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戰火彌漫,玄機種種——解讀槍林彈雨中世界戰爭之謎(1)(2 / 3)

爾後,漢尼拔率軍直搗意大利中南部,在特拉西美諾湖、坎尼等會戰中巧妙運用計策(地形、兵種及天氣變化)引誘,多次大敗羅馬軍隊,尤其是坎尼戰役後,羅馬可謂已陷入絕境,漢尼拔幾乎就要實現其征服羅馬的夢想了。

然而好景不長,不久羅馬人就扭轉了戰局,逐漸奪回意大利南部的要塞。公元前204年,羅馬人在大西庇阿的率領下入侵迦太基本土,迫使漢尼拔回到非洲。公元前202年,大西庇阿於紮馬戰役擊敗漢尼拔,漢尼拔最終未能完成其征服羅馬的夙願。

公元前195年,在羅馬人的施壓下,漢尼拔出走東方,流亡到塞琉西王國。直到公元前189年,羅馬打敗安條克三世,並要求引渡漢尼拔,漢尼拔才逃到小亞細亞北部的比提尼亞王國。即使如此,羅馬人仍然不放心漢尼拔,一直爭取把他引渡到羅馬受審,終於逼至漢尼拔在公元前183年服毒自盡。

有人認為,漢尼拔之所以未能征服羅馬,是因為共和製羅馬當時正處於蓬勃發展時期。盡管它是一個貴族共和國,作為統治階級的貴族和平民之間存在著矛盾,但是平民在經過兩個多世紀的鬥爭獲得一定的政治權益之後,階級矛盾得以緩和,國家政治生活暫時比較安定,這些為羅馬戰勝漢尼拔的進攻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和社會前提。

同時,在與迦太基作戰的問題上,羅馬奴隸主統治階級內部是比較一致的。羅馬進行戰爭的主要工具是組織嚴密的軍團,這些軍團由羅馬公民組成,平民特別是農民是羅馬軍團的中堅力量。由於他們希望從戰爭中獲得一份土地,因此作戰特別盡力。雖然羅馬在布匿戰爭過程中屢遭失敗,但在每次失敗之後又可以迅速得到人力、物力的補充,直到最後取得勝利。

相比之下,迦太基在許多方麵遠不如羅馬。迦太基在征服北非土地之後統治階級內部明顯分為兩派:一派代表大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另一派為商業集團。兩派之間一直進行著尖銳的鬥爭,時常此起彼伏,影響和左右了迦太基的對外政策。漢尼拔代表的主要是商業集團的利益,主要活動基地和據點是西班牙的新迦太基城。漢尼拔轉戰意大利期間一直沒有得到過迦太基政府的支援,原因就在這裏。漢尼拔雖然具有傑出的軍事才能,但是統率的是一支孤立無援、與本國幾乎斷絕關係、主要由雇傭軍組成的軍隊,而且是在他國領土上作戰,處境是十分困難的。加之漢尼拔為把一切反羅馬力量團結起來的偉大計劃又由於東方各國君主間的矛盾和相互妒忌而失敗。

也有人認為,漢尼拔之所以在羅馬戰敗,其致命錯誤就是在戰略上沒有適時地將打擊重點放在攻占羅馬城上。當漢尼拔取得一係列勝利後,羅馬軍的主力已不複存在,整個半島的大部地區已擺脫了羅馬的控製,羅馬城幾乎成了孤城。如果漢尼拔能抓住這個時機給予羅馬城一擊,攻占羅馬城的可能性極大。然而他錯過了這個機會,給了羅馬人喘息的機會。漢尼拔在戰略上犯的這一錯誤是無法彌補的,因為在以後的歲月中,類似坎尼戰役以後所出現的那種良機就再也沒有出現過。此外,漢尼拔的極端複仇思想與盲目自信情緒禁錮了迦太基軍的行動,坐視羅馬軍隊由弱變強,從而導致了自己的失敗。

總之,迄今為止,還沒有一種使人完全接受的觀點。漢尼拔為何沒能征服羅馬仍是個未解之謎,有必要進一步探究。

斯巴達克斯改變北上計劃之謎

在斯巴達克斯打贏羅馬的兩個執政官後,為什麼沒有立即跨越阿爾卑斯山而是轉而率領大軍又殺回羅馬?是什麼原因讓他放棄回自己的故鄉色雷斯而是選擇繼續和羅馬作戰呢?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做出如此大的策略失敗呢?

斯巴達克斯(?~公元前71)為色雷斯人,是古羅馬奴隸起義的領袖,可以空手打死野獸。他在反抗羅馬征服的戰爭中負傷被俘,淪為卡普阿角鬥士訓練學校的角鬥士,從事殘忍血腥的角鬥表演(角鬥士們手握利劍、匕首,或相互拚殺或與猛獸對壘)。在充斥危險且毫無尊嚴的生活中,斯巴達克斯選擇自己掌握命運。

公元前73年初夏,斯巴達克斯為爭取自由,率70名奴隸起義,占領附近的維蘇威山,得到各地逃亡奴隸和破產農民的響應,不久便擴至數千人。他所率義師得到奴隸和貧民的廣泛擁護,隊伍不斷擴大。這就是世界古代史上最為壯闊的奴隸大起義——斯巴達克斯起義。

公元前72年初,斯巴達克斯軍隊已增到6萬人。他將部隊開向阿普利亞和路卡尼亞,在那裏人數達到12萬(據有些史料記載為9~10萬)。被起義的巨大規模震驚的羅馬元老院,於公元前72年年中派遣以執政官楞圖魯斯和蓋裏烏斯為首的兩支軍隊討伐斯巴達克斯。這時,起義軍內部產生了分歧。大部分奴隸,其中包括斯巴達克斯,根據敵我雙方力量對比,認為在意大利本土建立政權比較困難,主張離開意大利,衝過阿爾卑斯山,進入羅馬勢力尚未到達的高盧地區,擺脫羅馬統治,獲得自由,或者返回家鄉。而參加奴隸起義運動的當地的牧人和貧農則不願離開意大利,希望繼續與羅馬軍作戰,以奪取失去的土地。由於這種意見分歧,3萬人的隊伍脫離了主力部隊,在伽爾伽努斯山下(阿普利亞北部)被羅馬軍隊擊潰(死2萬人)。斯巴達克斯聞訊趕來救援,已經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