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勇於實踐,奇跡在探索中產生(2 / 3)

畢昇的家附近就有一個書坊。他常常看到書坊裏雕滿了字的整塊整塊的木板堆棧積成山,書印完後沒處存放,隻好拿去當柴燒,他覺得非常可惜。漸漸地,他萌發了改進雕版印刷的念頭。他常常到書坊向工人學習雕版印刷技術,總結實踐經驗,找來曆代一些有關印刷方麵的資料,不斷學習、探索,並反複進行實驗。

一天,畢昇正在刻一部書稿。他邊刻邊想,有很多字在文章中都是經常要用到的,可是每次都要刻,太麻煩了,要是刻一次能反複使用就好了,常用漢字也就那麼幾千個……對了,如果刻出來的字可以拆開,自由組合,不就解決問題了嗎?

想到這裏,畢舁很興奮,但字怎樣才能拆開?拆開後又怎樣才能合起來印刷呢?把字分別刻在每一塊小木板上或許能行,畢界立即動手找來工具把整塊的杉木弄成一塊塊半寸見方的小木塊。

他又找出3000來個常用字,試著在小木板上刻了起來。他把每個單字都刻了好幾個,有些常用單字像“之”、“也”等,每個單字都刻了20多個,花了將近1個月的時間,他終於把這些字刻完了。

怎樣才能把需要的字挑出來呢?為了解決揀字難的問題,畢舁考慮了很久,最後他將這些字接音歸成十幾類。一個韻部一個類,同一類的放在一個盤子裏,每一類都按部首筆畫排出順序。

這天,畢舁提著裝滿木活字的柳筐走進雕字工場,他笑著請大家幫助他試驗一下木活字。工人們熱情地幫助他擺開了字盤,調勻了印墨,捧來了紙張,一個工人遞給畢舁一部書稿。正在試驗時,在場的一個工人告訴他:杉木木紋粗,質地軟,容易吸水和變形,印刷時受墨多了就要膨脹。

加上每個活字的木紋不一樣,有的脹得快,有的脹得慢,所以筆畫也就有粗有細了。畢昇想:要是找到一種既不吸水,又能雕刻成字的材料多好。

一天,他發現妻子用瓦罐燒水,猛然想到,如果先用泥坯刻好字,再進窯燒,不就可以製成像瓦罐那樣不吸水的泥活字了嗎?

於是,他又將摔打了無數次的膠泥分製成許多半寸見方的“小土坯”,刻成5000多個字塊,然後點火燒窯,日夜守候。兩天後,一套不吸水、筆畫清晰、堅如牛角的泥活字終於製成了。他把活字拚好,試著印了兒張,每一張都很清晰。試驗終於獲得了成功。

創新一點通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這是我國印刷史上的一場革命,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比歐洲的金屬活字印刷術整整早了400多年。他的故事告訴我們:隻要肯動腦、肯鑽研、肯實驗,就一定會取得科學上的進步。今天,雖然我們的生活處處充滿了科技,但並非到達至善至美的程度,隻要我們從中找出差距,加以改進,我們仍然會發明許多東西。有誌的青少年不妨努力吧!

用什麼取代竹木片呢在造紙術發明之前,我國商朝把漢字刻在龜甲獸骨上,但是甲骨的來源很有限,而且不便攜帶、保存,所以人們後來把漢字刻在簡牘上。簡和牘是用竹片或木片做成的,狹長的稱“簡”,略寬的稱“牘”。由於一片簡隻能刻幾個字,因此寫一篇文章就要用許多簡,寫完之後人們再用繩子把簡串起來,成為“冊”。雖然做簡牘的材料遍地都是,但是它們很笨重,據說秦始皇每天批閱用簡牘寫的奏折重達一石(約50斤左右)。後來人們用絲帛作為書寫材料,它柔軟輕便,易於書寫,可惜量少價高,這一致命弱點使它難於推廣使用。

