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對他十分羨慕,追問著他成功的“秘訣”,列文虎克什麼話也沒說,隻向對方伸出一雙因長期磨鏡片而滿是老繭和裂紋的手。
創新一點通一個看門老頭能發明顯微鏡,這是不可思議的嗎?然而,當你看到他那雙“因長期磨鏡片而滿是老繭和裂紋的手”時,也許你就不會這樣想了。發明與學曆無關,與智商無關,但與勤奮有關。愛迪生如此,列文虎克也是如此。
鋸的祖先魯班是我國土木工匠的始祖。有一次,國王命令魯班在15天內伐出300根梁柱,用來修一座大宮殿。於是,魯班帶著徒弟們上山了。他們起早貪黑,揮起斧頭,一連砍了10天,一個個累得筋疲力盡,結果隻砍了一百來棵大樹。
這時,磚瓦石料都已備齊,國王選定的動工的黃道吉日也快到期了。
如果動工時木料準備不齊,是要處死刑的。怎麼辦呢?晚上,魯班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地睡不著。他爬起來,深一腳淺一腳地向山上走去。抬頭望望,啟明星向他眨著眼睛,天快亮了。
突然,魯班覺得手被什麼東西劃了一下,抬手一看,長滿老繭的手劃出一道口子,滲出了血珠。他仔細地在周圍觀察,原來是絲茅草劃的。魯班很驚奇,他摘了一片草葉,發現草葉邊緣長著許多鋒利的細齒。一轉身,他又看見一隻大蝗蟲正張著兩個大板牙,很快地吃著草葉。魯班捉了個蝗蟲一看,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齒。看看絲茅草的葉子,再看看蝗蟲的大板牙,他心裏豁然開朗。
他用毛竹做了一條竹片,上麵刻了很多像絲茅草葉和蝗蟲板牙那樣的鋸齒。用它去拉樹,隻幾下,樹皮就破了,再一用力,樹幹出了一道深溝。可是,時間一長,竹片上的鋸齒不是鈍了,就是斷了了。這時,魯班想起了鐵。他跑下山去,請鐵匠按照自己做的竹片,打了帶鋸齒的鐵條,用它去拉樹,真是快極了!
這鐵條,就是鋸的祖先。有了它,魯班和徒弟們隻用了13天,就伐了300根梁柱。
創新一點通世界上的許多發明,都是受生物的啟示。有的是受動物啟示,有的是受植物的啟示。從古到今,被茅草劃破手的現象不斷發生,隻有魯班能從中發明“鋸”,盡管當時並沒有“鋸”的概念。可見,勤於動腦、敢於實驗是多麼重要。實際上,許多自然現象都是在向人類暗示某種規律的東西,隻是有的已被人類破解,有的尚未被破解而已。
石磨古代有一個工匠,一年到頭四處奔波,給別人幹活。一天,他忙了一上午,坐下來休息。旁邊有一家人正準備做飯,可是沒有麵粉了。他們拿來一些麥子,放在石臼裏,用沉重的石杵去搗。搗麥的人累得滿頭大汗,才搗碎了很少一點。因為麥粒是橢圓形的,用勁小了,砸不碎;勁大了,又把麥粒砸跑了,真是急死人了。當時,人們都是用的這種辦法。工匠見狀,就想:能不能改進它,讓它方便我們的生活呢?又一天,他來到另一個地方幹活,恰巧看到一個老太太正在搗麥子。老太太年歲大了,舉不起石杵了。她扶著石杵,在石臼裏研著麥粒。工匠走過去一看,石臼裏的麥粒有不少已經磨成了粉。他馬上從這裏得到了啟發……
回到家裏,工匠叫他的妻子找來兩塊石料。他把石料鑿成兩個大圓盤,又在每個圓盤的一麵鑿出一道道槽。其中的一個圓盤,他還安上了木把。鄰居們都很奇怪,工匠做的是什麼呢?大家都圍過來看。隻見他把兩個圓盤摞在一起,鑿槽的兩麵相合,有木把的放在上麵,中心還裝了個軸。他在圓盤中間放上麥粒,然後轉動上麵的石盤,麥粒很快就磨成了麵粉。大家高興極了,誇工匠為人們立了一大功。
創新一點通隻要我們肯動腦,願意創新,並不斷地進行探索,就會產生許多發明創造。就像我們已知道的“剃須刀”的發明、鐵絲網’的發明一樣,並不是一件非常難辦的事情,關鍵是要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還要有一個科學的大腦。
寫字機器肖萊士是一家煙廠的業務員,他的妻子在一家公司做文秘。她經常帶一些文件回來抄,肖萊士有空就幫她抄寫,但有時文件很多,兩人一起抄也來不及。肖萊士便想:要是有一種“寫字機器”該有多好啊!
