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習是生存的必然選擇
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投石打獵,茹毛飲血,以此生存。當今時代,卻是知識經濟時代,要想生存下去,惟有學習,學習,再學習。舍此,別無他途。
許多人認為,學習隻是青少年時代的事情,隻有學校才是學習的場所,自己已經是成年人,並且早已走向社會了,因而再沒有必要進行學習,除非為了取得文憑。
這種看法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其實是不對的。在學校裏自然要學習,難道走出校門就不必再學了嗎?學校裏學的那些東西,就已經夠用了嗎?
其實,學校裏學的東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中、生活中需要的相當多的知識和技能,課本上都沒有,老師也沒有教給我們,這些東西完全要靠我們在實踐中邊學邊摸索。
可以說,如果我們不繼續學習,我們就無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識,無法使自己適應急速變化的時代,我們不僅不能搞好本職工作,反而有被時代淘汰的危險。
有些人走出學校投身社會後,往往不再重視學習,似乎頭腦裏麵裝下的東西已經夠多了,再學會脹破腦袋。
殊不知,學校裏學到的隻是一些基礎知識,數量也十分有限,離實際需要還差得很遠。
特別是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隻有以更大的熱情,如饑似渴地學習、學習、再學習,才能使自己豐富和深刻起來,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以便更好地投身到工作和事業中。
據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調查,半數的勞工技能在一至五年內就會變得一無所用,而以前這段技能的淘汰期是七至十四年。特別是在工程界,畢業十年後所學還能派上用場的不足四分之一。
因此,學習已變成隨時隨地的必要選擇。
美國人認為:年輕時,究竟懂得多少並不重要,隻要懂得學習,就會獲得足夠的知識。
瓦爾特·司各脫爵士曾說:“每個人所受教育的精華部分,就是他自己教給自己的東西。”
已故的爵士本傑明·布隆迪先生愉快地回憶起這句名言。他過去常常慶幸自己曾經進行過係統的自學,而這一名言其實適用於每一個在文、理科或藝術領域內的成就卓著者。學校裏獲取的教育僅僅是一個開端,其價值主要在於訓練思維並使其適應以後的學習和應用。一般說來,別人傳授給我們的知識遠不如通過自己的勤奮和堅韌所得的知識深刻久遠。靠勞動得來的知識將成為一筆完全屬於自己的財富。它更為活潑生動,持久不衰,永駐心田,而這恰恰是僅靠被動接受別人的教誨所無法企及的。這種自學方式不僅需要才能,更能培養才能。一個問題的有效解決有助於探求其他問題的答案;而這樣,知識也就轉化成為才能。無須設備,無須書本,無須老師,也無須按部就班的學習,自己積極的努力就是掌握知識惟一的關鍵所在。
2求知是人生成功的源泉
求知是成功的第一步,要獲得真知識,必得口常開,手勤動,腦善思,要活到老,學到老,求知到老。如此,成功方能伴你左右。
求知是不斷地獲得成功的源泉。有成就的人往往更愛持續地學習。
相信這個世界上,再沒有人比亨利·布萊斯頓更忙碌的了。這個大忙人雖然現在年僅30出頭,但卻已經是美國SERVO公司的總經理,為當今美國少數彈道導彈專家之一。
雖然已身居要職,布萊斯頓依然力學不輟,一天辛勤工作完後,晚上他還上夜校繼續進修。
他選擇的進修科目是素描。
為什麼他要去學素描呢?針對這點,亨利的回答非常令人感動:
“因為素描可有效地將我的創意說明給我底下的技術人員知道。”
雖然他現在已功成名就,但他認為這並非人生努力的終點。地球一直在轉,時代不斷地進步,若想跟上時代,就應該不斷努力學習。
因此,他利用晚上的空閑時間學習打字、雷達技術、西班牙語、管理學、演講術等,凡是對他的經營有幫助的他都學。
事實上,他也真的能學以致用,並且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個真正成功的人,即使每天工作再多再累,他也絕不埋怨,並且還能騰出時間繼續進修。
為何他如此熱衷於自我深造呢?其實,像他這類金領多半都了解這個事實———人生是短暫的,每天能讓自己思考的時間非常有限。
因此,凡是能供自由思考的時間,他們是一分一秒都不願浪費,並且設法做最有效的利用,因為他們都希望能在自己的工作上或專業範圍內掌握絕對的成功。
的確,惟有努力才能使人成功,但一次成功並非終點,你必須為獲得下一次成功而再接再厲。
從古到今,凡是有大成就者都是不肯滿足於現狀,而是不斷為更美好的明天做準備——求知。
其實,這麼做並不困難,雖然辛苦,但是為了成功仍然值得。“今日的努力是美好明天的基礎”,因此你片刻都不可放棄學習;若有浪費,即使是片刻也可能為你帶來終身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