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一點通好問是一種好習慣,是孩子追求知識的開始。古今中外的科學家和所有取得了不凡成就的人,他們的學識多是從“問”開始,然後才進一步挖掘知識寶藏的。實際上。
我們這種好奇好問的天性說到底就是一種渴求知識欲望的“幼芽”,且這株幼芽是十分嬌嫩和脆弱的。如果能得到精心保護、耐心教育、科學地為之“施肥澆水”,“除草滅蟲”,就會呈現出勃勃生機;如果保護不當,就會使之遭到摧殘、甚至被扼殺,這會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創造力的形成。想想看,我們的父母和老師是如何保護我們的好奇心的?如果他們做得不對,我們應該怎樣告訴他們?
什麼都想試一試拉姆齊是美國著名的物理學家。1989年,因發明了分離振蕩場方法,為研製世界上最精確的計時工具——銫原子鍾做出了重要貢獻,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拉姆齊從小就表現出對科學的興趣。母親帶著他去羅浮宮參觀展覽,小拉姆齊對裏麵的藝術收藏品一點興趣也沒有,就連舉名聞名的《蒙娜麗莎》都不屑一顧,一個勁兒催母親快些走。而當他進入各種科技博物館裏參觀時,卻對各種展品流連忘返。
那時,他大概隻有4歲左右。透過玻璃窗,他的眼神緊緊盯著裏麵擺放的輪船、火車頭、蒸汽機、軍艦……,一心想弄清楚這些機械的妙用。
他看不懂旁邊的文字介紹,隻好一個勁兒問母親。“媽媽,輪船在水裏是怎麼跑起來的呀?”“媽媽,火車頭怎麼那麼大的勁兒,能拉走那麼長的車廂?”“螞媽,蒸汽機是怎麼帶動機器的?”“媽媽,軍艦為什麼與輪船不一樣啊?”“媽媽……”一連串的問題,問得媽媽無從回答。有時還沒來不及回答,兒子又蹦到別的地方去了,產生了新的疑問。
母親知道兒子對科學感興趣,每個星期都要帶著他去一次科技博物館;每次參觀,他都意猶未盡,直到閉館了還戀戀不舍不願離去。為了滿足兒子對科學的好奇心,父親給小拉姆齊準備了一間小小工作室,裏麵配有各類工具。在這裏,他隨時拿起榔頭、銼子,依照自己參觀各種機械時產生的想法來製造一些模型,要麼根據自己的想象來創作一些稀奇的玩意兒,整天忙個不停。
他的一位小夥伴擁有一輛雪橇車,小拉姆齊也想擁有,卻苦於錢不夠。想了很久,他把自己的自行車搬到自己的工作室,親手改裝了一輛能在雪地上滑行的腳踏雪橇車。
由於父母千方百計地滿足孩子對科技的欲望,為他的愛好提供各種便條件,才使他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得以培育和發揮。這些正是他成才的重要基礎。
創新一點通一個好奇心強烈的孩子,對於新奇事物總是主動去尋根問底,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以發現事物的內在聯係。
一旦我們擁有豐富多彩的認知環境,並能從中獲得新穎而神奇的感覺,就會對這個世界充滿向往。例如,假如我們對大自然充滿好奇,並有機會在自然中去體驗,並發現新的問題,那麼,好奇心就會變成對自然知識的渴求和探索。
孩子的眼晴喬治·波特是英國著名的化學家,曾因研究快速化學反應取得的進展,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波特出身於牧師之家,父親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因此,父親經常在業餘時間向波特傳播教義。受父親的影響,小波特也信教,甚至產生了長大後也當一名牧師的念頭。因為在他眼裏,父親最偉大,知道的東西很多。
