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對事物的認識隻停留在“好奇”階段,而缺少積極追求、勇於探索的精神,我們對世界仍然一無所知。一個對世界一無所知的人,不可能創造科學的奇跡。勇於探索,努力開拓前人未知的領域,將會使我們付出無數。血和艱辛的勞動,甚至讓我們陷入“山重水複”的困境。然而,許多新發現、新創造都經曆了這個過程,隻要方法對路,並堅持不懈,奇跡一定會在探索中產生。
不怕走彎路一個少年來到一個路口,似乎有那麼一條小路若隱若現,召喚著他前進。當他正要邁步,媽媽攔住了他:“孩子,那條路走不得!”
少年說:“我不信。”媽媽說:“我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你怎麼不相信?要知路好不好走,要問過來人。”少年說:“既然你能從那條路上走過來,我為什麼就不能?”媽媽說:“我不希望你走彎路。”少年說:“我不怕,我自己選擇的,我要走!”螞媽看著少年,歎了一口氣說:“你這孩子太倔強,那條路很難走,你一路要多加小心!”少年雄心勃勃地上路了。走在路上,少年發現媽媽沒有騙他,那條路確實難走。孩子碰了壁,摔了跟頭,有時候的確想停下來,但他選擇了咬牙堅持,終於,他走過來了。
創新一點通一位兒童文學家說:“人應該有探索,有追求。這些都要從幼兒時期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做起。”我們的父母喜歡對我們說:“你怎麼能這樣做?…這太危險了,你可不要玩!”“這種危險性很大的活動還是別參加了,在家看看動畫片吧。”這恰恰妨礙了我們探索精神的培養。學學那位少年吧,如果不去嚐試一下,怎麼知道父母的話是真的呢?
最大最重的門古代波斯有一位國王,他想挑選一名官員擔當一個重要的職務。他把那些智勇雙全的官員全部召集了起來,想看看他們之中究竟誰能勝任。
國王把官員領到一扇大門前,麵對這扇全國最大、來人中誰也沒有見過的大門,國王說:“各位愛卿,你們都是既聰明又有力氣的人。現在,你們已經看到,這是我國最大最重的大門,可是一直沒有打開過。你們之中有誰能打開這扇大門,幫我解決這個擱置已久的難題?”不少官員隻是遠遠地張望了一下大門,就連連搖頭。有幾位走近大門看了看,又退了回去,沒敢試著開門。另一些官員們也都紛紛表示,沒有辦法打開門。
這時,有一名官員徑直走到大門下,先仔細觀察了一番,又用手四處探摸,用各種方法試探開門。幾經試探之後,他抓起了一根沉重的鐵鏈子,沒怎麼用力拉,大門竟然開了!
原來,這扇看似非常堅固的大門,其實並沒有真正關上,任何一個人隻要仔細察看一下,並拿出膽量試一試,比如,拉一下看似沉重的鐵鏈,甚至不必用多大力氣推一下大門,都可以打得開。如果連摸也不摸、看也不看,自然會對這看似堅固無比的寵然大物束手無策了。
國王對打開大門的那名官員說:“這個重要的職務,就請你來擔任吧。因為你不局限於你所見到的和聽到的,在別人感至4無能為力時,你卻能想到先仔細觀察,並有勇氣冒險試一試。”然後,國王又對其他官吏說:“其實,對於任何貌似難以解決的問題.隻要開動腦筋仔細觀察,並有膽量冒一下險,大膽試一試,就肯定能找到解決的方法。”那些沒有勇氣嚐試的官員們,一個個都低下了頭來。
創新一點通我們常常被跟前的困難所嚇倒,因為,從表麵上看,這個困難是十分巨大的,也是十分可怕的。其實,這個困難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也許稍微動一動腦,或動一動手,馬上就可以解決的。可是,為什麼我們偏偏止步不前呢?缺少嚐試的勇氣!所以,我們要克服被困難嚇倒的懦弱性格,養成大量嚐試的習慣。隻要我們遇到問題就大膽去嚐試,最難的問題總會找到解決的辦法。
