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藝術修養:品味生活的藝術(1)(1 / 3)

1藝術修養來自對美的欣賞

藝術修養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氣質和修養,它需要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而這些都是長期培養出來的,人們創造美的同時欣賞美的結果。

有一句流行語說得好:“情人眼裏出西施。”美的欣賞極似“柏拉圖式的戀愛”。你有初嚐戀愛的滋味時,本來也是尋常血肉做的女子卻變成你的仙子。你所理想的女子的美點她都應有盡有。在這個時候,你眼中的她也不複是她自己原身而是經你理想化過的變形。你在理想中先醞釀成一個盡善盡美的女子,然後把她外射到你的愛人身上去,所以你的愛人其實不過是寄托精靈的軀骸。你隻見到精靈,所以覺得無瑕可指;旁人冷眼旁觀,隻見到軀骸,所以往往詫異道:“他愛上她,真是有些奇怪。”一言以蔽之,戀愛中的對象是已經藝術化過的自然。

美的欣賞也是如此,也是把自然加以藝術化。所謂藝術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不過美的的欣賞和尋常戀愛有一個重要的異點。尋常戀愛都帶有強烈的占有欲,你既然戀愛一個女子,就有意無意地存有“欲得之而甘心”的態度。美感的態度則絲毫不帶占有欲。一朵花無論是生在鄰家的園子裏或是插在你自己的瓶子裏,你隻要能欣賞,它都是一樣的美。

藝術修養也正是來自於這種對美的欣賞。確切地說,是來自於對藝術的美的欣賞。藝術美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對藝術美的欣賞,受藝術美的熏陶,能極大地提高你的藝術修養。

(1)對藝術美的欣賞可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培養人們高雅的審美情趣藝術是人們認識與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其目的在於認識生活,反映生活,並創造生活。要實現藝術的這種目的,就必須能夠欣賞藝術,而藝術美在培養與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方麵,具有現實美不可比擬的作用,因為藝術美比現實美更集中、更強烈、更動人,因而更富感染力。“消費對於對象所感到的需要,是對於對象的知覺所創造的,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一任何其它產品也都是這樣。因此,生產不僅為主體生產對象,而且也為對象生產主體。”藝術美與欣賞大眾之間的關係也是這樣:藝術美使人們的審美能力不斷提高,對美的要求不斷變化,而審美能力的提高和審美需求的變化又促使藝術美的創造與欣賞向更高級的階段發展,正是在這種互為主客體的交互作用與發展中,藝術的目的才得以實現。

(2)對藝術美的欣賞可培養、豐富、完善人的高尚情操,淨化人的靈魂高尚的、健康的感情是人的精神完美的重要條件和標誌。而藝術美對於培養和豐富人的高尚情感具有獨特的作用。美的藝術品無不滲透著藝術家的感情,寄托著他的愛憎。湯顯祖創作《牡丹亭》時,當寫到“賞春香還是你舊羅裙”,不覺傷心落淚。梁斌在創作《紅旗譜》時,也“無數次流下眼淚,是流著淚寫完這本書的”。藝術家的這種充沛而豐富的情感,通過藝術形象傳達給欣賞者,必然引起強烈的感情共鳴,產生或悲、或喜、或怒、或憤的情緒,進而使感情得到淨化、豐富和升華。藝術美的情感內容,對於培養人的精神之美是不可缺少的條件。

(3)美的欣賞還可激發人的審美想像力和創造力

藝術與科學不同,科學訴諸理智,它對事物的認識不增不減;而藝術訴諸感覺,引起人們對美的感受和豐富的想像。在對藝術美的感受中,人們就會發揮想像的力量,完善、補充、豐富,甚至改變對象在心目中的性質,重新創造出新的完美意象來。例如,盡管我們許多人沒有到過大草原,但讀過北朝樂府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頭腦中就會浮現出一幅草原牧區的遼闊壯美的圖景。當然,這種想像力、創造力所引起的結果是因人而異的。無數事實說明,一個人的審美經驗越豐富,文化水平越高,相應地他的思考和理解的能力也就越強,從而他對美的感受、領悟和情感體驗也就越敏銳、越強烈。

2聆聽音樂:感受心靈的語言

音樂是人類相通的心靈語言,不管天南地北,海角天涯,音樂都能陶冶著人的情操,豐富著人的內涵。感悟音樂吧,它會提升你的藝術品味。

你是否常聽音樂?你從音樂中可曾體會出什麼?是否會覺得,它有時像天籟,有時像深穀裏的泉水,有時又像海濤澎湃,是那樣的使人陶醉和忘我!若說精神的最高境界是“無我”,那麼,音樂的終極該是“忘我”!

也許有人把音樂看做是一門神秘莫測、不可捉摸的藝術。也許有人會說:“我喜歡音樂,但對音樂一竅不通。”“我缺乏音樂細胞,理解不了音樂。”“聽聽歌曲還可以,欣賞不了樂曲”,等等。這些人認為,隻有具備欣賞音樂才能的人才能理解音樂。關於才能,我們常聽有人說:某人看了一場演出,回家後就能在鋼琴上彈出所有的曲調;某人在聽完一首樂曲後能馬上毫無錯誤地模仿出來。還有人以是否具有絕對音高的聽覺能力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具有音樂才能的標誌。其實這些與對音樂的真正理解關係不大。當然,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對不同旋律的辨認能力是應該具備的,而這種能力也是一般人都能夠具備的,所以你如果對自己的音樂反應能力抱有自卑感的話,最好把它丟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