在京城洛|5H的皇宮裏當官的蔡倫.當時主管臨督製造宮中用的各種器物。他非常聰明,很會動腦子,經常和工匠們一起研究製作工藝。蔡倫看到皇帝每天嬰批閱堆成小山般的簡牘,非常不方便,他就琢磨著要製作出-一種輕便易月{的書寫材料,來取代笨重的簡牘。

對於新的書寫材料.蔡倫的第一個要求是輕便。因此用竹、木製成的簡牘首先被排除在外,而絲帛倒是符合的,可惜原材料稀少。於是,蔡倫仔細觀察了絲帛的生產過程,從分析絲帛的結構人手,發現它是由纖細的短纖維互相粘成的。於是,他把新材料定位在結構與絲帛相似、取材容易、價格低廉,從此時時處處留意著、尋覓著這種新材料。

有一天,蔡倫和幾個小太監來到城外遊玩。這是一個十分幽靜的山穀,一條小溪潺潺流過,溪邊垂柳依依,景色宜人。小太監們一路打打鬧鬧,嘻嘻哈哈,十分快活,唯獨蔡倫心事重重,東張西望。忽然,他兩眼一亮,快步走到溪邊,蹲著不動了。

小太監們覺得非常奇怪,都圍攏過來。隻見蔡倫手裏捧著濕濕的、破破爛爛的、像棉絮一樣薄薄的東西發呆。

一個小太監忍不住說:“我還以為是什麼好東西呢,原來是這破玩意兒!快扔了吧!”蔡倫卻仿佛什麼也沒聽見,仍然癡癡地捧著。

那個小太監一個箭步走上去,抓起那棉絮一樣的東兩就要往水裏扔。

蔡倫突然醒過來似的,緊緊抓著不放,嘴裏喃喃地說:“找到了,找到了!”小太監們都糊塗了,這蔡倫莫不是瘋了、傻了,怎麼把這破爛玩意兒當寶貝似的?

蔡倫雙手捧著,三步並作兩步,問河邊的農夫:“老人家,這東西是怎麼形成的?”農夫笑著吲答說:“這個呀,是漂在河裏的樹皮、爛麻、破漁網什麼的,它們被水衝呀、泡呀,又被太陽曬,時間長了就成了這模樣,到處都是呢!”蔡倫抬頭看著滿山遍野的綠樹,不由眉開眼笑。

回到宮裏後,蔡倫馬上投入了緊張的試驗和製作中,他挑選出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讓工匠們把它們切碎剪斷,放在一個大水池中浸泡。

過了一段時間後,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了下來。

他再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放人石臼中,不停攪拌,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然後再用竹篾把這牯乎乎的東兩挑起來,等幹燥後揭下來就變成了紙。

蔡倫帶著工匠們反複試驗,最後終於試製出既輕薄柔韌,又取材容易、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的紙。

公元105年,蔡倫奏請東漢和帝準予將他的造紙術向民間推廣,他還挑選出挺括良好的紙,進獻給漢和帝。漢和帝試用以後,非常滿意.當場讚揚了蔡倫的這一發明創造,同時立刻下令把這個造紙技術推廣開去。從此,中國的造紙技術進入了世界先進的行列。

創新一點通蔡倫造紙,千古流傳。雖然今人不斷地改進造紙術,但都沒有離開纖維造紙的實質。造紙術的發明,不僅使紙張的應用走入尋常百姓家,而且大大減少了成本,其影響是十分巨大的。但是,通過蔡倫的故事,我們也知道一項發明是不會輕易誕生的,它不僅是智慧和創新精神的結果,也是不斷探索和實踐精神的結果。

螞蟻的生活規律奧^斯特是丹麥著名的動物生理學家,曾發現了肌肉血液循環原理,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小時候,奧古斯特就對各種各樣的生物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隻要一出門,他就情不自禁地把目光投向那些有趣的生物。在他的房間裏,不管是牆壁上,還是桌子、櫃子上,到處都是他製作的生物標本。他還有許多有關生物的書籍,時常是一邊看書,一邊抬頭看標本,然後在本子上記錄著什麼。

