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知識淵博:世事洞明皆學問(2)(3 / 3)

第一,克服傳統文化中的消極影響,重視獨立自主能力的培養。我國傳統的教育觀念崇尚經驗,反對創新;崇尚權威,反對懷疑;崇尚中庸,反對超常。這種觀念培養出來的人,多數墨守成規、謹小慎微,而缺乏獨立自主的精神和創新意識。為此,我們應提倡獨立思考、勇於探索的品質,獨立有利於提高創造能力,而盲目服從和過度依賴將不利於創造能力的發展。

第二,要敢於否定前人,培養提出問題的能力。學習新知識,不能完全依靠老師,也不能盲目迷信書本,應勇於質疑問難。勇於提出問題,這是一種可貴的探索求知精神,也是創造的萌芽。根據愛因斯坦的分析,創造的機製是:由於知識的繼承性,在每個人的頭腦裏都容易形成一個比較固定的概念世界,而當某一經驗與這一概念世界發生衝突時,驚奇就會開始產生,問題也開始出現。而人們擺脫“驚奇”和消除疑問的願望,便構成了創新的最初衝動,因此“提出問題”是創新的重要前提。

第三,勇於嚐試與思索,多思路回答問題。如何回答與解決問題,這是創造力的具體體現。

任何事物的解決辦法都可能存在很多種,而其中總有某個或某幾個最為適宜的(最經濟、最簡單、最好或者別的標準),用多種思路解決問題對鍛煉創造能力極有好處。

第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積累創造方法。萬事萬物都有自身的規律,創造也有其內在機製。因此,如果掌握了創造的方法,會有助於創造能力的提高,積累的創造方法越多,則創造的能力越大。而且,對於不同的事物,創新的途徑往往會有很大的差距,必須分別采取不同的創造方法。

第五,麵向市場創造知識,並實現知識的價值。創造應以市場為導向,又以市場為歸宿。創造的知識是否以較快的速度轉變為生產力或直接轉變為商品贏得財富,還要看創造的知識是否符合市場需求。

此外,還要善於向別人學習。敢想、敢幹又不知怎樣幹,幾乎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難題。即使是後來成為名人的人,剛開始時也並不比其他人高明多少。

從別人那裏學習知識,借鑒別人的經驗也是有講究的,這裏提供幾點建議:

第一,要有重點,即充分考慮自己的才能和愛好去加以選擇。自己的才能結構如何?優勢是什麼?不足的地方又是什麼?要做到心中有數。注意力不行的,就要學習人家如何集中注意力的技巧;自製力不行的,就要向人家學習駕馭情感、控製行為的訣竅;記憶力不行的,就要學習人家培養記憶力的方法。

第二,要會理解。“知其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阿基米德為什麼能發現皇冠的秘密?曹衝稱象的方法是根據什麼?都要從理論上把它搞清楚。吸取不是機械地吸取,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吸取,如果囫圇吞棗,就會“消化不良”。

第三,要會遷移。吸取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創造,因此,吸取之後我們要會運用。醫學上的叩診,是100多年前奧地利醫生奧恩布魯格發明的。他父親是個酒商,隻需用手一敲酒桶,就能知道桶內有多少酒。由此,奧恩布魯格聯想到人的胸腔和酒桶相似,如用手敲胸腔,不也能診斷出裏麵的毛病嗎?經過他反複實驗,叩診的方法誕生了。這位醫生用的就是遷移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