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裁縫非常苦惱,前兩個裁縫掛出的招牌吸引了大部分的顧客,如果不能想出一個更好的辦法,很可能就要成為“生意最差的裁縫”了。但是,什麼詞可以超過“全巴黎”和“全法國”呢? 如果掛出“全世界最好的裁縫”的招牌,無疑會讓別人感覺到虛假,也會遭到同行的譏諷。到底應該怎麼辦? 正當他愁眉不展的時候,兒子放學回來了。當他知道父親發愁的原因以後,笑著說:“這還不簡單!”隨後揮筆在招牌上寫了幾個字,掛了出去。
第三天,另兩個裁縫站在街道上等著看他們的另一個同行的笑話,但事情卻超出了他們的意料。因為,他們發現,很多顧客都被第三個裁縫“搶”走了。這是什麼原因?原來,妙就妙在他的那塊招牌上,隻見上麵寫著“本街道最好的裁縫”幾個大字。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人們更需要借助於不同常規的思維方式來取勝。在上麵的故事中,麵對其他人提出的全城和全國的“大”,裁縫的兒子卻利用街道的“小”來做文章,並最終取得了勝利。因為在全城或者全國,他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在街道這個特定區域裏,他就是最好的,而這才是具有絕對競爭力的。
思維逆轉本身就是一種靈感的源泉。遇到問題,我們不妨多想一下,能否朝反方向考慮一下解決的辦法。 反其道而行是人生的一種大智慧,當別人都在努力向前時,你不妨倒回去,做一條反向遊泳的魚,去尋找屬於你的路徑。
類比思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當工作遇到難題時,當進程難以推進時,曾經曆過的相似情境也許可以帶給你啟發與靈感,讓你在相似性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類比思維法就是根據兩個對象在一係列屬性上相同或相似,由其中一個對象具有某種其他屬性,推測另一個對象也具有這種其他屬性的思維方法。由這種方法所得出的結論,雖然不一定很可靠、精確,但富有創造性,往往能將人們帶入完全陌生的領域,給予許多啟發。
類比思維法在創新和解決問題時,具有很大的指引作用,得到了思想家、科學家們的高度評價。
天文學家開普勒說:“類比是我最可靠的老師。”
哲學家康德說:“每當理智缺乏可靠論證的思路時,類比這個方法往往能指引我們前進。”
現代社會,隨著日常創造的增加,類比的作用尤其得到重視。如日本學者大鹿·讓認為:“創造聯想的心理機製首先是類比……即使人們已經了解到了創造的心理過程,也不可從外麵進入類似的心理狀態……因此,為了給創造活動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得采用一個特殊的方法,就是使用類比。”
瑞士著名的科學家阿·皮卡爾就運用類比發明法創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自由行動的深潛器。
皮卡爾是位研究大氣平流層的專家,他設計的平流層氣球,曾飛到過15690米的高空。後來他又把興趣轉到了海洋,研究海洋深潛器。盡管海和天完全不同,但水和空氣都是流體,因此,皮卡爾在研究海洋深潛器時,首先就想到利用平流層氣球的原理來改進深潛器。
在這以前的深潛器,既不能自行浮出水麵,又不能在海底自由行動,而且還要靠鋼纜吊入水中。這樣,潛水深度將受鋼纜強度的限製,鋼纜越長,自身重量就越大,也就容易斷裂,所以過去的深潛器一直無法突破2000米大關。
皮卡爾由平流層氣球聯想到海洋深潛器。平流層氣球由兩部分組成:充滿比空氣輕的氣體的氣球和吊在氣球下麵的載人艙。利用氣球的浮力,使載人艙升上高空,如果在深潛器上加一隻浮筒,不也就像一隻“氣球”一樣可以在海水中自行上浮了嗎?
