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點兒險是值得的1996年,華裔科學家何大一因為雞尾酒療法聲名大噪,被《時代》
雜誌選為當年的風雲人物。他認為:人必須真正對所做的事有熱情,否則難以有真正的成功;如果敢於冒險並有勇氣相信自己做得到,跟隨自己的熱情,當機會來臨時,就能好好掌握機會,跳上成功的列車。同時,他也指出,在美國的中國父母並不喜歡下一代冒險、碰運氣,多半選擇沒有風險、有保障的職業生涯。
他舉例說,有一天,一個中國小孩和一個美國小孩家裏的電腦同時死機。這時,中國小孩企圖獨自研究電腦到底哪裏出了問題時,他的家長卻阻止了他,並喝斥他不準再碰電腦,同時撥打電腦維修公司的電話請求援助。而美國小孩的家長卻沒有著急向電腦維修公司求助,他隻是很無奈地對孩子說:“親愛的,電腦是你自己弄壞的,我想你有責任把它修好。”美國小孩欣然同意了。
最後,美國小孩終於弄清電腦隻是一時運用程序失控才造成了死機狀態,他重新啟動電腦後,一切便恢複了正常。與此同時,那個中國小孩家裏的電腦被維修人員斷定也隻是運用程序失控,隻需重新啟動電腦便可恢複正常。這時,中國小孩說道:“我當時也覺得是這個問題,隻是我的父母不準我再碰它。”20年後,美國小孩成為了一家赫赫有名的企業公司的總裁,而中國小孩卻靜守在一個平凡的崗位上。
創新一點通如果家長一味地“限製”我們,我們必須一絲不苟地做他們所指定的事。必須墨守成規地走上一輩所指引的路,不能有絲毫越軌冒險的行為,我們將來隻能成為一個墨守成規的平庸之輩,搞發明創造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了。
所以,我們有必須告訴自己的父母:在相對安全的條件下,還是放心地讓我們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吧,即使不能成功,我們也能嚐到實踐和創造的樂趣。
錯出來的成功1876年,一位20來歲的年輕人隻身來到芝加哥,他一無文化,二無特長,為了生存,隻好幫商店賣起了肥皂。隨後,他發現發酵粉利潤高,立即投入所有的老本購進了一批發酵粉。結果他發現自己犯了一個錯誤:
當地做發酵粉生意的遠比賣肥皂的多,自己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
眼見著發酵粉若不及時處罱,將會損失巨大,年輕人一咬牙,決定將錯就錯,索性將身邊僅有的兩大箱口香糖貢獻出來,凡來本店惠顧的客戶,每買一包發酵粉,都可獲贈兩包口香糖。很快他手裏的發酵粉銷售一空。
在隨後的經營中,年輕人又發現:口香糖在市麵上已經越來越流行,雖然是個薄利行業,但因為數目龐大,發展前景要比發酵粉好。他當即腦瓜子一轉,又集結起所有的家當,把寶押在口香糖上了。營銷過程中,他積極聽取顧客的意見,配合廠家改良口香糖的包裝和口味,後來他感覺這種配合局限性很大,索性傾其所有,自己辦起了口香糖廠。
1883年,他的“箭牌”口香糖正式麵世。但在當時,市場上口香糖已有十多個品種,人們對這支生力軍接受的速度非常慢,他一下子又陷入了困境。
這時候,他想出了一個更為冒險的招數:搜集全美各地的電話簿.然後按照上而的地址,給每人寄去四塊口香糖和一份意見表。這些鋪天蓋地的信和口香糖幾乎耗光了年輕人的全部家當,同時,幾乎在一夜之間,“箭牌”口香糖迅速風靡全國。到1920年,“箭牌”已達到年銷售量90億塊,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營銷單一產品的公司。這位慣於“錯中求勝”的年輕人,就是“箭牌”口香糖的創始人威廉·瑞格理。
