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侖·希爾認為:“任何一種精神和情緒上的緊張狀態,完全放鬆之後就不可能再存在了”。這就是說,如果你能放鬆緊張情緒,就不可能再繼續憂慮下去。
所以要防止疲勞和憂慮,首先要做到:常常休息,在你感到疲倦以前就休息。
這一點為何重要呢?因為疲勞增加的速度快得出奇。美國陸軍曾經用幾次試驗,證明即使是年輕人,如果不帶背包,每一小時休息10分鍾,他們行軍的速度就加快,也更持久,所以陸軍將領強迫他們這樣做。
一個人的心髒每天壓出來流過你全身的血液,足夠裝滿一節火車上裝油的車廂;每24小時所供應出來的能量,也足夠用鏟子把20噸的煤鏟上一個3尺高的平台所需的能量。你的心髒能完成這麼多令人難以相信的工作量,而且持續50、70甚至可能90年之久。你的心髒怎麼能夠受得了呢?哈佛醫院的華特·坎農博士解釋說:“絕大多數的人都認為,人的心髒整天不停地在跳動著。事實上,在每一次收縮之後,它有完全靜止的一段時間。
當心髒按正常速度每分鍾跳動70下的時候,一天24小時裏,實際的工作時間隻有9小時,也就是說,心髒每天休息整整15個小時。”
在二次大戰期間,邱吉爾已經60多歲了,卻能夠每天工作16小時,一年一年地指揮英國作戰,這實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他的秘訣在哪裏?他每天早晨在床上工作到11點,看報告、口述命令、打電話,甚至在床上舉行很重要的會議。吃過午飯後,再上床去睡一個小時。到了晚上,在8點吃晚飯以前,他再上床去睡兩個鍾點。他並不是要消除疲勞,因為他根本不必去消除,他事先就防止了。因為他經常休息,所以可以很有精神地一直工作到半夜之後。
約翰·洛克菲勒也創了兩項驚人的記錄:他賺到了當時全世界為數最多的財富,也活到98歲。他如何做到這兩點呢?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他家裏的人都很長壽,另外一個原因是,他養成了休息的習慣,他每天在辦公室裏睡半小時午覺。他會躺在辦公室的大沙發上——在睡午覺的時候,哪怕是美國總統打來的電話,他都不接。
在一本名叫《為什麼要疲倦》的好書裏,丹尼爾·何西林說:“休息並不是絕對什麼事都不做,休息就是修補。”在短短的一點休息時間裏,就能有很強的修補能力,即使隻打五分鍾的瞌睡,也有助於防止疲勞。
而我們呢?在我們中間,有許多不知“自愛”的人。他們對自己身體的殘酷,遠甚於對待牛馬或別種畜類。
他們總是飲食不足,或飲食無定。他們總要剝奪自己應有的休息與睡眠時間。他們簡直要破壞一切生理的精神的規律,因此雖年紀不大,卻已是“白發蒼蒼”——未老先衰了。他們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的體力,竟不能與自己的誌願相稱?為什麼自己的能力,竟不能執行自己的誌願?於是他們隻好勉強著自己“強弩之末”的身心去從事工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國人的這句古話是有道理的。聰明的機匠決不肯使用已經損毀的工具。天下沒有一個理發匠,用了遲鈍的剪刀,卻指望其店務的發達;沒有一個木匠,用了遲鈍的鋸鑿、斧頭,卻指望其工作的精良。
有些人有奇偉的天賦,但最終隻取得微小的成功,就因為他在無意中損傷了自己的成功機器,就因為他不能供給必要的動力來啟動那機器。
世間有千千萬萬個人,就因為對於身體不曾注意與留心,以致壯誌未酬、飲恨歿世!他們毀掉了自己有所作為的可能性。他們的生活變得枯燥而乏味;他們在身心正該精壯的時候,已經是“老態龍鍾”了。
假如我們能夠明了自己身體的需要,像明了園中花木的需要一樣,能及時地給予充分的適當的食物、飲料、新鮮空氣與日光的話,我們是決不致受困於胃病、頭痛,或其他種種病痛的。
假如我們在飲食上能夠應用我們的常識,假使我們能夠過一種簡單而有節製、有規律的生活,我們就不會有經常服藥的必要。但是我們中的許多人,卻總是在過一種違背生活規律的生活。
有許多人因為想“經濟”,所以就剝削自己應有的產生力量的滋養食物。中午,他們往往會站在小食堂的櫃台旁很匆忙地吞一塊夾肉麵包、呷一杯牛乳就算了事,以為這樣一來,時間金錢兩相宜。殊不知假如他們走進一家餐館,從容地進食營養而可口的午飯,在餐後再休息一會兒,在未繼續工作以前,使胃部得以進行其消化食物的程序,這對於他的身體,對於他的各方麵,都是大大有益的!
一個人所能實施的最大最聰明的做法就是儲藏起最大量的生命力在身體中,儲藏起最大量的體力與精神力以為獲取成功之本。
剝削自己能夠給予我們體力與精神的應有的食物,無異於殺掉可以替我們產金蛋的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