隨著生物知識的目積月累,小奧卉斯特對生物的愛好達到了如癡如迷的程度。無論幹什麼事,隻有發現了一種在他看來很有趣的生物,他就會放下手上的事,全身心地觀察起來。

為了滿足小奧古斯特對生物知識的渴求,父親經常帶他去爬山,去野外露宿,以便接觸到更多的生物。小奧卉斯特從而看到了許多稀奇古怪的小動物、小昆蟲,掌握了許多有趣的生物知識。

一天,父親帶他去爬山。走著走著,小奧古斯特突然停下不動了,他慢慢蹲下身子,眼睛緊盯著一個地方。原來.他發現了一群大螞蚊,正在草叢下而搬家。這是一種大個螞蟻,身子大,腿也長,渾身黑油油的,在平坦地方根本見不到。父親一見,微微一笑,知道兒子又對螞蟻著了迷,如果這時打攪兒子,兒子會生氣的。於是,父親就在旁邊找到一塊大石頭,坐在上而休息,耐心等待著。

也不知過了多久,父親站了起來,發現小奧古斯特不見了。他大聲喊了幾遍,沒有任何反應。這時,他才意識到情況危機。要知道,這裏多危險呀,要是迷了路,要是遇上凶猛的動物……父親的汗冒了出來,又大聲喊了幾遍,除了山穀的回音,仍然沒有任何回應。

找了一陣後,父親冷靜了下來,開始分析思考。他想:小奧古斯特明明是在觀察螞蟻搬家,他斷然不會去別的地方,是不是他跟著螞蚊一起走了?這樣一想他又回到最初發現螞蟻的地方,順著螞蚊行走的方向,一直向前尋找。果然,他找到了兒子。原來,兒子跟著搬家的螞蟻來到了螞蟻的新窩旁,正仔細研究螞蚊寓的內部構造呢。他是那樣全神貫注,對父親的喊叫聲一點也沒有聽到。

看到兒子著迷的樣子,父親沒有責怪他,也沒有打攪他,而是蹲在一旁,陪兒子一起觀看。這時,兒子突然發現了父親,高興極了,對父親滔滔不絕地講起了他觀察到的螞蟻窩的結構和其他有關螞蟻生活規律的知識。父親一邊點頭,一邊讚揚兒子真是一個有探索精神的孩子。

正是對生物的熱愛和為之癡迷的精神,加上父親的理解和支持,才促成了,一個傑出生物學家的誕生。

創新一點通一個人對追求知識處於癡迷狀態,確實是十分難得的。一個人癡迷於某一件事物,必然全心投入精力,全神貫注地加以觀察和思考,直至得出自己的結論。這就是探索的過程,也是認識事物的過程。所以說,要探索,要了解世界真相,首先要有好奇心,並癡迷於此,並堅持不懈地奮鬥下去。一個取得成就的人,必然是一個對所從事的工作非常癡迷的人。

小小家庭實驗室伍德沃德是美國著名的化學家,在有機合成化學實驗和理論上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先後合成了包括膽固醇、皮質酮、馬錢子堿、利血平、葉綠素等在內的複雜有機化合物達24種以上,被譽為現代有機合成之父。

伍德沃德小時候就對科學實驗有一種強烈的興趣。那時,他的鄰居有間很大的實驗室,被鄰居的孩子麥克吹噓為這一帶最好的實驗室。有一次,麥克帶著小伍德沃德去參觀了一回,那些花花綠綠、奇形怪狀的瓶瓶罐罐一下吸引了他,使他產生了深深的羨慕和向往。他想:我要是有這麼一間實驗室該多好呀,那樣就可以在裏麵做各種化學實驗了。