不僅如此,接下來的大半個世紀,“箭牌”口香糖還幹過幾件忙中出錯的事情:20世紀60年代,公司投資1000多萬美元成立了保健產品分部,並推出了抗酸口香糖。但由於糖裏添加了有爭議的藥物成分,新產品沒上市便被查禁,胎死腹中。為了搶占市場,他們更是投入巨資,大膽收購一些競爭對手,以至於幾度陷入嚴重的經營和生產危機。
“箭牌”最後的命運如何呢?到今天,“箭牌融人生活每一天”的廣告詞已經家喻戶曉,“箭牌”口香糖也已成為年銷售額逾50億美元的跨國集團公司。
創新一點通“箭牌”口香糖如今已家喻戶曉,然而它的走紅卻始於一次次大膽的創新試驗。在創新的過程中,風險是無處不在的,成功自然皆大歡喜,一旦失敗則血本無歸,落得走投無路的下場。但勇於創造的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因為不入虎穴,難得虎子。那些在創造中獲得成功的人們是值得欽佩的,而那些在創造中沒有成功的勇士,也是值得尊敬的。
可可飲料的變迂1519年,西班牙探險家科爾特斯帶領一隊人馬進入墨兩哥腹地探險。
這天,他們來到一個高原上,隊員們個個累得腰酸背疼、筋疲力盡,一個個橫七豎八地躺在地上,不想動彈。正在這時,從山下走來一隊印第安入。見科爾特斯他們一個個無精打采.友好的印第安人立刻打開行囊,從巾取出幾粒可可豆,將其碾成粉末狀,然後和水、樹汁、胡椒粉混在一起煮沸。頓時一股濃鬱的芳香在空中彌漫。科爾特斯率先嚐了一口,不禁叫道:“哎呀,又苦又辣,真難喝!”過了一會兒工夫,探險隊員們好像得到了魔法一樣,個個精神抖擻,充滿活力!科爾特斯驚訝萬分,連忙向印第安人打聽可可飲料的配方,印第安人將配方如實相告,並得意地說:
“這刮是神仙飲料啊!”1528年,科爾特斯完成了探險任務,回到了西班牙。他向國王敬獻了這種由可可做成的神仙飲料,不過,科爾特斯非常聰明,他分析了西班牙人的飲食特點,用蜂蜜代替了樹汁和胡椒粉,所以,可可飲料的口感好多了。從那以後,可可飲料風靡了整個西班牙。一位名叫拉思科的商人,因為經營可可飲料而發了大財。
一天,拉思科在煮飲料時突發奇想:調製這種飲料,每次都要煮,實在太麻煩了!要是能將它做成固體食品,想喝的時候取一小塊,用水一衝就能喝,或者直接放入嘴裏就能吃,那該多好啊!於是,他開始了反複的試驗。最終,他采用濃縮、烘幹等辦法,成功地生產出了固體狀的可可飲料。
由於可可飲料是從墨西哥傳來的,在墨西哥土語裏,它叫“巧克拉托魯”,因此,拉思科將他的固體狀可可飲料叫做“巧克力特”。這是巧克力的第一代。
1763年,一位英國商人將巧克力特引進到英國。英國生產商根據本國人的口味,在原料裏增加了牛奶和奶酪,於是,“奶油巧克力”誕生了。這是巧克力的第二代。
後來,經過脫脂處理後生產出來的巧克力,爽滑細膩,口感極佳,是巧克力的第三代,也就是我們現在所享用的。
創新一點通我們人人喜食的巧克力,原來還有這樣一段傳奇經曆。世界上許多事物的產生都有類似的過程:開始時並不是這個樣子的,而是後來經過許多人,甚至幾代人共同努力才完成的。例如,我們手中的移動電話、我們父母開的小汽車等等,每一件產品的最後問世,都凝聚著許多人的心血和智慧;而且,這些產品的外觀或功能也不是永遠固定的,還會在不斷探索中開發新的樣式,適應新的要求。
