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高尚品格:擯棄浮華亮本真(2)(1 / 3)

“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以寬厚的態度待人,並非軟弱無能,而是自信的表現,是正義的行為。尤其是“以德報怨”的高風亮節,可以使人反躬自問,心悅誠服。史書上記載了許多“以德報怨”的感人故事。梁國有個叫宋就的人,在一個邊縣當縣令,這縣和楚國交界。梁國的邊亭和楚國的邊亭都種瓜。梁亭的人勤勞,多次澆灌,瓜的長勢很好。楚亭的人很懶惰,不常澆灌,瓜長得不好。楚令因梁瓜長得好,惱恨自己的瓜長得不好。楚亭人也惱恨梁亭人比自己強,因此夜間就偷偷地去毀壞梁亭的瓜,把瓜藤都給糟蹋了。梁亭人發現後,就去請示他們的縣尉,也想進行報複,偷偷地毀壞楚亭的瓜藤。縣尉請示宋就,宋就說:“怎麼可以這樣幹呢!和人結怨,是招禍的行徑。人家對我們不好,我們對人家也不好,這是多麼狹隘呢!你們若聽我的教導,就每夜派人偷偷地去為楚亭澆瓜,不要讓他們知道。”於是,梁亭人就星夜偷偷地去澆灌楚亭的瓜。楚亭的人早上到瓜地一看,都已澆過了,瓜的長勢一天比一天好。楚亭的人很奇怪,就去注意觀察,原來是梁亭人幹的。楚國的縣令聽說了,非常高興,就把這事報告了楚王。楚王聽說後,感到很慚愧,就用重禮對梁王表示感謝,並請交好。

《續漢書》中記載了曹騰的父親曹陰“以德報怨”的故事:他的鄰居喂了頭豬,長得和曹家喂的豬模樣相似。有一天,鄰家的豬跑丟了,他便到曹家來認,說曹家這頭豬就是他家丟的那頭獵。曹陰心裏知道他搞錯了,卻不和他爭辯,二話沒說,就讓他把豬牽走了。後來,鄰家的豬又自己跑回來了,他這才知道弄錯了,心中很慚愧,趕忙把豬趕還曹家,這時曹陰仍是二話沒說,隻是微笑著接受了。曹陰的態度和氣量,對丟豬的鄰居是一種無聲的感染和教育。

有的人遇事想不開,甚至為芝麻粒那麼大點事,也吃不好飯、睡不好覺,自己折磨自己。也有的人覺得謙讓“吃虧”、“窩囊”,因而在非原則矛盾麵前,總以強硬的態度出現,甚至大動幹戈,結果非但不能使矛盾緩解,而且丟了自己的人格。因而,每一個人都應培養自己“豁達大度”的美德。

大度能容,和以處眾,是在人際交往中高素質的表現。有一句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說明在為人處世,人際交往之中,當以寬大為懷,忍己心之不快,寬他人之小過,是為君子風度,也是交際素質的最全麵展現。

多一份寬容,就多一份快樂;多一份寬容,也就多一份真誠。

在人際交往中,保持寬大的胸懷,全麵展現自身的交友素質,這樣你就會獲得朋友,就會在人生事業上添加一臂之力。

交友並非一廂情願,而是相互理解、相互寬容。對方讓一分,自己讓十分,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當然這一點在實際中做起來非常不易,它對人的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不具備這種素質或是不能展現自身素質的人,都做不到這一點,對方給予了,自己卻不能付出,這樣當然也不會結成好朋友。

對朋友寬容是指對朋友的人生觀、價值觀、信仰及思想認識、言論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既允許朋友的個性差異,也要以寬容為懷,原諒別人。

其次是目光高遠。一個目光高遠的人,就能從全局、從國家利益來考慮問題,就能置區區小事於不顧。唐代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就闡明了“登高望遠與博大胸襟”的道理。詩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詩的字裏行間閃爍著哲理的光輝:

站得愈高,看得愈遠。啟示人們:做任何事情,隻有目光高遠,才能看得廣闊,才能心胸開闊。

再次是要克己忍讓。在社會交往中,總會遇到一些不“仁義”之事。如果自己總是耿耿於懷,那不是自尋煩惱,自己難為自己嗎?同誌之間發生了矛盾、誤會,需要有一點克己忍讓精神,並不是比別人矮了半截,而是體現了自己的高風亮節。

當然,忍讓總有個“度”,這個“度”就是最終不損害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離開了這個“度”,無原則的忍讓和妥協,那是必將導致國家和民族利益的損害,這是社會所不容的。

6仁愛:永遠的介紹信

每個人在社會上都不是孤立的,人們都願意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而仁愛則是實現人際關係和睦與融洽永遠的介紹。

(1)推己及人解人意

推己及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思去推測別人的心思,設身處地地替別人著想。《論語·衛靈公》記載,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老師,有沒有一個字,可以作為終身奉行的原則呢?

孔子回答說:“那大概就是‘恕’字吧。”為了使子貢具體明白“恕”的道理,孔子補充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貢按老師的教導去做。有一天,他對孔子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意思是說:我不喜歡別人強加在我身上的,我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子貢的話,可以說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最恰當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