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邊的一窟,其中也被破壞得無一物存在。地上堆積了不少的由壁上脫落下來的石塊,被古塵沾滿,和泥土成了同色,大約不是近數十年來之所為的。

西邊的一窟,雖也破敗不堪,卻還有些浮雕可見到。副窟小龕裏,遺物還不少。這西窟的東壁為泥土所堵塞,西壁及南壁,浮雕尚有規模可見。窟頂上刻有“飛天”不少,那半裸體的在空中飛舞著的姿態,是除了希臘浮雕外,他處少見的,肉體的豐滿柔和,手足腰肢的曲線的圓融生動,都不是東方諸國的古石刻上所有的。我抬了頭,站在那裏,好久沒有移開,有時,換了一個方向看去。但無論在哪個方向看去,那美妙、圓融的姿態總是令人滿意、讚賞的。

由此窟向西,可通另一窟,也是一個相連的副窟。我們可稱它為西窟第二洞。洞中有三尊坐佛,皆盤膝而坐。這個布置,在諸窟中不多見。東壁的浮雕皆比較的完整。後壁及西壁則皆模糊不堪。

如果把這以大佛窟為中心的一組洞窟恢複起來,其宏偉是有過於其西鄰的大佛寺的。可惜過於殘破,要恢複也不可能。我疑心《魏書釋老誌》上所說,皇興中構的三級石佛圖,其遺址便在此處。此地曾經住人,近代建的窖式的穹形洞尚存數所。

由此向西,不多數步,便是一道山澗,或小山峽,隔開了雲岡別墅和這大佛窟的相連。

從雲岡別墅開始向西走,便是中部。

中部又可分為五個部分來說。

我依舊是獨自一個人由雲岡別墅繼續的向西走,他們都已出發到西頭去逛了。

第一部分是雲岡別墅。別墅的原址是否為一大洞窟,抑係由平地填高了的,今已不能查考。但別墅之後,今尚有好幾個石窟,窟內有一佛的,有二佛對坐的,僅被風霜侵蝕得不成形體。小雕像也幾乎無存。但在那些洞窟中,還堆著不少燒泥的屋瓦和簷飾。顯然的這別墅的原址,本是一座小廟,或竟是連合在大佛寺中的一個東偏院。惜不及詳問大佛寺的住持以究竟。那些佛窟,決不能獨立成為一組,也當是大佛寺的大佛窟的東邊的幾個副窟。但為方便計,姑算它做中部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包括大佛寺內的兩個大窟。這兩窟的前麵,各有一樓,高各三層,第三層上有遊廊可相通達。三樓之上,更有最高的一層,仿佛另有梯級可通,卻尋不到。前麵已經說過,大約是較此樓更古的一個建築物。

第一窟通稱為大佛殿;殿前有鹹豐辛西重修碑,有不知年月滿文碑,有同治十二年及光緒二年的滿文碑。又有明萬曆間吳氏的一個刻石,更無古者。

入殿後,冷氣颼颼由窟中出。和尚手執一把香燃點起來,為照看雕像之用。樓下一層很黑暗,非用火光,看不到什麼。正中是一尊大佛,高約六十尺,身上都裝了金,四壁浮雕,都被塗飾上新的色彩。且幾原像模糊不清,或已失去之處,皆以彩泥為之補塑,怪不調和的。第二層樓上,光線較好,壁上也多半都是彩泥的塑像。站在這樓,正對大佛的胸部,到了三層樓上,方才和大佛的頭部相對。大佛究竟還完好,故雖裝了金,還不失其美妙慈祥的麵姿。

第二窟俗稱如來殿。窟中也極黑暗,結構和大佛殿大不相同。正中是一個方形立柱,每一麵有一立佛,像支柱似的站著,柱上雕得極細。但有一佛,已毀,為彩泥所補塑。北壁為泉水所侵害,僅模糊可辨人形。東西壁尚完好,修補較少,較大佛殿稍存原形。登上了三樓,有一木橋可通那四方柱的第二層。這一層雕刻的是四尊坐像,四邊浮雕極多,皆是侍像及花飾,有極美者。這立方柱當是雲岡最完好的最精致的一個。

第三部分包括所謂彌勒殿及佛籟洞的二窟;這二窟介於大佛寺和五佛洞之間,幾成了甌脫之地,無人經管,彌勒殿前有額曰“西來第一山”,為順治四年馬國柱所題。那結構又自不動。正壁有二佛對坐著,像在談經。其上層則為三尊佛像。其東西二壁各有八佛龕;每龕的幃飾,各有不同;都極生動可愛。有的是圓幃半懸,有的是繡帶輕飄,無不柔軟圓和,一點石刻的生硬之感也沒有。頂壁的飛天及蓮花最為完整。六朵蓮花,以雕柱隔為六部。每一朵蓮花,四周皆繞以正在飛行的半裸體的飛天,隔柱上也都雕刻著飛天。總有四十位飛天,那姿態卻沒有一個相同的;處處都是美,都是最圓融的曲線,那設計和雕工是世界上所不多見的。更好的是這窟中的雕像,全為原形,未經後人塗飾。

佛籟洞在其西,破壞已甚。觀其結構的形勢,當和彌勒殿完全相同。唯無後殿,規模較小。正中的一佛,為後人用彩泥補塑的。原來,照其佛龕的布置及大小,當也是二佛對坐談經的姿態。

此殿前麵,本來有樓,已塌毀。窟門左右,一邊有五頭佛,一邊有三頭佛,都顯出有威力和嚴肅的樣子,似是把守門口的神道們,同時用來做支柱的。窟外壁上,有浮雕的痕跡甚多,惜剝落殆甚,極為模糊。以上二畝,似也為大佛洞的西首的副窟。

第四部分就是俗稱的五佛洞,不知為什麼這五佛洞保護得格外周密。有巡警室在其口外,遊人入內,必有一警士隨之而入。其實,這一部分被裝修塗改得最厲害,遠不及彌勒殿和如來殿天然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