奇怪的物質1879年的一天晚上,俄國化學家法利德別爾格從實驗室回到家裏吃晚餐。他叉起一塊牛排,往嘴裏塞去。突然,他停止了嚼動,略帶詫異地問妻子:“娜塔莎,今天你在炸牛排裏放了糖?…沒有啊,從來沒有聽說過有往牛排中加糖的。不過,”妻子也奇怪地說,“今天的菜肴是有點不大對頭。你嚐嚐看,這色拉也帶有甜味。”晚餐後,法利德別爾格仍在想這個奇怪的甜牛排和甜色拉。出於科學家的習慣,他要把原因找出來。在檢查完廚房用品後,他把疑慮的目光盯向了餐具,他舔了舔盤子的邊緣,略有所思,再舔了舔自己的手,然後,馬上抽出口袋裏的那枝鉛筆,也用舌頭舔了一下。
“問題出在鉛筆上,出在鉛筆上!”法利德別爾格發瘋似地大聲嚷了起來,“娜塔莎,你瞧,凡是我用手接觸過的餐具都帶有甜味,而這甜味都來源於我用於寫字的鉛筆。可以肯定,鉛筆上的甜昧是在實驗室裏沾上的。看來,實驗室裏一定有一種奇怪的特別甜的物質,我要去查個究竟。”法利德別爾格風風火火趕到實驗室,點上煤氣燈後,逐件逐件地仔細檢查實驗用過的器皿。終於,他發現甜味來自一種叫鄰磺酰苯酰亞胺鈉的化學物質。
這個偶然的發現給法利德別爾格開辟了一條通向新的發明的道路。從此,他集中全部精力.一心去研究這個煤焦油中提取出來的物質。終於,一種特別甜的白色結晶體出來了。他把它叫做“糖精”,並測出它比蔗糖要甜500倍。
1886年,這位化學家遷居德國,並在那裏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從煤焦油中提煉糖精的工廠。糖精就此開始進入了人們的生活之中。
創新一點通遇到不能解答的問題,束之高閣或不聞不問,是一種懶惰和平庸的表現。所有發明或發現的成功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對你發現的新事物置之不理,或一笑了之,要抓住不放,或許這是上天有意把發明創造的機會賜與你呢!
錯過了,你就永遠錯過了。想一想,我們在生活中有沒有錯過的東西?
萬年曆的傳說在很久以前,由於曆法定得不準,天時與農事往往不能正確地配合,農作物的收成因而不理想。當時的天子祖乙(約公元前1450年)見到節令紊亂導致民生不聊生,也非常憂慮。當時的人們也以為是得罪了天神,於是祖乙親自率領百官,焚香沐浴,前往天壇祭祀天神,並傳喻全國百姓設壇祭天,祭拜天神,請求寬恕,使節令恢複正常,可是節令還是照樣的紊亂。
在定陽山下,有個青年樵夫名叫“萬年”,平日以打柴采藥為生,平時對曆法及節令很感興趣。有一天,萬年上山砍柴,休息時他望著樹影出神,不知不覺中,地上的樹影已悄悄地移動了方位。萬年靈機一動,心想.可不可以利用日影的長短來計算時間呢?回到家後,萬年就設計出一個“曰晷儀”。可是,一遇上陰雨天,日晷儀就失去效用了。於是,萬年又借鑒山涯上滴水的聲音,動手做了一個五層的漏壺,利用漏水的方法來計時。這麼一來,不管天氣陰暗,都可以正確地掌握時間了。
萬年帶著自己發明製造的日晷儀及水漏壺進見天子祖乙,說明節令不準與天神並不相幹。袒乙覺得萬年說得很有道理,就把萬年留下,並在天壇前蓋起日晷台、漏壺亭,又派了12個童子供萬年差遣。從此以後,萬年得以專心一意地研究時令。經過了幾十年,萬年精心製定的太陽曆終於完成了。當他把太陽曆獻給祖乙時,已是個白發蒼蒼的老人了。祖乙深受感動,就把太陽曆定名為“萬年曆”,並封萬年為“日月壽星”。直到今天.人們也習慣將陽曆稱為“萬年曆”,並在春節時掛上日月壽星圖。