回來後,他央求父親:“爸爸,我也想有麥克家那樣的瓶子,用瓶子做實驗。可以嗎?”“化學試驗?不,那很危險,你不可以做。”父親沒同意。

“爸爸,我想做嘛。我除了要那些東西做實驗,別的什麼都不要,不要玩具,也不要零食吃,這也不行嗎?”小伍德沃德撒著嬌說。

可父親認為他太小,堅持不給他買這些東西。

倔強的小伍德沃德想:爸爸不同意,那我就自己去找瓶子。

小伍德沃德把家裏閑置的地下室清理了一遍,把雜物堆在一邊,騰出一個小空間。然後又找來各種各樣的瓶子和杯子,洗幹淨後裝上各種顏色的墨水,並向麥克要了一些化學試劑。就這樣,一個小小實驗室就建成了。沒事的時候,他就走進自己的實驗室,擺弄著那些東西,非常入迷,儼然是個小小化學家。

這天是小伍德沃德的生口,家裏準備為他舉辦熱鬧的生目宴會。當一切準備停當,卻發現小壽星不見了。於是大家分頭尋找,樓上樓下,左鄰右舍都找了遍,也沒有發現他的影子。這時,心細的媽媽想到了地下室,大家才在地下室的雜物後麵找到了他。這時的小伍德沃德,樣子可難看了,手和臉上糊滿了各種墨水,臉也也髒兮兮的,卻忙不迭地實驗著什麼,一點也顧不得理會他人。看到這個樣子,大家都忍不住大笑起來。

隻有父親沒笑。他看到這個情景,若有所思,什麼也沒有說。他想起了兒子曾央求他買化學裝置的事。當時,他以為孩子是一時腦熱,覺得什麼好玩,就想要,一旦過去了,就什麼事也沒有了。沒想到兒子還挺認真,自己動手解決問題了。他為兒子而感動,甚至感到很欣慰。

他蹲下身子問:“你真的很希望做化學實驗嗎?”“爸爸,我想做。可這些東西做的效果一點也不好。”小伍德沃德傷心地說。

“沒關係。從今以後,爸爸來幫你。”父親說到做到,立即把地下室徹底清理了一遍,讓空間變得更大一些;他還從商店買到正規的試驗器具和一些沒有多大危險性的化學品,供兒子做實驗用。在這裏,小伍德沃德正式開始了他科學探索的曆程。

創新一點通探索科學秘密,不僅要在大自然裏完成,也要在實驗室裏完成。而且,許多精細科技,特別是化工方麵的知識,隻有通過實驗室的實驗才能掌握,或證實。所以說,實驗室也是一個大戰場是探求科學、發現新規律、創造新事物的科學大舞台,在這裏,我們也能摘取科學桂冠上的明珠。假如你願意,並努力追求科學,你也完全可以成為國家最先進的實驗室裏的主人。

爸爸,你可以教我嗎西奧雷爾是瑞典著名的生物化學家,在生物化學領域成果頗豐。小時候,兩奧雷爾的父親是一名外科醫生,很重視對兒子的培養。為了滿足兒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父親總是不厭其煩地回答兒子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通過父親的講述,加上自己看書、閱讀資料,他懂得了不少科學知識。父親還經常給他講手術趣事,這使小西奧雷爾對外科解剖充滿了向往。他想:人的內部和動物的內部到底是怎樣的呢?有什麼不一樣呢?盡管書裏介紹過,父親也給他講解過,但仍覺得似懂非懂,總想親眼看一看。

有一次,他問父親:“爸爸,你能不能帶我進手術室看一眼呢?”“孩子,那哪行呢?手術室是一個嚴肅的地方,在做手術時是不準外人隨便進入的,尤其是孩子。”父親說。

“可是,我想親眼看看你是怎麼解剖的,我還想親自動手解剖呢。”小兩奧雷爾認真地說。

“別著急。等你長大了,爸爸會帶你進去的。”父親安慰他道。

小西奧雷爾多麼想驗證一下書裏的知識啊。看來,這個願望隻能埋在心底了。

一天,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小西奧雷爾忽然聽到了一個女同學大喊大叫的聲音。他跑過去一看,原來是一隻大蟲子從樹上掉下來了,正好落在女同學的腳下,把她嚇了一跳。這條蟲子花花綠綠的,還長著一身毛呢。