小波特讀書很用功,學習成績也很優異。每當他在學習中遇到難題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父親。但是,父親的知識主要在人文學科領域,而自然科學領域的知識則相對匱乏。因此,他常常被兒子問得啞口無言。為了盡量滿足兒子,父親開始自學數學,以便能輔導子女。當兒子遇到難題時,他就一邊自學一邊輔導。那時,在他們家裏經常可以看到父子燈下同學的情景。
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和思考,小波特對上帝產生了動搖。他經常想:上帝果真是萬能的嗎?父親那麼虔誠地信仰上帝,上帝為什麼不讓父親多學點數學呢?上帝為什麼不來輔導我學習數學呢?為什麼那麼多信仰上帝的人照樣生病死去?除了醫院能救治病人,為什麼從來沒有看見過上帝救治過病人?……同時,日益增多的科學知識,使他對宗教的說教產生了懷疑。他開始對沒完沒了的祈禱感到了無聊和厭煩。
後來,他不再信仰基督,而是被科學深深吸引住了。他如饑似渴地學習自然科學知識,同化學、物理、數學結下了不解之緣。這時,父親沒有因為兒子背棄上帝而動怒,也沒有因為與兒子的信仰不同而疏遠他。父親鼓勵兒子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問題,隻要是自己通過心靈獲得的,就是屬於自己的。
中學畢業後,波特以優異成績考上了大學,學習他鍾愛的化學專業。
這時的他,已決心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人類的科學事業。
創新一點通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眼睛和大腦,他們會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也會用自己的大腦思考真理。在我們成長過程中,要積極從老師和家長那裏學會探求真理的方法,但不能一味接受他們強加給我們的觀點。
隻有多觀察、多思考,我們才有自己的判斷,才有自己的選擇。即使一時選擇的方向有誤,也是我們自己的“眼睛”觀察到的東西。不會轉動的指南針愛因斯坦小時候,並非神童。3歲時,還不會說話,5歲時仍不大會說話,即使開口說話,也說得很慢,每次在回答別人的問題之前總要想一會兒,然後才回答。父母憂心忡忡,擔心小愛因斯坦是低能兒,是傻子。
他們請來了醫生。醫生說孩子沒有病,不善於說,不喜歡說話,那不是病。醫生建議把孩子帶出去,讓他在山水風光中接受大自然的熏陶。
於是,父母便經常帶著小愛因斯坦到郊外去玩,在飽賞了湖光山色後,還有美味的香腸和醇鬱的啤酒等待大家享用。小愛因斯坦很喜歡這種郊遊,田野和森林給他一種新的感受。
有一天,5歲的小愛因斯坦生病了。他靜靜地躺在床上,大人和他說話,他也無精打采。為了讓他高興,父親就送給他一個小小的指南針。孩子的小手捧著指南針,隻見中間那根針在輕輕地抖動,指著北邊。他把盤子轉過去,那根針不聽他的話,照樣指北邊。他把指南針捧在胸前,扭轉身子,再猛扭過去,可是那根針又回來了,還是指著北邊。不管他怎樣轉,那根細細的紅色磁針一直指著北邊。小愛因斯坦驚訝了,他睜大眼睛,盯著玻璃下麵那根小紅針想:這是怎麼回事呢?他覺得肯定有什麼東西隱藏在裏麵。
一連幾天,他都拿著這個指南針玩,病也似乎好了,可是玩來玩去就是找不到答案。於是,他開始向父親求助,纏著父親問了一連串的問題:
“爸爸,指南針怎麼不會轉動?它為什麼隻指一個方向呢?”父親看著這個說話不利索的兒子,似乎感到了一絲欣慰,耐心地解釋給他聽。
就這樣,小小的指南針,裏麵那根按照一定規律行動的磁針,喚起了這位未來科學家的好奇心——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這種神聖的好奇心,正是萌生科學的幼苗。