心中的頑石從前,有一戶人家的菜園擺著一塊大石頭,寬度大約有4尺,高度有10尺。到菜園的人,不小心就會踢到那塊大石頭,不是跌倒就是擦傷。
兒子問:“爸爸,那塊討厭的石頭,為什麼不把它挖走?”爸爸這麼回答:“你說那塊石頭嗎?從你爺爺時代起就放在那裏了,它的體積那麼大,不知道要挖到什麼時候。沒事無聊挖石頭,不如走路小心一點,還可以訓練你的反應能力。”過了幾年,當時的兒子娶了媳婦。
有一天媳婦氣憤地說:“菜園那塊大石頭,我越看越不順眼,改天請一人搬走好了。”丈夫回答說:“算了吧!那塊大石頭很重的,可以搬走的話在我小時候就搬走了,哪會讓它留到現在啊?”媳婦心底非常不是滋味,那塊大石頭不知道讓她跌倒多少次了。
有一天早上,媳婦帶著鋤頭和一桶水,將整桶水倒在大石頭的四周。
十幾分鍾以後,媳婦用鋤頭把大石頭四周的泥土攪鬆。
她早有心理準備,可能要挖一天吧,誰都沒想到幾分鍾就把石頭挖起來,看看大小,這塊石頭沒有想象的那麼大。看來,大家都是被那個巨大的外表蒙騙了。
創新一點通為什麼幾代人都被那塊大石頭嚇住了?是因為在他們的腦子裏早己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思維模式:大石頭一定是很難搬走的。正是這種思維習慣窒息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妨礙了他們試一試的努力。在我們身邊,也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比如,某一個問題似乎非常棘手,好多人都認為它難以解決,於是在所有人心裏便形成了這樣一個固定的思維模式:這個問題是無法解決的。其實,這是被問題的表麵形象給嚇住了,當你下決心去解決它時,它也許並不像你想象的那樣難辦。
喜歡解剖的艾德裏安艾德裏安是英國著名的神經生理學家,因對皮膚和肌肉的機械感受器中“全無定律”的證明和對適應現象即艾德裏安定律的發現,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小時候的一天,小艾德裏安在河邊玩耍,忽然發現岸邊躺著一隻從上遊衝下來的死狗,已經被水浸泡得有些臃仲,甚至還有一點腐臭味。小艾德裏安高興極了。要知道,平時喜歡解剖的他,隻解剖過一些小蟲子、小鳥和小老鼠之類的小動物,遠遠不能滿足他的需求。而最近,他剛從一本生理書裏學到了介紹狗的內部結構的知識,正想實驗實驗呢,沒想到上帝成全他,就讓他碰上了一隻死狗。
於是,小艾德裏安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死狗拖了上來,放在一個幹燥的地方,掏出隨身攜帶的小刀就解剖開了。他一邊幹著,還一邊掏出小本本.在上麵記錄著什麼。他幹得很認真,忘了時間,忘了回家吃飯。
母親在家裏等急了,隻好出來四處尋找。這時,一位熟人告訴他,小艾德裏安正在河邊玩一隻死狗,弄得滿地非常髒。說完,那人還做出惡心的樣子,並瞪了小艾德裏安的母親一眼,意思是說:你是怎麼管教你的貴族兒子的。
母親一聽,氣得火冒三丈。她跑到河邊,看到了兒子果然像那位熟人描述的一樣。她一邊跑來一邊大聲斥責兒子:“天呀,你把誰的狗打死了?你怎麼能這樣對待別人家的狗?這是不能容忍的。”“媽媽,你誤會了。”蹲在狗身邊的小艾德裏安站起來辯解道,“這根本不是我打死的,它是從河上遊漂下來的。你看,它身上都有臭味了。”“那也不行。你看你把狗弄得多髒!滿地都是五髒六腑,太惡心了。”
你怎麼這樣不講衛生?母親餘怒未息。
“媽媽,我這是在解剖狗呢。你看,我把狗的內部結構都弄清楚了,還記下了不少數據呢。”母親仔細一看,頓時感到自己太魯莽了。兒子既沒有打死狗,也不是為了玩死狗,他是為了解剖這隻狗啊。兒子平常就喜歡解剖動物,這種強烈的求知欲和科學探索的精神,不是曾經得到家裏的大力支持嗎?自己怎麼能不分青紅皂白就罵孩子呢?