“真惡心!”同學們紛紛捂起了鼻子,逃開了。

小兩奧雷爾沒有走,他呆愣愣地盯著這條不斷蠕動的蟲子,忽然想到:這條大蟲子的內部結構是怎樣的呢?嗯,幹脆我把它帶回家去,解剖一下就知道了。

於是,他撿來一張大樹葉子,把蟲子包起來,準備把它帶回家。同學們看到他這樣做,都皺起了眉頭,認為小西奧雷爾太不講衛生了,讓他趕快扔掉。

小兩奧雷爾搖了搖頭,堅持要把蟲子帶回家。回家後,他把蟲子放在桌上,拿出剪刀,準備動手解剖。可是,到底如何解剖它呢?是從頭開始,還是從尾巴開始?是先剖肚皮,還是先剖脊背。他舉刀未定,遲遲下不了手。

這時,父親剛好下班回來了。他看見小西奧雷爾的樣子,不滿地問:

“兒子,你把這隻髒兮兮地東西帶回家幹什麼?”“我……”小西奧雷爾看著父親,囁嚅起來,“爸爸,我想解剖這隻蟲子,看看它的內部結構是怎樣的。”“你想解剖這隻蟲子?好哇。”父親高興了。

“可我不知道怎麼解剖它。爸爸,你可以教教我嗎?”“當然。你這麼喜歡研究,我很高興,怎麼會不教你呢?來,看看爸爸怎麼做。”父親拿出工具,開始做示範。

從此以後,小西奧雷爾在父親的幫助下,開始解剖各種昆蟲和小動物,對動物內部結構越來越熟悉,為以後從事生理科學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創新一點通隻有調查研究才有發言權。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親口嚐一嚐。如果光聽別人說:“梨子是甜的”。或者“梨子是酸的”,隻能得出矛盾的印象,或者得到的印象隻停留在甜或酸這兩種味道上。如果你親口嚐一嚐,或許就會發現:有的梨子甜中有酸,有的梨子酸中有甜,有的梨子嫩時酸,老時甜,有的梨子從小到老都是酸的,甚至,有的梨子還有一股澀澀的味道。根據你的實踐,或許你還會得出梨子可以治咳嗽的結論。這些收獲恐怕是你道聽途說所難以得到的吧,你說是嗎?

想摘月亮的孩子一天晚上,萊特兄弟在大樹下玩耍,他們看到天上有一輪圓圓的月亮,覺得又亮又好玩,就商量要把月亮摘下來,放在屋裏當燈用。

於是,兄弟倆就開始脫掉鞋子,爬上高高的大樹,希望站在樹上把月亮摘下來。但是,當他們快爬到樹頂的時候,一陣風吹來,把弟弟從樹上吹落下來。幸運的是,他被一根樹杈鉤住了衣襟,後來是爸爸把小弟弟抱了下來。

爸爸一邊給小弟弟包紮傷幾,一邊對他們說:“你們想摘下月亮的想法很好,但月亮並不是長在樹梢上,而是掛在天空中。想要摘到月亮,你們就應該造出一種會飛的大鳥,騎上它到空中去摘月亮。”父親的鼓勵在年幼的萊特兄弟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他們果然造出了會飛的“大鳥”,讓人類實現了飛天的夢想。

創新一點通萊特兄弟製造飛機的故事家喻戶曉,但他們從小就有的夢想,可能我們並不知道吧。每一個人從小都會有一些夢想,他們幻想自己的將來是多姿多彩的。雖然有的夢想似乎是不切實際的,但卻是我們有想象力的表現。如果這些幼稚的表現能得到大人支持和引導,而不是受到壓製和嘲諷,將來我們一定會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就像萊特兄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