“記住,孩子。要想做好一件事,第一是天才,第二是勤奮,第三是不說空話,而天才出自於勤奮啊!”父親常常這樣對兒子說。
幼時的家庭教育,使愛因斯坦養成了探求真理和勤奮思考的習慣。在學校裏,他又是那樣善良、虔誠,博得了老師的喜歡,學習成績非常人可比。被譽為“神童”。
創新一點通一位教育家說過:教育的真正意義,就在於充分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教育偏離了這一點,就很可能是失敗的教育;如果父母不尊重和愛護兒童的探求本能和好奇心,那麼這樣的教育定是失敗的。我們每一個人天生就具備強烈的求知欲和探求精神,這是由我們對事物的好奇心決定的。小時候,我們對自已所不知道的事情總是愛刨根問底,並勇於去追求真相。如果把這種精神發揚下去,我們一定會在某一領域取得成就。
遊戲中的創造安徒生出生在歐登賽城的貧民窟。父親是一名鞋匠,但受過良好的教育,喜歡文學。母親是一名洗衣婦,雖然沒受過教育並且迷信,卻引導安徒生進入了民間傳說的世界。
安徒生住的小城鎮有不少貴族地主。他們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不讓自己的孩子和安徒生這樣的窮孩子一起玩。這些富家子弟有時還欺負安徒生,瞧不起安徒生。父親疼愛自己的兒子,他對安徒生說:“不怕,孩子,有爸爸在,他們不和你玩,爸爸陪你玩。”安徒生經常在外麵受到欺侮,可是一回到家,他就把那些欺侮都忘了。為了不讓孩子寂寞,爸爸常給安徒生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有時為了調劑一下生活,爸爸特地給孩子念一段丹麥著名喜劇作家荷爾寶的劇本。在他們的書架上,還有一套丹麥文的莎士比亞戲劇集。爸爸也常常把這本集子抽出來朗誦幾段。這些劇本裏的故事更接近現實生活,內容豐富多彩。
父親深知窮苦的人家不能給兒子提供什麼玩具,看著小安徒生天真渴求的眼睛,他常常感到很內疚。有一天,他在做活時剩下了一塊木頭,頓時想到可以給孩子做些小玩意兒。他找來工具,叉刨又砍又削,然後盡力地精雕細鑿一番,幾個有趣的木偶就這樣“問世”了!小安徒生看見了,激動得手舞足蹈。父親對他說:“你看,他們都光著屁股呢。你去跟媽媽要點零碎布片來,咱們給他們縫製幾件衣服好不好?”小安徒生聽了,拍手叫道:“好啊!我這就去!”他興衝衝地跑到媽媽那兒去,在媽媽的幫助下,他笨手笨腳地給小木偶們各自縫了一套衣服,並且細心地替他們穿好。父親又對他說:“你看看,他們像不像幾個演員?咱們玩‘演戲’的遊戲吧!”安徒生找來一張桌子當做舞台,找來媽媽的頭巾當幕布,還找來一本名叫《荷爾堡》的戲劇故事書做劇本,就這樣,父子兩人興高采烈地演起戲來。他們頭碰頭地背台詞,爭執著該用什麼樣的表情和動作,簡直把自己當作了專業演員。爸爸滑稽的動作把小安徒生逗笑得東倒西歪,根本演不下去了!媽媽這時也情不自禁放下手裏的活,來當他們的觀眾。
從此以後,安徒生就迷上了故事,迷上了演戲。那些虛構的人物和情節對他來說,就像挪威古老神秘的森林一樣吸引著他。為了演好戲,為了了解更多的故事,他瘋狂地喜愛看書。這對他以後的童話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為了擴大孩子的精神世界,爸爸媽媽經常領著安徒生到街上觀察那些生意人、手藝人、店員、乞丐、貴族地主等各階層的人,要求孩子研究這些人的生活習慣、快樂和悲哀。安徒生敏銳地看到,有的人裝腔作勢、揮金如土,有的人辛勤勞動,卻得不到溫飽。
安徒生11歲時,父親去世了。經母親再三懇求,安徒生進了一所學校。可校長壓根兒就瞧不起這個窮孩子,安徒生氣得再不想進這所學校了。
