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進步,是一個不斷否定和超越的過程,就像你能夠站在泰山頂上,並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從台階上一級一級爬上來的;你每走一個台階,都是對前一個台階的超越。在任何領域,我們都要有大膽否定前人和權威的勇氣.
站在他們的肩膀上,將他們的事業向前推動一步。隻有具備這樣的勇氣和精神,你才會有所創新,有所成就。
不甘人後黃慎少時跟同郡的一位老畫家上官周先生學畫,他學得很認真,心靈手巧,經過一段時間,就將上官周畫花鳥、山水、樓台的藝術技巧與精神實質都學到手,畫得很好。
人家稱讚他已學到家了,他自己卻不滿足,覺得好像是缺少了一點什麼很要緊的東西,認為自己還不是稱職的學生。
有一天,他又捧著先生上官周的名畫,看著看著,整個精神都集中在上而,忽然歎起氣來,說:“吾師上官周先生技絕,我難以與教師爭名啊!但一個有誌氣的少年應當自立。我黃慎豈肯永遠居在人後!”他像發了瘋病似的,忘了早晨與黃昏,忘了飽餓與冷熱,好幾個月都在思索著這個問題,但就是找不到一條新的路徑。
上官周知道了學生的苦悶,就啟發黃慎去多讀多看。黃慎聽了老師的指點,書法學懷素,詩仿金元,畫摹天池,博覽百家作品。但到了他自己作起畫來,卻覺得畫中處處有別人的痕跡,還是闖不出自己的路。他展不開眉,舒不了心。
有一天,上官周忽然問黃慎:“你讀了張欽的詩嗎?”黃慎說:“先生,學生讀過了。”但過後想想:先生問我這話總有道理。於是,就再細讀張欽的詩,才知張欽詩中有畫,所以詩意境很美。他不禁問起自己來:“黃慎黃慎,張欽詩中有畫,你黃慎畫中要不要有詩?”他一時不能明確回答這個自己提出的疑問。
他上街,在街道上走著想著,想著走著,終於領悟到:上官周先生的畫,張欽的詩,懷素的字,他們都有自己的藝術特色,但我黃慎又怎樣呢?這樣,豁然開朗,眼前天地開闊了。他匆匆忙忙地跑進最近的一家店鋪中,向店老板借了紙與筆墨硯台,就在店堂的案桌上麵揮起畫筆,畫起他心中的那些美妙的東西。
黃慎這個稀奇古怪的舉動,驚動了店裏的老板夥計,更招引得過路的人們進店堂看個究竟,不久,店堂裏外站滿了看畫的人。
黃滇好像沒有看見一個人,隻專心致誌地押著他的畫筆。畫好了,筆一擲,忽然拍著案桌大叫起來:“我得到了!我得到了!”圍觀的人們聽不懂怪畫家的怪話,隻望著他作的畫,畫麵上筆墨不多,畫的什麼也看不太清楚,還以為這畫家是發了瘋呢。
黃慎這才發現許多人圍著他看畫。他向大家笑嘻嘻地揮揮手。圍觀的人們散去,說也奇怪,離開一丈多遠,再看看那畫麵,潦潦草草的筆墨突然顯現成幾莖水仙,有的才長出,有的開著兩朵鮮淋淋的花。那水仙,充滿著初生勃發的神態。大家越看越喜愛,異口同聲稱讚:“怪人怪畫,就是怪,就是好!”黃慎默默地微笑著卷起畫,向店老板謝了謝,就從人縫中擠開一條路走了。
上官周先生後來看見學生黃慎突飛猛進,喜不自勝,逢人就說:“吾的門下有黃生,猶如王右軍之後有個魯公一樣。當老師的看見學生如此長進,多興奮啊!”創新一點通同樣是“怪”畫家的鄭板橋寫他畫竹的過程是:四十餘年畫竹枝,目間揮寫夜間思,削繁就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這“畫到生時是熟時”就是跨越,就是創新。這種跨越和創新是他“日間揮寫夜間思”的結果.
也是“削繁就筒留清瘦”的結果。可見,要學有所成,必須不甘人後,超越前人。學無止境,追求也無止境。那飛躍的過程隻在瞬間產生,往往卻要耗費畢生的心血去追求。
砸爛差的一位雕塑家有個11歲的兒子。看著父親每次弄些泥巴就能擺弄出各種各樣好看的作品,兒子就要父親給他做幾件玩具。但雕家從來不答應,隻是淡淡地說:“你自己為何不動手試試。”兒子決定自己製作玩具。他開始注意父親的工作,常常站在旁邊觀看父親運用各種工具,然後模仿著將這些工具運用於玩具製作。父親從來不向他講解什麼,隨他自己。
一年後,兒子好像初步掌握了一些製作方法,玩具也做得頗有些樣子。這時,父親偶爾會指點一二。但兒子脾氣倔,刻意裝做不聽父親的話,我行我素,自得其樂。父親也不生氣。
又一年過去,兒子的技藝明顯提高,可以隨心所欲地擺弄出各種人物和動物的形態。兒子常常將自己的“傑作”展示給別人看,引來諸多誇讚。這種時候雕塑家總是淡淡地笑。
一天,兒子存放在工作室的玩具全部不翼而飛了!他十分驚疑!父親說:昨夜大概有小偷來過。兒子沒辦法,隻得重新製作。
半年後,工作室再次被盜!又過了半年,工作室第三次失竊。兒子有些懷疑是父親搗的鬼——要不,怎麼不見父親為失竊而吃驚和防護呢?
一天夜裏,兒子從外邊歸來,見工作室的燈亮著,便溜到窗邊偷看。
隻見父親背著手,在雕塑作品前踱步、觀看。好一會兒,父親仿佛下定了決心,一轉身,拾起斧子,將自己的大部分作品砸得稀巴爛!接著,他將這些碎泥塊堆到一起,放上水重新和成泥巴。兒子疑惑地站在窗外。這時,他又看見父親走到他的那些小玩具前。隻見父親拿起每件玩具端詳片刻,還親吻一下。然後,父親將這些小玩具悉數扔到泥堆裏攪和起來。當父親回頭時,兒子已站在他身後,瞪著憤怒的眼睛望著他。父親有些不好意思,但仍溫和地撫摸兒子的臉,說道:“隻有砸爛較差的,我們才能創造出更好的。”多年後,父親的雕塑獲得了國際大獎,而兒子的小玩具也被一位著名的收藏家以高價收買了。
創新一點通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否定過去、創新現在的過程。因為過去的東西總是比較稚嫩的,或不太成熟的。
如果“敝帚自珍”,自以為完美無缺,就會停留在這個水平上;隻有從中找出差距和缺陷,視之為劣等品,才會在這個基礎上重新創造出更加成功的東西。所以,不要留戀已有的東西,要時時自問還能不能創造更好的東西,如果能,那就“砸爛”過去的,創造嶄新的吧。
超越前人張衡是東漢南陽人。17歲那年,他離開家鄉,先後到了長安和洛陽,在太學裏用功讀書,喜歡鑽研學問。他不僅擅長文學,還特別愛好數學和天文研究。朝廷聽說張衡是個有學問的人,召他到京裏做官,先是在宮裏做郎中,後來,擔任了太史令,叫他負責觀察天文。這個工作正好符合他研究的興趣。
經過他的觀察研究,他斷定地球是圓的,月亮是借太陽的照射才反射出光來。他還認為天好像雞蛋殼,包在地的外麵;地好像雞蛋黃,在天的中間。這種學說雖然不完全精確,但在1800多年以前,能說出這種科學的見解來,不能不使後來的天文學家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