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高尚品格:擯棄浮華亮本真(1)(2 / 3)

修養是實現道德規範的關鍵環節,必然具有曆史的內容與多層次的結構。在奴隸社會,強調修養,是為了維護奴隸主的權威,形成奴隸對奴隸主的屈從和人身依附,以及對奴隸主的絕對忠誠。在封建社會,除了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外,還有圍繞忠、孝、節、義、禮、智、信等一係列道德規範的信條,但其中亦包含了不少合理的因素。

孔子15歲開始,立誌研究學問,修養道德,終於成為聖人。從孔子的例子看來,偉大的人格,是從不斷地修養得來的。

封建社會的道德觀不免帶有曆史的局限,在科學昌明的今天,人們的道德觀升華到新的境界,但“浩然之氣”的修養卻始終是人身修養的核心內容。

誰想成為一個有道德的、高尚的人,誰就必須自覺地進行道德修養,舍此別無他途。

向稱“禮義之邦”的中華民族,曆來就講究道德修養,講究高尚的情感和堅貞的節操。

在光輝燦爛的中國曆史上,有多少高風亮節的英雄豪傑!“精忠報國”,體現了嶽飛的高尚情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體現了文天祥的浩然正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格言佳句,更是為曆代人民所反複傳誦。

有一段讚美花的格言,其實正是對高尚情操之美的形象讚譽:“人們喜愛花,因為它無私地為美化人間而盛開;人們讚美花,是因為它無畏地為人間豐收而自落。”

政治家注重學習修養,文學家也注重學習修養,搞自然科學的人同樣注重學習修養。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突飛猛進,若不加強學習修養,就會使人閉目塞聽,夜郎自大,懶於思索,忘乎所以。不願意鑽研和深入學習,滿足於微不足道的“知識”,都是智力貧乏的原因。這種貧乏通常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愚蠢”。要醫治“愚蠢”,變驕傲成謙虛,化自卑為進取,自覺主動地向知識的金字塔挺進,在智慧的海洋上泛舟,塑造完美的人格,別無妙藥秘方,隻有加強學習修養。

曆史上任何一次飛躍,都是以提高人的素質為先導的。人的素質主要靠修養,靠“後天習來”。它包括思想特性、智力特性和體質特性。這些成為人們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內在力量。

修養,要注入時代的新鮮內容。

修養,不是要我們成為畏首畏尾、謹小慎微的人。富於開拓精神,亦是修養的重要目標。

修養,並不是把每個人都塑造成同一個樣式。人的才能和性格各有不同,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稟賦和長處,向好的一麵盡量去培養和發展。所以,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都不要自暴自棄,應該好好地珍惜自己,好好地修養自己的身心。

修養,是使人成為人才的通途,它的目的是使個體的人具有人類中先進人物所共有的精、氣、神。

修養,不是束縛,而是解放。

一位心理學家曾經進行過一項連續30年的實驗,他挑選了1000名智力超常兒童進行跟蹤實驗。這些智力相近的優秀兒童,後來成就卻相差很大,有的做出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有的則平庸無奇。

心理學家仔細研究了20%最有成就的對象和20%最無成就的對象,發現他們之間最大和最顯著的差別,不在於智力,而在於意誌、信念、進取心等非智力因素。智慧與修養是一對孿生子。人的修養程度,決定自身的潛在智慧能否充分發揮,從而決定人在事業上的成敗。

3人若無欲,品位自高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一個人若能去除私欲,就能無所畏懼;無所畏懼,就能一身正氣,剛直不阿,辦事公道,成就事業。

“無欲則剛”的“欲”,乃“欲望”之欲。欲望的意思是“想得到某種東西或想達到某種目的的要求”。

欲是人的一種生理本能。人要生活下去,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欲”:餓了有食欲,渴了有飲欲,困了有睡欲,冷了有暖欲,缺東西用時有物欲,情竇初開時有情欲。

但是,凡事總要有個尺度。欲望多了、大了,就要生貪心;欲望過多過大,必然欲壑難填。

貪求私欲者往往被財欲、物欲、色欲、權欲等等迷住心竅,攫求不已,終至縱欲成災。

貪求私欲的危害實在太大了。《韓非子·解老》說:“有欲甚,則邪心勝。”私欲太多,邪惡的心思便占上風。《劉子·防欲》說:“欲熾則身亡。”私欲太強烈了,會使人喪命。《慎言·見聞篇》說:“貪欲者,眾惡之本。”把貪求私欲作為一切罪惡的根源。貪欲,不知吞食了多少無辜良善,又不知使多少人作繭自縛,名敗身亡。貪欲還能禍國亂天下。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勵精圖治,將唐王朝推上盛世的頂點,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開元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