安徒生氣憤地對母親說:“我要到哥本哈根去學本事。”母親很支持,說:“去吧,孩子,出去也許能碰上好運氣。”在哥本哈根,安徒生幾經坎坷,最終走上了創作道路。
創新一點通玩遊戲是一種主動學習的方式,可以培養我們的動手能力、啟發我們的興趣愛好,從中發現問題、培養做事的主動性,並鍛煉我們的創造力。許多有特長的孩子,就是在課餘時聞玩自已想玩的東西,從而有了小發明、小創造的。因此,對於我們來說,不妨多做遊戲,做各種各樣的遊戲,遊戲可以從簡單到複雜,同時,我們也可以開發新的遊戲,或在老遊戲中創新新的內容形式,這無疑是一項有意義的啟智活動。
問出來的發明有一天,唐納爾教授在路上碰見一個多日不見的好朋友,發現這位朋友手指的一個關節腫起來了。
“哎呀,你的手指怎麼腫成這樣呢?”唐納爾關切地問。
“連我都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朋友苦笑著說。
“連你都不知道?那你沒有去看醫生嗎?”“我看了好多醫生,都沒有說出一個準確的原因。不過,有超過半數的醫生說這是痛風症。”“痛風症?那麼什麼是痛風症?”唐納爾進一步問。
“他們告訴我說這是尿酸積淤在骨節裏造成的。”“既然如此,他們為什麼不從你的骨節裏取出尿酸來呢?”“他們不知道怎麼取。”他的朋友回答說。
“為什麼他們會不知道怎麼取出來呢?”唐納爾很生氣地問。
“因為尿酸是不能溶解的。”“我不相信。”唐納爾回答道。
與朋友分別後,唐納爾急忙回到實驗室,立刻開始試驗尿酸到底能不能溶解。他排好一列試管,每隻管裏都放人1/3不同的化學試劑。每種試劑中都放入幾顆尿酸結晶顆粒。幾天之後,他看見有兩種液體中的尿酸已經溶化了。於是,唐納爾就有了新的發明問世。這個發明也很快得到實際應用。現在這兩種液體中的一種普遍應用於醫治痛風症。
創新一點通有問才有思,有思才有發現,這是許多發明創造的共同特點。孩子天生是好問的,這種好問的天性說到底就是一種渴求知識的“幼芽”,如果發揮得好,就會極大地提高我們的求知欲,開發我們的創造力。
最鮮的食品味精是由日本東京大學的教授池田菊苗發明的。他是一位40多歲的化學家,既教書,又從事科學研究。1908年盛夏的一天晚上,他做完實驗回到家裏,妻子為他端來了飯菜和湯。“今天的晚餐真豐富啊!”池田高興地說。妻子聽了滿意地點點頭。池田津津有昧地吃著,忽然,他停止了進餐,怔了一會兒,將目光停在了黃瓜湯上。
“今天這碗湯怎麼這樣鮮?湯裏除了海帶和黃瓜,沒有別的東西了嗎?"池田問妻子。是呀!”妻子答道,“這海帶是今天上午在日比穀公園買的,挺新鮮的。”“這海帶裏麵一定有什麼奧妙!”池田自言自語地說道。
從這天起,池田教授在東京大學的化學實驗室裏,仔細地研究起海帶的化學成分來。半年以後,他從海帶裏提取出一種叫穀氨酸鈉的物質。奧秘終於揭開,正是穀氨酸鈉大大提高了菜肴的鮮味。於是,池田把它定名為“味之素”,並獲得專利。
味精則是中國人的創造。有一個叫吳蘊初的工程師,對“味之素”這種能產生鮮味的粉末很感興趣,便買了一瓶回去研究。他化驗出粉末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於是就想造出中國的味之素來。經過一年的時間,終於提煉出10克白粉似的結晶來,一嚐味道,與日本的味之素無異。
時至今日,味精不再是從海帶中提取,而是從玉米、稻穀和小麥等糧食中提煉出來的。
創新一點通許多靈感都來源於我們的敏感。對一件異於常理的事物,我們往往問一聲“為什麼”,並以此為新奇。之所以有人在這異於常理的事物中發現或發明了新的東西,是因為他不把這種新奇當做飯後的談資,而是積極從中尋找答案,不得到滿意的結果不罷休。這是一種可貴的鑽研精神,是獲得成功的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