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你就是不行!惡性循環就是這樣形成的。隻有打破自卑的惡性循環才能逐漸建立自信。但“打破”需要有點決心、有點勇氣,還要講究點科學——要求一個不自信的人去做一件對他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隻能增加他的焦慮。“打破”是一個從認知到行為的過程。
沒有認知上的改變,很難有行為上的突破;沒有行為上的突破,就不會產生新的體驗。
卡耐基曾舉過一個這樣的例子:曾任美國國會參議員的愛爾默·托馬斯15歲時常常被憂慮恐懼和一些自我意識所困擾。比起同年齡的少年,他不但長得太高了,而且瘦得像支竹竿。他除了身體比別人高之外,在棒球比賽或賽跑各方麵都不如人。同學們常取笑他,封他一個“馬臉”的外號。但是托馬斯的自我意識極重,不喜歡見任何人,又因為住在農莊裏,離公路很遠,也碰不到幾個陌生人。所以平常隻見到他的父母及兄弟姐妹。
托馬斯說:“如果我任憑煩惱與恐懼占據我的心靈,我恐怕一輩子也無法翻身。一天小時,我隨時為自己的身材自憐。別的什麼事也不能想。我的尷尬與懼怕實在難以用文字形容。我的母親了解我的感受,她曾當過學校教師,因此告訴我:‘兒子,你得去接受教育,既然你的體能狀況如此,你隻有靠智力謀生。’”
但是,不久以後發生的幾件事幫助他克服了自卑感。其中有一件事帶給了他勇氣、希望與自信,改變了他今後的人生。這些事件的經過如下:
第一件:人學後八周,托馬斯通過了一項考試,得到一份三級證書,可以到鄉下的公立學校授課。雖然證書的有效期隻有半年,但這是他有生以來,除了他母親以外,第一次證明別人對他有信心。
第二件:一個鄉下學校以月薪40美元的工資聘請他去教書,這更證明了別人對他的信心。
第三件:領到第一張支票後,他就到服裝店,買了一套合身的服裝。
第四件:這是他生命中的轉折點,戰勝尷尬與自卑的最大勝利,發生在一年一度舉行的集會上,他母親敦促他參加集會上的演講比賽。當時對他來說,那當然是天方夜譚。他連單獨跟一個人說話的勇氣都沒有,更何況是麵對很多人。但是在他的母親的堅持下,他還是報名了,並且為這次演講做了精心的準備。為了把演說內容記熟,他對著樹木與牛群演練了上百遍。結果大出他本人的預料,他得了第二名,並且贏得了一年的師範學院獎學金。
後來托馬斯在回憶自己的人生曆程中,還不止一次說過:
“這四件事成為我一生的轉折點。”
由此看來,自卑其實就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為什麼老要和自己過不去呢?你不覺得自己身上也有許多可愛的地方、令人驕傲的地方嗎?他許你不漂亮,但是你很聰明;也許你不夠聰明,但是你很善良。人有一萬個理由自卑,也有一萬個理由自信!醜小鴨變成白天鵝的秘密,就在於它勇敢地挺起了胸膛,驕傲地扇動了翅膀。
讓自卑從你的生活中走開,你就會自信能夠做好一、兩件事,並以此成為做大事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