皮卡爾和他的兒子小皮卡爾設計了一艘由鋼製潛水球和外形像船一樣的浮筒組成的深潛器,在浮筒中充滿比海水輕的汽油,為深潛器增加浮力,同時,又在潛水球中放入鐵砂作為壓艙物,使深潛器沉入海底。如果深潛器要浮上來,隻要將壓艙的鐵砂拋入海中,就可借助浮筒的浮力升至海上。再配上動力,深潛器就可以在任何深度的海洋中自由行動。這樣就不需要拖上一根鋼纜了。第一次試驗,就下潛到1380米深的海底,後來又下潛到4042米深的海底。皮卡爾父子設計的另一艘深潛器“理雅斯特”號下潛到世界上最深的洋底——10916.8米,成為世界上潛得最深的深潛器,皮卡爾父子也因此獲得了“上天入海的科學家”的美名。
類比思維法在運用時就要尋找事物的相似點,並且要對“相似性”保持敏感,以達到觸類旁通的目的。
醫生常用的聽診器的發明就源於類比思維的運用。
一個星期天,法國著名醫生雷內克瓦帶著女兒到公園玩。女兒要求爸爸跟她玩蹺蹺板,他答應了。玩了一會兒,醫生覺得有點累,就將半邊臉貼在蹺蹺板的一端,假裝睡著了。女兒見父親的樣子,覺得十分開心。突然,醫生聽到一聲清脆的響聲。睜眼一看,原來是女兒用小木棒在敲蹺蹺板的另一端。這一現象,立即使他聯想到自己在醫療中遇到的一個問題:當時醫生聽診,采用的方式是將耳朵直接貼在患者有病部位,既不方便也不科學。
他想:既然敲蹺蹺板的一端,另一端就能清晰聽到,那麼,是不是也可以通過某樣東西,使病人身體某個部位的聲響讓醫生能夠清楚地聽見呢?
雷內克瓦用硬紙卷了一個長喇叭筒,大的一頭靠在病人胸口,小的一端塞在自己耳朵裏,結果聽到的心音十分清楚。世界上的第一個聽診器就這樣產生了。後來,他又用木料代替了硬紙做成了單耳式的木製聽診器,後人又在此基礎上研製了現代廣泛應用的雙耳聽診器。
類比思維法是解決陌生問題的一種常用策略,它教我們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將陌生的、不熟悉的問題與已經解決的熟悉問題或其他相似事物進行類比,從而解決問題。
側向思維——打開思維的一扇側門
我們在走路時,正前方出現了一塊巨石擋住了去路,我們不必沮喪,也不必往回走,我們可以嚐試走旁邊的小路,也許可以更快地到達目的地。
如果你是一家電影公司的職員,現在,公司要在另外一個城市開一家新的電影院,於是安排你做一件事情:在1~2天的時間裏,幫公司尋找一個最適合開電影院的地方。你有把握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找到嗎?
眾所周知,開電影院和開商店的經驗是一樣的:最重要的莫過於位置。因為,商店和電影院生意要興隆,首先得人氣旺。而人氣要旺,就必須將位置選擇在人流量多、消費能力強的地方。
很多人麵對這樣的問題,很容易根據常規思維,用測算人流量的方法去解決,其中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每天派人到各處實地考察,但這樣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短時間內得出結果根本不可能。還有一種辦法就是請專門的調查公司去做調查,那花費肯定不會少。除這兩種方法外,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日本一家電影公司的一位高級管理者,就遇到過這樣的問題。但他隻采用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就輕而易舉地將問題解決了。
他是怎麼做的呢? ——帶領自己的下屬,到將要開設電影院的城市的所有派出所進行調查。調查的目標十分簡單:哪個地方平時丟錢包最多,然後就選擇丟錢包最多的地方開電影院。
結果證明,這個選擇簡直太對了,這家電影院成了該電影公司開設的眾多電影院中最火的一家。
作出這種選擇的理由是什麼?因為錢包丟失最多的地方,就是人流量最大、消費活動最旺盛的地方。
這位主管所采用的方法,就是側向思維法。它的具體做法是:思考問題時,不從“正麵”角度,而是通過出人意料的側麵來思考和解決問題。
生活中需要解決的某些問題,如果從正麵來找突破口比較困難,這時,就可以考慮從側麵去尋找。
讓我們來看看上麵例子中所用的思路:
1.目標:最理想的地方——人最多的地方。
2.人最多的地方表現:(1)人頭湧動;(2)擁擠;(3)吵吵嚷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