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戰勝自負:從孤芳自賞中清醒過來(3 / 3)

4以謙虛的處世心態抑製自負

日常工作中經常出現這樣的人,其人雖然思路敏捷,口若懸河,但一說話就令人感到狂妄,因此別人很難接受他的任何觀點和建議。這種人多數都是因為太愛表現自己,總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處處想顯示自己的優越感,時時幻想能獲得他人的敬佩和認可,殊不知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從而失掉了在別人心目中的威信。

在心理交往的世界裏,那些謙讓而豁達的人們總能贏得更多的朋友。反之,那些妄自尊大,自負高傲的人必然會引起別人的反感,最終在交往中使自己走到孤立無援的地步。

老子曾說過“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若愚”,意思是說好的商人總是隱藏其寶物,君子品德高尚,而外貌卻顯得愚笨。這句話告訴人們,必要時要藏其鋒芒,收其銳氣,不可不分場合將自己的才能讓人一覽無遺。你的長處與短處被別人看透,就容易被他們操縱。

再者,為人還是謙虛一些好,謙虛的人往往能得到別人的信賴。謙虛,別人才不會認為你會對他構成威脅;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從而建立和睦相處的關係。

我們對自己的成就要輕描淡寫,這是交際方略。我們必須學會謙虛,這樣才能永遠受到人們的歡迎。對此卡耐基曾有過一番精彩的論述:“你有什麼可以炫耀的嗎?你知道是什麼東西使你沒有變成白癡的嗎?其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東西,隻不過是你甲狀腺中的碘罷了,價值才五分錢。如果醫生割開你頸部的甲狀腺,取出一點點的碘,你就變成一個白癡了。五分錢就可以在街角藥房中買到的一點點碘,是使你沒有住在瘋人院的東西。價值五分錢的東西,有什麼好談的?”

在言談中,趾高氣揚、高談闊論、鋒芒畢露、咄咄逼人,這些無禮的態度都很容易挫傷對方的自尊心,引起對方反感的情緒,以致築起對方防範的心牆,從而導致自己的被動。

謙虛不僅是人們應該具備的美德,從某種意義上說,謙虛也是交際獲勝的力量。尤其在對峙雙方地域不同、文化背景各異的情況下,偶然一句“我不太明白”、“請再說一遍”之類謙恭的言語,會使對方覺得你富有涵養和人情味,真誠可親。

做人,有什麼值得炫耀自己傲視別人的呢?孔子說:“君子做事不自大,居功不自傲。”虛己待人是長進仁德的基礎,自謙是受人尊敬的階梯。念念不忘謙虛二字,自然是高風可仰。

5以良好的習慣克服自負

古往今來,因驕傲自大、極端自負而折戟沙場的例子舉不勝舉。曹操的“赤壁之戰”、拿破侖的“滑鐵盧之役”、關羽的“走麥城”都給後人留下了深刻教訓。美國哲學家、科學家富蘭克林早就說過:“自負是一個人要除掉的惡習。”既然自負會成為我們性格上的弱點,會阻礙我們前進的腳步,那麼,我們就應該培養良好的習慣去克服它,不讓它滋生蔓長。

(1)培養謙虛的習慣

有人說,謙虛就像兒時玩的蹺蹺板,你在這頭,對方在那頭,隻要你謙遜地壓低了自己這頭,對方就高了起來。一顆謙虛的心是與人建立良好關係的敲門磚,就是說,在我們承認自己並非十全十美、尊重他人之前,我們是得不到別人尊重的,也就無法與人良好地溝通;一顆謙虛的心是個人自覺成長的開始。古人雲:“謙受益,滿招損。”你縱有豪氣萬丈,但絕不能自負半分,縱有超人的才識,也要虛懷若穀。

(2)培養不顯露的習慣

鋒芒,在適當的場合顯露一下既有必要,也是應當的。但鋒芒可能刺傷別人,也會刺傷自己,動用起來應該小心謹慎,平時應插在劍鞘裏,不要總是把它顯露出來。過分外露自己的才幹,不分場合地顯露自己的才幹,隻會讓別人瞧不起你,甚至排斥你。尤其在懷疑心重的領導麵前,如果你自負得不知天高地厚,不僅會讓領導不高興,還會讓他覺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脅,一有機會,就會把你壓下去。

(3)培養心中有他人的習慣

目中無人,盛氣淩人,是自負的一貫表現。自負者目空一切,總認為自己是最優秀的,誰也不如他。於是,他隻看得到自己的優勢,看不到自己的弱勢;隻看得到別人的弱勢,看不到別人的優勢。如果心中有他人,處處想著他人,時時關心他人,把“以人為本”作為習慣性的思考,善於和善待人,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就能不斷地充實、完善自己,克服自負。

(4)培養內省的習慣

自負者往往是習慣沉浸於虛無的勝利中的幻想者,常常因為一次的成功就自我滿足,眼前顯現的、耳邊響動的永遠是早已逝去的昔日的鮮花與掌聲。他們把人民給予他們的榮譽看做是理所當然的,他們不能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今天都做了些什麼,都收獲了什麼。如果一個人能經常進行自我反省,那麼他就不會有自負心理了;如果一個人能不斷地提高對自己的要求,那麼他就能把昔日的成功化作今日前進的動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