“對不起,孩子。媽媽誤會了你。你做得對。媽媽保證以後再不幹涉你做實驗了。”看到母親親切的目光,小艾德裏安笑了,繼續埋頭他未盡的工作。
創新一點通許多大科學家的發明創造都起始於對事物的好奇和探索。牛頓正是對蘋果為什麼落在地上這一問題的探尋。才發現了萬有引力。總之,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是創造成功的開端和必要的條件。我們在生活、學習中碰到問題、感到自己缺乏相應的知識時,就產生探索新知識的衝動,這種情況多次反複,求知的衝動就逐漸轉化為內在的求知欲,這種求知欲能夠促使我們堅持不懈地探究知識。這是一種可貴的主動求知的表現!
漂亮的煙花奧斯特瓦爾德是德國著名的化學家,在催化、化學平衡和反應速度方麵取得開創性成果,並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1歲那年,奧斯特瓦爾德偶然得到一本關於煙花的舊書。書裏詳細地介紹了如何製作煙花和如何讓煙花更好看等知識。放煙花,他見過,多麼漂亮和有趣啊。他立刻被吸引住了。他把有關的化學名詞、公式抄下來.第二天拿到學校去請教老師,弄清了一些問題後,決定自己嚐試製作煙花。
不過,要自己做煙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小奧斯特瓦爾德碰到的是人手不夠的問題。一個小孩子是不可能準備這麼多東西的,於是他邀請了一個好朋友和他一起做。其次,是關於錢的問題。做煙花,有的材料是可以輕易找到的,比如外而的紙;但做煙花需要的各種藥品,就得從藥店購買。他數了數自己積攢的零花錢,還遠遠不夠,不由得長籲短歎起來。
這時,細心的母親發現了兒子的情緒變化。她問道:“孩子,你怎麼一點也不高興呀?”小奧斯特瓦爾德便告訴母親,他想試驗煙花,正為買不起藥品而發愁。母親告訴他別著急,然後找到孩子的父親進行商量。父母都認為。孩子做試驗是一件好事,可以激發他追求知識的欲望和學習科學的熱情,還可以培養他的動手能力,於是決定全力支持孩子。母親把省下來的錢交給了他,讓他買硝石、硫磺,以及能產生各種顏色的金屬粉末,並且,母親還把家裏的一些能夠做試驗的器具拿出來,供兒子使用。
父母的支持,增強了小奧斯特瓦爾德做試驗的信心。每天放學回家,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屋子裏擺弄這些物品。他到處收集有用的材料,把買來的藥品進行加工。經過一個月的準備,原料終於都準備齊全了,並根據書裏的介紹按比例進行了配方。
正式實驗的那一天,小奧斯特瓦爾德和他的搭襠小心翼翼地卷好了一隻煙花,然後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拿到外麵去放。在燃放前,他特意把母親拉到現場觀看。小奧斯特瓦爾德點燃引線,隻聽“砰”的一聲,煙花躥上天空,閃爍著五彩繽紛的光芒,令人眼花繚亂,然後化做灰燼落了下來。
“真漂亮呀!”母親在一旁發出了由衷的讚歎聲。“恭喜你,兒子!你終於獲得成功了。”小奧斯特瓦爾德非常得意,這可是他花了好多工夫,做了多次試驗才成功的呀。後來,他做了更多的試驗,靠著這份動手能力和認真鑽研的勁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創新一點通被大人包辦一切,不利於我們的成長,我們需要的是父母精神上的鼓勵和物質上的幫助,在他們的積極引導下,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從小培養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也有助於提高我們探索事物的熱情。有時,我們在親身實踐中,不僅達到了“玩”和滿足“好奇心”的目的,也增強了學習的興趣和探索的欲望。