創新一點通一切成就的取得,都是長期觀察研究和思考分析的結果。有需要才有追求,有現象才有研究,有研究才有艱苦探索。現在我們已生活在科技發達的年代,一件司空見慣的事物,在它產生時,我們的前人都為之付出無數的心血。我們在享受這些成果帶來的便利時.也要像他們一樣,繼續為人類的幸福去努力探索新的未知領域。
罐興的發明罐頭製品起源於法國。18世紀末,法國皇帝拿破侖征戰四方,越戰越遠,大批食品運到前線之後腐爛變質,造成很大的浪費。拿破侖於是懸賞1200法郎,鼓勵人們發明一種容器,防止食品腐爛。
巴黎附近有一位製餅師傅,名叫尼古拉·阿帕特,他根據常年做食品生意的經驗,發現一種現象:如果將食品放入某一容器內,將其加熱後,容器不再打開,容器內的食品便可保持一定的時間而不會變質。阿帕特就根據這一經驗,提出“密封容器防腐技術”,同時製出第一批玻璃瓶罐頭。這批罐頭,經過幾個月的海上運輸、酷暑和潮濕的考驗之後,打開食之,味道鮮美如初。拿破侖立即下令召見阿帕特,當麵將1200法郎賞給他,並頒發給他一張榮譽證書。
阿帕特獲得這筆錢之後,丌設了一家罐頭工廠,這是世界上第一家罐頭工廠,由於資金雄厚,工廠規模很大,製造各類罐頭達70多種,銷往西歐各國。
1862年,法國生物學家巴斯德發表論文,闡明食品腐敗是細菌所致,這一發現,對罐頭工業貢獻不小。罐頭工廠采用了蒸氣殺菌技術,使罐頭達到絕對無菌的水準。從此提高了罐頭質量,延長了保存時間,而更受消費者的歡迎。
創新一點通民間有許多“驗方”,有的可以治疑難雜症,有的可以解決生活難題。許多人運用這些“驗方”,的確為生活帶來許多便利。然而,卻很少有人追根求源,弄清它們的“所以然”,以致於這些“驗方”千古不變,有的甚至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其實,隻要肯鑽研.就會有新的發現,也許這些“驗方”裏包含著許多未知的科學道理呢;
如果再加以利用和發揚光大,沒準一項新的奇跡就產生了。罐頭的產生不就是一個例子嗎?
華佗與麻醉術三國時期,關公在樊城被毒箭射傷右臂。當時最著名的外科醫生——神醫華佗,用尖刀割開他的皮肉,刮骨療毒。當時的關公,還能與人喝酒下棋,談笑風生.使得在旁的將士們無不敬佩。其實,華佗在施行手術前,已在關公的傷口撒上了一種麻醉的藥——麻沸散。華佗可謂是世界上製造和使用麻醉藥的第一人。
在華佗之前,古代人在受傷需動手術時,據說要先捆起病人的手腳,或者用棍擊、放血等方法使病人昏厥,然後再施行手術。
華佗在當時為了減輕病人痛苦,千方百計尋找可以用於麻醉的藥草。
有一天,他上山采藥,遇到一個身負重傷的樵夫。隻見那樵夫隨手撕了幾片葉子,搓碎按在傷口上。不一會兒,傷口便不疼痛了。華佗見了十分驚喜,忙向樵夫請教,才得知那葉子是曼陀羅。後來,華佗經過反複研製,終於用它製成了千古名方——麻沸散。
遺憾的是,麻沸散早已失傳了。現代醫術常用的麻醉術是由美國人發明的。1845年初,美國化學家用氧化亞氮作為麻醉品,由於麻醉作用小,沒有成功。他的助手默頓經過實驗,改用乙醚做麻醉劑,終於獲得了滿意的效果。
創新一點通“踏遍青山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這是古人說的,用於華佗發明麻沸散,很貼切。然而,如果說“不費工夫”是偶然的話,那麼,“跑遍青山”則是必然。沒有那個“必然”,“偶然”也難產生。所以,我們不僅要做生活的參與者,更要做生活的觀察者和創造者。
