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戲劇審美過程中,日本戲劇理論家河竹登誌夫認為,觀眾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觀眾在劇場的時間、空間,即在“戲劇的場”內,創造出種種“心理的場”,產生一連串的心理活動及生理活動。在論述戲劇的“場”時,河竹登誌夫認為,戲劇雖被稱為一種綜合藝術,但它的各個要素是作為形成戲劇“場”的要素中的一個分節而存在的。不僅是舞台,而且從觀眾席上的氣氛到劇場建築、照明等,一切都成了演員和觀眾相關的要素。戲劇“場”是一個既有個差異又大致相同的“場”,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臨時組成集團的觀眾,即使不喪失個人差異,由於麵對同一舞台演出,必然會產生許多共同的思想感情。舞台上的演出,促使觀眾產生內心活動,反過來,觀眾席上的氛圍也影響演員情緒,而演員的演出又再度影響觀眾。這是一種直接的感情交流,這種感情交流很快地融合為共同的生活感受。
因此,我國戲劇理論家餘秋雨認為,人類之所以需要戲劇,並不僅僅為了觀賞。戲劇,首先是社會成員的一種群體性活動,一場演出,既為人與人的會合、交流提供了機遇,又為他們共同的心理體驗提供了一個統一的依據。觀眾與戲劇家,觀眾與觀眾,以一個活生生展現的故事為中介,進入一種心心相印的交融狀態。戲劇家飽含情感的處理,觀眾飽含情感的反應,在演出中彙成了巨大的精神洪流;觀眾既被演出所感動,也被這種群體性的精神洪流所感動。戲劇的這種審美功能是電影和電視所不具備的,電影無法讓觀眾與演員當場交流,電視則除此之外還缺少社會群體性。
戲劇的這種時空性,使人產生一種真實感,創造出現實的、逼真的生活環境,因而戲劇被認為最接近人生,具有直接的社會性。從這一意義上講,與其說劇場是使人陶醉的場所,不如說是使人覺醒的場所,也可稱為向著自由的解放場所。自我可以在演出中自由地馳騁,娛樂性、社會性和教育性都根植於此。戲劇對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啟迪人的心靈,尤其在最為接近現實人生的境界中,來求得人性的解放。而戲劇的群體性的心理體驗特征,使它比其他藝術更集中、更強烈地反映了人們的心聲、社會的風貌、民族的心理曆程,在娛樂的背後隱藏著嚴肅而深刻的社會曆史意蘊。
5觀摩影視:再現時代的綜合藝術
影視被稱為時代的多棱鏡,它折射出不同時代的社會文化現象;影視被稱為社會的萬花筒,它展示出一幅幅社會生活的斑斕圖景。
對於一個影視藝術鑒賞者來說,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使自己進入特定的對影視藝術的審美主體狀態,而不是一個旁觀者呢?麵對影視事業的迅猛發展和浩如煙海的影視作品,我們的鑒賞該從何處下手呢?
影視評論家認為,如果你想得到影視藝術美的享受,你自己必須是一個具有藝術修養的人。
提高影視鑒賞力,不是靠觀賞影視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觀賞一定量的優秀作品。隻有我們對優秀影視作品及其藝術、技術構成手段進行全方位的審美鑒賞,才會有效地提升對影視藝術的綜合審美能力。
具體說來,首先應具有相應的影視藝術知識。就影視本身而言,現代傳媒所形成的技術手段和藝術表現力是綜合的,聲、光、電、色彩、造型等無一不具;傳統的文學藝術樣式,如小說、詩歌、散文、繪畫、雕塑、建築、攝影、音樂、舞蹈、戲劇等無一不有。影視可以說是藝術與技術的集大成者,我們對其進行審美鑒賞,非有一定的影視專業知識不可。否則,就會影響我們對影視藝術作品作全方位的藝術感受。
其次,要調整和改變過去的審美觀念。我國具有古老的文化曆史,傳統的欣賞習慣使人們形成一種固有的藝術欣賞的審美定勢,那就是注重故事情節,關注人物命運,喜歡有頭有尾的敘述,追求團圓美滿的結局,而往往忽略影視其他重要創作手段和藝術表現方式的信息傳達。影視藝術是一種綜合性最強的藝術形式,單一的對其故事與人物的欣賞,顯然不能全部解釋影視的表現能力,也不能盡可能多地接收影視創作者所要傳遞的各種藝術信息。因此,培養一種與影視藝術相適應的審美眼光,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