科學的種子休伯爾是美國神經生理學家。小時候的他,是一個愛好廣泛的孩子。
他在三四歲時喜歡彈鋼琴;很快,受姐姐的影響,他又熱衷於數學;然而,當他背起書包不久,又對攝影和化學課產生了很大興趣。對於孩子不確定的愛好,父母並沒有在意,他們認為這是正常的;作為孩子,應讓他們自由發展,而不應該強製他們幹什麼。
小休伯爾的父親是一位化學工程師,家裏的地下實驗室裏放著許多實驗用的燒杯、燒瓶和化學藥品。父親經常在這裏做化學試驗。小休伯爾在個人興趣上的最後定形,就是因為受到父親的影響。
小休伯爾跟著父親來到地下實驗室,看到父親將幾種無色的液體倒在一起後,液體就像魔術一樣變成了其他顏色;還有,父親在涼水裏加進一種白色的固體粉末,涼水立即冒起了熱氣,開始沸騰起來……這一切真是太奇妙了!可把小休伯爾高興壞了。從此,他的注意力和興趣全部轉移到化學上來。他前後跟著父親,沒完沒了地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請父親解答;隻要父親一做試驗,他便做忠誠的觀眾,目睹實驗的全過程,每一個細節都不落下。對於兒子的提問,他的父親總是不厭其煩地給予解答;隻要兒子願意看實驗,他決不阻攔,甚至主動叫兒子到實驗室。這些,無意間培養了小休伯爾對於科學、特別是化學的興趣,對兒子日後取得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0歲那年,父親送給小休伯爾一件特殊的禮物,即一套可以做一些小實驗的化學裝置。小休伯爾可以親手做化學實驗了,還有比這更令他高興的事嗎?要知道,他從來沒想到會收到父親這樣的禮物啊。他根據父親的指導,用這套裝置製造了氫氣,製成一個大氫氣球,這個氫氣球竟飛行了100多公裏,轟動了遠鄉近鄰。為此,他頗為得意。他還根據從父親那裏學到的實驗知識,把幾種藥品混合在一起,合成或還原各種化學物質。
一旦來了客人,他都不忘記向客人表演一番。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又喜歡上了物理、數學和拉丁文等科目,還喜歡上體育運動、組裝收音機、攝影等,但他對於化學實驗的愛好始終沒有改變。
創新一點通從喜歡到體驗,是我們產生某種興趣和愛好的必由之路。喜歡是感覺,是我們的好奇心的體現;而親自體驗,則是為了檢驗這個愛好,它可以加深我們的興趣。最終定形,也可以打擊我們的興趣,使我們的興趣轉移。所以,要增強對科學的興趣,我們除7接觸科學實驗外。最重要的是親手實驗,並從中產生樂趣。這樣,我們對科學的興趣就會慢慢形成。要知道,興趣是鑽研科學的種子。一切創造發明,都是基於這種對事物的強烈興趣。
男兒誌在四方徐霞客從小愛讀曆史、地理類的書籍、圖冊。在私熟讀書的時候,老師督促他讀儒家經書,他住往背著老師,把地理書放在經書下麵偷看,看到出神的時候,禁不住眉飛色舞。
十幾歲那年,他的父親去世了,他決心親自到名山大川去遊曆考察一番。但是他想到母親年紀老了,家裏沒人照顧,沒敢提這件事。
他的心事還是被母親覺察到了。當母親了解到他有這樣的願望,就跟他說:“男兒誌在四方,哪能為了我留在家裏,做籬笆下的小雞、馬圈裏的小馬呢!”母親為他準備行裝,還給他縫製了一頂遠遊冠。有了母親的熱情支持,徐霞客遠遊的決心更堅定了。
徐霞客在他22歲那年,開始離家外出遊曆。他先後遊曆了太湖、洞庭山、天台山、雁蕩山、泰山、武夷山和北方的五台山、恒山等名山。每次遊曆回家,他跟親友談起各地的奇風異俗和遊曆中的驚險情景,別人都嚇得說不出話來,他母親卻聽得津津有味。