肖萊士從一個名叫索爾的工人那兒了解到:曾有一位木匠嚐試做一台“寫字機器”,但失敗了。於是,肖萊士找到那位木匠,把他廢棄的機器零件帶回家繼續研究。
一天深夜,肖萊士研究累了,到屋外去散步。當他踱到窗前的時候,他看見妻子埋頭抄寫文件的身影,便聯想到自己正在試圖發明的打字機器。妻子的手多像一台正在工作著的打字機啊!於是,肖萊士決定按照這種思路繼續進行研究,1867年7月的一天,他終於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有實用價值的商業打字機。
創新一點通所謂“柳暗花明”。是說人處在困境中,苦苦求索,吃盡了苦頭,突然間靈光一閃,一個念頭就產生了,就像眼前出現了一片燦爛的世界。發明創造也一樣,當你處在重重困惑之中,不妨出去走一走,看看大自然,或換個思路,重新思考,眼前的難題或許會傾刻化解。
望遠鏡的由來15世紀時,在荷蘭米德堡市有一位眼鏡匠,他的名字叫普爾斯哈依。
一天,普爾斯哈依的孩子們拿出好幾個眼鏡片,上樓玩弄起來。這時候,有一個孩子別出心裁地問:“我在想,一塊鏡片能把眼前的東西變得很大,那麼,要是把兩塊鏡片重疊起來,眼前的東西又會變得怎麼樣呢?”於是,他們很快把幾塊鏡片重疊起來進行觀察。
果然,鏡下的東西迅速變了模樣。他們又推開窗戶,壘著鏡片進行遠視。這一瞧非同小可,但見遠方的樹木、河流、教堂、別墅等自然景物和建築群~下子就到自己的眼皮底下了。他們立即伸手去摸,卻是空空的一片。這時,孩子們似乎已明白自己發現了什麼,禁不住高興地叫喊起來。
普爾斯哈依聽到喊聲,立即敏感地放下手中的活計,疾步奔上樓去,他取過鏡片注視著前方。“啊!”他突然驚叫起來,身子似乎也站立不住了,險些失足從樓上掉了下去。“孩子們,你們真了不起啊!要知道,這一發現的意義太大了,可幫了我的大忙,我真不知道應該用什麼語言來誇獎你們、感激你們。”打這以後,普爾斯哈依像著了魔似地研究起這些重疊的鏡片來。不久以後,終於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望遠鏡。
創新一點通你瞧,望遠鏡能夠遠望的現象,最初竟是孩子無意中發現的。這說明,隻要頭腦機敏,敢於嚐試,遊戲中也能發現或創造出與眾不同的東西。當然,如果隻把這種現象當做遊戲,而沒有很好地開發利用,就沒有後來望遠鏡的產生。
千裏眼的誕生1609年6月,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聽到一個消息,說是荷蘭有個叫普爾斯哈依的眼鏡商人在一偶爾的發現中,用一種鏡片看見了遠處肉眼看不見的東西。“這難道不正是我需要的千裏眼嗎?”伽利略非常高興。不久,伽利略的一個學生從巴黎來信,進一步證實這個消息的準確性,信中說盡管不知道那位商人是怎樣做的,但是他肯定是製造了一個鏡管,用它可以使物體放大許多倍。
“鏡管!”伽利略把來信翻來覆去看了好幾遍,急忙跑進他的實驗室。
他找來紙和鵝管筆,開始畫出一張又一張透鏡成像的示意圖。伽利略由鏡管這個提示受到啟發,看來鏡管能夠放大物體的秘密在於選擇怎樣的透鏡,特別是凸透鏡和凹透鏡如何搭配。他找來有關透鏡的資料,不停地進行計算,忘記了暮色爬上窗戶,也忘記了曙光是怎樣射進房間的。
整整一個通宵,伽利略終於明白,把凸透鏡和凹透鏡放在一個適當的距離,就像那個荷蘭人看見的那樣,遙遠的肉眼看不見的物體經過放大也能看清了。
伽利略非常高興。他顧不上休息,立即動手磨製鏡片,這是一項很費時間又需要細心的活兒。他一連幹了好幾天,磨製出一對對凸透鏡和凹透鏡,然後又製作了一個精巧的可以滑動的雙層金屬管。現在,該試驗一下他的發明了。
伽利略小心翼翼地把一片大一點的凸透鏡安在管子的一端,另一端安上一片小一點的凹透鏡,然後把管子對著窗外。當他從凹透鏡的一端望去時,奇跡出現了,那遠處的教堂仿佛近在眼前,可以清晰地看見鍾樓上的十字架,甚至連一隻在十字架上落腳的鴿子也看得非常逼真。
伽利略製成望遠鏡的消息馬上傳開了。“我製成望遠鏡的消息傳到威尼斯,”在一封寫給妹夫的信裏,伽利略寫道,“一星期之後,就命我把望遠鏡呈獻給議長和議員們觀看,他們感到非常驚奇。紳士和議員們,雖然年紀很大了,但都按次序登上威尼斯的最高鍾樓,眺望遠在港外的船隻,都看得很清楚;如果沒有我的望遠鏡,就是眺望兩個小時,也看不見。這種儀器的效用可使50英裏的以外的物體,看起來就像在5英裏以內那樣。”伽利略發明的望遠鏡,經過不斷改進,放大率提高到30倍以上,能把實物放大1000倍。現在,他猶如有了千裏眼,可以窺探宇宙的秘密了。
這是天文學研究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次革命。幾千年來天文學家單靠肉眼觀察日月星辰的時代結束了,代之而來的是光學望遠鏡,有了這種有力的武器,近代天文學的大門被打開了。
創新一點通古今中外的發明創造,沒有一件是憑空產生的,它們差不多全是發明家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吸收利用前人的科研成果,加以改進或受其啟示而誕生的。創新的含義.
