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高尚品格:擯棄浮華亮本真(2)(3 / 3)

相傳唐代有位張公藝,幾世同居,合家和睦。唐高宗要他談談治家訣竅,這老兄一連寫了一百個“忍”字,意思是說,彼此忍讓,是家和之本。山東濟陽有個“仁義胡同”,相傳明朝時當地人董篤行在京都作官,母親來信說家裏因蓋房砌牆與鄰居發生爭執,要他出麵講話,董篤行便寫了一首詩寄給母親,詩雲:“千裏捎信隻為牆,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牆又何妨。”董母照辦後鄰居受到教育,也主動退讓,於是空出一條胡同,即“仁義胡同”。

清代中期,還有個“六尺巷”的故事。據說當朝宰相張英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鄰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英出麵幹預。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作詩勸導老夫人:“千裏修書隻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見書明理,立即把院牆主動退後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院牆讓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事情就是這樣,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

禮讓不僅僅是為了息事寧人,它還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內容。我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禮在何處?儀在哪裏?“讓”便是具體內容之一。而所謂“讓”,就是“厚人自薄”,就是先人後己,舍己為人,不怕吃虧。

當然,我們提倡人與人之間的禮讓,並不是無原則的忍讓,更不是逆來順受。正確的態度隻能如毛澤東所說的:“一切言論行動都必須合乎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合乎這個標準,可讓當讓。否則,就不是讓的問題,而是批評教育,甚至是起而鬥爭的問題了。”

7善良:善不積不足以成名

善良是一種智慧,是一種遠見,是一種自信,是一種精神力量,是一種以逸待勞的沉穩,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快樂,是一種樂觀。

善良似乎是一個早就過了時的字眼。在生存競爭中,在階級鬥爭中,在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中,利益原則與實力原則似乎早已就代替了道德原則。

我們當然也知道某些情況下一味善良不足恃。我們聽過不少關於善良即愚蠢的寓言故事——東郭先生、農夫與蛇。善良的農夫與東郭先生是多麼可笑呀,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你麵對的是狼或者蛇,你善良就是自取滅亡,你善良就是毫無價值,你善良就是幫助惡狼或是毒蛇,善良就是白癡。

但我們也不妨想一想,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當中,那些等待著向他們伸出善良的援助之手的凍僵者或是重傷者當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者惡狼。我們還要問,宇宙萬物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和惡狼。為了有限的毒蛇和惡狼而不惜將一切視為毒蛇和惡狼,不惜以對付毒蛇與惡狼的法則為自己的圭臬,請問這是不是一種疾病?

我們還可以問一下,我們以對待毒蛇和惡狼的態度對待過的那些倒黴蛋當中,又有多少人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當真的毒蛇和惡狼。如果說,麵對毒蛇和惡狼而一味善良便是糊塗的農夫或東郭先生,那麼麵對並非毒蛇或惡狼的人卻堅決以對待毒蛇或惡狼的態度對待之,我們成了什麼了呢?是不是我們自己有點向蛇或狼靠攏呢?

善良與凶惡相對的時候,前者顯得是多麼稚弱而後者顯得多麼強大呀。凶惡會毫不猶豫地向善良施出毒手,而善良卻處於不設防乃至不抵抗的地位。凶惡是無所不為的,凶惡因而擁有各種各樣的武器;而善良是有所不為的,善良的武器比凶惡少得多。善良常常敗在凶惡手下。

然而人們還是喜歡善良,歡迎善良,向往善良。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處,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建設性的有意義的事情上,善良才能擺脫沒完沒了的惡鬥與自我消耗,善良才能實現健康的起碼是正常的局麵,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這就是善良的力量。善良的力量就在於她是人的。她屬於人,她屬於曆史,屬於文明,屬於理性,屬於科學。她屬於更文明、更高尚、更發展、更良好的人。它屬於更文明、更民主、更發展、更富強的社會。

凶惡每“戰勝”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壓縮了一次,因為它宣告了自己的醜惡。善良每敗於凶惡一次,就把自己弘揚了一次,因為它宣揚了自己的光明。

善良可以與天真,也可以與成熟的超拔聯係在一起。多數情況下善良之不為惡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善良的人不是不會自衛和抗爭,隻是不濫用這種“正當防衛”的權利罷了。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惡人更是常常四麵楚歌,如臨大敵,其鳴也淒厲,其行也荒唐,其和也寡,其心也惶惶。而善良者微笑著麵對現實,永遠不喪失於世界和人類、祖國、友人、理想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