後來,老母親死了,徐霞客就把他全部精力撲在遊曆考察的事業上。
在他50歲那年,他開始了一次路程熳長的旅行。他花了整整4年時間,遊曆了湖南、廣兩、貴州、雲南四省,一直到我國邊境騰衝。他跋山涉水,到過許多人跡不到的地方,攀登懸崖峭壁,考察奇峰異洞。有一次,他在騰越經過一座高聳的山峰,發現懸崖上有一個岩洞,根本沒路可通。
他冒著生命危險,像猿猴一樣爬上了懸崖,終於到達了洞口。
又有一次,他在湖南茶陵,聽說當地有個麻葉洞,洞裏有神龍或者精怪,不是有法術的人,都不敢進洞。徐霞客不信神怪,他出了高價雇個當地人當向導,進洞考察。正要進洞的時候,向導問他是什麼人,當他知道徐霞客是個普通讀書人的時候,向導嚇得直往後退,說:“我以為您是什麼法師,才敢跟您一起進洞,原來是個讀書人,我才不冒這個險呢。”徐霞客並不罷休,帶著他的仆人舉起火把進洞。村裏的百姓聽到有人進洞,都擁到洞口來看熱鬧。徐霞客在洞裏考察了很久,一直到火把快燒完才出來。圍在洞口的百姓看他們安全出洞,都十分驚奇,說:“我們等了好久,以為你們一定給妖精吃了呢。”徐霞客漫遊西南的時候,除了隨身的一個仆人外,還有一個名叫靜聞的和尚和他們做伴。有一次,他們在湘江乘船的時候,遇到了強盜,他們的行李財物被搶劫一空,靜聞和尚因為受傷,在半路上死了。到最後,連他隨身的仆人也離開他逃走了。但是這些挫折都沒有動搖他探索自然的決心。
徐霞客在旅途中,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把當天見到的聽到的都詳細記錄,即使在荒山野林裏露宿的日子,也總是在篝火旁,伏在包袱上堅持寫日記。
公元1641年,徐霞客去世後,留下了大量日記,這實際上是他的地理考察記錄。經過他的實地考察,糾正了過去地理書上記載的錯誤,發現了過去沒人記載過的地理現象。像古代地理書上說岷江是長江的上遊,徐霞客經過考察,弄清楚長江上遊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又像他在雲南騰衝打鷹山考察的時候,發現了那裏曾經發生火山爆發的遺跡,他在遊曆中考察最多的是岩溶現象,在桂林七星岩,他對那裏千姿百態的石鍾乳、石筍、石乳等地形,進行詳細的記載。這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岩溶現象的記錄。後來,人們把他的日記編成一本《徐霞客遊記》。這部書不但是我國古代地理學上的寶貴文獻,還稱得上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呢!
創新一點通徐霞客抱定“實地考察”的科學態度,畢生致力於走遍名山大川,從中尋找論證翔實的地理資源,勘正校誤,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地理資料。正因為有了這種不怕困難、勇於探索的求實精神,才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地理資料和文學作品,才創下了許多“第一”。
要是能反複使用多好畢昇是北宋中期一個普通的平民知識分子。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盛行雕版印刷,就是在較堅硬的整塊木板上雕刻出反體、凸起的文字,經刷墨、鋪紙、加壓曆得到正寫文字複製品的方法。它的缺點是:刻版讚時、費工、讚料;存放不便;發現錯字不容易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