統思想理念,麵對世界的發展進步,覺得是不可思議或者是瞎胡鬧。這種想法,明明與時代潮流相違背,卻反過來認為時代在倒退,一代不如一代。自負的人往往開曆史倒車,攻擊時代潮流,攻擊社會變化,甚至不自量力,企圖螳臂當車;對新事物、新人物、新趨勢都看不慣,視為洪水猛獸,視為惡劣道德的代表。
(4)冥頑不化,死不認錯
執著於某個信念的人,應該是一個堅定的人,一個值得尊重的人。在一般情況下,“執著”
是個褒義詞,是一種優秀的品質。可是,如果執著走到極端,那就是自負了。所謂執著走到極端,也就是一個人對某件事、某個人、某種抽象理念過於專注,以至於誤入歧途也死不悔改。患有自負這種心理情結的人,往往走極端,死不回頭,還自以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