就是創造新的事物,隻要你的發明創造比別人早,比別人先進,具有不可比擬性,你就是創新。懂得這個道理,對於我們掌握創新能力很重要。
偶爾中的必然1839年,法國人達蓋爾開始從事照相技術研究。~次,他無意中把銀匙放在曾用碘處理過的金屬板上,過了一陣,他發現銀匙的影子印到了板上。他又專門磨製了金屬板並在上麵塗碘,用鏡頭進行拍攝,果然拍下了影子。
一天,他到藥箱中找藥品,突然看到曾曝過光的底片竟然影像清楚,他斷定某種藥品具有顯影作用。於是他每天晚上將一張曝過光的底片放在箱內,次日放進底片時取出一種藥,看哪一種藥取出箱後底片不再顯像,從而發現顯影藥品。但直到箱內藥品全部取完,底片依然顯像如故。後來他仔細檢查箱子,發現箱內有些灑了的水銀。他立刻對水銀進行實驗,確定是水銀蒸發造成底片顯像。
恰好這個時侯,一個名叫哈謝爾夫的人發現了定影作用。達蓋爾以自己發明的底片和顯影技術,結合哈謝爾夫發明的定影技術和維丘德發明的印相紙,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機。
創新一點通生活中,一次偶爾的發現或遭遇,就會成為一項奇跡產生的契機。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魯班因為被茅草劃破了手而發明了鋸;美國牧童因為羊群破圈而出,發明了鐵絲網;阿基米德因為坐進澡盆裏洗澡,看到水往外溢,同時感到身體被輕輕托起,發現了“阿基米德定律”等。如果我們平時也像他們一樣善於動腦子、想辦法,也會創造這樣的奇跡。
土豆為什麼煮不熟300多年前,法國醫生丹尼斯·帕平從法國前往瑞士,一路風餐露宿。有一天,他來到阿爾卑斯山的山頂,已是饑腸轆轆了,於是他用木柴燒火煮土豆吃,可水開了很久,土豆就是不熟,這一現象使他百恩不得其解。
不久後,帕平來到英國,在物理學家波意爾的實驗室工作。在這裏,他了解到氣壓低,水的沸點也低的知識。於是他聯想到高山上煮不熟土豆的問題。通過實驗,他發現氣壓和水的沸點之間有一個正比關係,隨著氣壓的降低,水的沸點也隨之降低,氣壓升高,水的沸點也隨之升高。他想,用人工的方法加大氣壓,水的沸點不也就升高了嗎?於是他決心研究一個能提高壓力的鍋。他製作了一個密閉容器,裏麵放上水,然後不斷加熱,裏麵的壓力果然增大了,水的沸點也隨之升高了。當水超過100.C沸騰時,食物也很快熟了。後來,他又做了改進,以防止漏氣,鍋蓋上加了一個橡皮墊,為避免壓力過大,還設計了一個安全閥。
1679年,帕平請皇家學會的科學家們來鑒定他發明的鍋。他當眾把宰好的雞放進鍋裏去煮,一杯茶的工夫,煮熟的雞,熱騰騰的就端了上來,又香又軟,科學家們被這個神奇的鍋折服了。壓力鍋終於得到了認可,人們把它叫做“帕平鍋”。
創新一點通“氣壓和水的沸點之間有一個正比關係,隨著氣壓的降低,水的沸點也隨之降低,氣壓升高,水的沸點也隨之升高。”這是一個科學常識,但帕平為什麼製造了高壓鍋,而其他人不會呢?因為他有了一個“土豆煮不熟”的經曆,是這個經曆啟發他發明一個新的用具。可見,當我們對一個現象百思不得其解時,不妨先放一放,但不要放棄,一旦機會成熟。那個不解之謎就能迎刃而解。
母雞的啟發維生素是生物的生長和代謝所必需的微量有機物。目前世界上發現的維生素已經有20多種。維生素最早是由荷蘭醫師愛克曼發現的。
1893年,愛克曼住在爪哇。當時,爪哇正在流行一種可怕的疾病——腳氣病。這種病嚴重損害了以吃大米為主的中國、日本等國的國民健康。愛克曼決心研製一種藥物來治療這種病。但他給患者用了許多藥物,都未能見效。最後,受母雞的啟發,他才找到了治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