輸血史1665年,英國科學家查理·羅爾把一條狗的血管接到另一條奄奄一息的狗血管上,使狗死而複生。但他的這種使失血得以補償的有效辦法,當時並未引起當時人們的重視。
後來,一些醫生嚐試把動物的血輸到人身上,但失敗了。在美國,有人往患者血管注射牛奶,以增加白血球,自然也失敗了。直到20世紀初,產科醫生詹姆斯·布蘭德爾使用人的血液來補充婦女分娩時的失血.才確立了輸血在醫學上的地位。
1908年,外科醫生亞曆克兩斯·卡勒爾把一個男子的動脈和他女兒正在出血的血管縫合在一起,父親的血液和女兒的血液融合在一起,挽救了女孩的生命。這件事的成功,引起了社會的關注,輸血成為特大新聞。
後來,醫學家卡爾·蘭德斯坦奈發現了A、B、AB、O等四種主要血型,這為輸血成為安全、有效的醫療方法鋪平了道路。
創新一點通在當代,為病人輸血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許多人為了救治生命垂危的患者,成了無償獻血的誌願者。但你可知道,輸血的技術是通過漫長的過程才發展成熟起來的,我們的前人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付出了鮮血、甚至犧牲的代價。這個過程也告訴我們:每一項技術發明都是來之不易的。
奇怪的光譜線夫琅和費是德國一個貧窮人家的孩子。11歲時,他做了一個光學師傅的學徒,住在慕尼黑城的一間破屋子裏。幾年後,他所住的房子突然倒塌了,裏麵的房客均被壓死,隻有可憐的夫琅和費幸免於難。當時,一位好心的先生送給夫琅和費18塊金幣。夫琅和費用這些錢買了書籍和光學儀器。經過刻苦學習和鑽研,他成為一名能幹的光學匠。夫琅和費19歲時,被一家製造玻璃和光學儀器的工廠雇用。幾年後,為了改進天文望遠鏡上的物鏡,夫琅和費開始從事棱鏡和折光方麵的研究工作。
1814年,夫琅和費在重複做牛頓分解太陽光的實驗時,在一間小黑屋子的窗板上開了一條狹縫,讓太陽光通過這條縫射人屋子裏,成為一條扁扁的光束。光束經過三棱鏡後變成了寬大的扇形,落到對麵的白牆上,成為從紅到紫的光帶。夫琅和費原本想找到一種隻發一個顏色的光的光源,卻意外地發現了太陽光譜中的一些重要現象。
實驗中,他發現太陽光譜中有許多條暗黑的譜線。經過仔細的統計,黑線共有567條。為了研究方便,他采用A、B、c、D……等字母來代替其中一些較粗的譜線。這些暗黑的譜線是怎麼形成的呢?這個問題不僅夫琅和費完全不能解釋,當時的許多物理學家也無法解釋。
直到1859年,德國著名化學家本生和物理學家克希霍夫才揭開了這些暗黑譜線之謎。
創新一點通我們知道,太陽光是由七種主顏色的光線和其他許多譜線組成的,這個發現有助於我們認識光線的作用。如今廣泛用於醫療領域的x光線等,都是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開發出來的。然而,在認識光譜之前,前輩科學家們進行了不懈的研究和探索,才一步一步地走進真相。有時。
這個認識過程是非常偶然的,但這個偶然也浸透了人們的無數心血。我們在對他們的勞動成果表示敬意的同時,更要向他們學習,繼續探索前人未曾發現的科學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