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妨利用多餘的時間去學一些對工作及提高工作效率有益的事情。
有效的利用目前可供自己自由思考的時間,可保證你將來的成功。這是投資,也是保險。
現在,你有無展望未來?為獲得明天的紅利而將多餘的時間投資在今天?
不論你從事何種職業,工作時間全部加起來最多也隻占一個星期裏的一半的時間(一般公司機關每天工作時間為8小時,一個星期上40小時的班,為一周總共時數1/3不到),請問剩下至少一半的時間你都在做些什麼?
這些時間包括一天工作結束後的餘暇時間及至少一到二天休假的時間,這麼多時間都是屬於自己的自由時間。
現在,閑暇時間是有了,但問題是,你該如何去有效利用這些時間。
你不妨捫心自問是否珍惜這寶貴的時間?比如特地挪出一些享樂的時間或利用每天上下班坐公車的時間閱讀一些與專業知識有關的書籍,或將這些時間用來思考如何度過一個有意義的周末。
這裏並非在限製你該怎麼想、怎麼利用,最主要的是想讓你了解不能將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玩樂上。
你應該審慎地去思考一些有意義的事,像如何利用時間創造將來等等。
亨利·布萊斯頓曾說:
“人類擁有頭腦,這如此神奇的東西,如果用來浪費在一些無聊事上,豈不太可惜了!”
如果你想創造美好的明天,就應將自己能自由使用的時間投注在增加今天的工作效率、有實際價值的事上。
你可利用閑暇時間吸收一些新知,然後用來引發深藏在心靈深處,僅屬於自己的原始創意。
將來有機會的話,這些創意皆將成為有利的工具。
3學會求知,終生學習
終身教育和學習社會必須建立在全體社會成員都能不斷進行四種“學習”的基礎之上,這就是: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而學會求知當推其先。
學會求知中的“知”在這裏不隻是指“知識”,而且是指廣義上的“認識”,這種認識的對象包括人類自身及其主觀世界,也包括自然、社會的外部世界。“求知”則是一個隻有起點而無終點、在實踐和認識的無限往複中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過程。而“求知”的手段,從口頭傳授到文字印刷,從廣播電視等聲像技術到“信息高速公路”,已發生了多次革命性的變化。“求知”的環境,則從家庭、學校擴展到整個社會,繼之以“網上一代”癡迷的“虛擬學習環境”。
學會求知已遠遠超越了從學校教科書和教師課堂講授中汲取人類積累的知識,而包括了在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了解各種社會關係,習得民族的文化觀念,學會遵守社會行為規範,即知道積極意義上的“為人處世”,因為人首先是一種社會存在,因而,形成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是“學會求知”的本質內涵。學會求知就是“學會學習”本身,即學會掌握認識(即“知”)的工具,掌握終身不斷學習的工具(包括演繹、歸納、分析、組織知識的工具),學會收集信息、處理信息、選擇信息、管理信息,同時學會掌握應用知識於有意義的實踐的手段。因為現在學習的很多書本知識,有一部分將在未來迅速變化的社會中逐步過時,而將來迫切需要的很多知識又無法在今天預見,更不可能在有限的正規學校教育中完全學到。因此,“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會求知的方法遠勝於求得知識本身。
如同哥白尼發現日心原理引起了天文學的革命,人類進入21世紀後所要經曆的學習方式的革命,也將使人類的學習和教育活動發生深刻的變化。教育和學習的作用就是發掘這些財富。
這是一場悄無聲息的革命,這場學習的革命發生在每個人的生活和學習中。
在這場革命中,教師在學習中的神聖地位發生了動搖:在信息化社會中,教師和學生都可能同時獲取最新的知識和信息資料,教學將不再是傳授知識和技能的惟一渠道。
在這場革命中,學習和受教育不再是人生的階段性任務,學習是誰的事情?人們習慣的回答是:“是孩子們的事情,是孩子們的任務。”傳統的教育觀念把人的一生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生活、工作的準備階段與生活和工作的階段,學習和受教育是人生的準備階段。在信息化的社會中,學習和受教育是開放的,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年齡階段,以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選擇自己最需要的內容進行學習;學習和工作不再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而是可以在人的一生中交替進行或者同時進行;同時,終身教育使教師和學生的身份也發生了變化。在終生教育中,每個人時而是老師,時而是學生。
學會求知,要有強烈的學習動機,有探求未知的熱情,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有科學的人文精神,掌握舉一反三的科學方法。總之,學會求知就是要使自己成為“終生的科學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