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戰火彌漫,玄機種種——解讀槍林彈雨中世界戰爭之謎(2)(1 / 3)

然而英國希望北美永遠成為其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因而極力壓製北美工商業的發展。同時,為了填補與法國交戰引發的國庫虧空,英國政府想方設法加強掠奪北美殖民地民眾創造的財富,巧立名目,不斷征收苛捐雜稅。英國的高壓政策不斷激起北美人民的反抗,他們到處抵製英貨,襲擊收稅官吏。英國於是向北美大陸派去大量軍隊,控製民眾反抗的局麵。1770年3月5日,英軍在波士頓向手無寸鐵的市民開槍,當場打死5名市民,打傷了6人,製造了震驚北美的“波士頓慘案”。反英的怒火在殖民地人民心中燃燒,一場爭取獨立和自由的戰火即將在北美大陸上燃燒。

1773年,英國政府又決定在北美殖民地實行“茶葉稅法”,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強烈反抗,他們到處抵製英貨,費城、紐約、波士頓等港口也拒絕給運英國茶葉的貨船卸貨,那些船隻好停在港口裏。1773年12月16日夜裏,波士頓的50名青年潛到壟斷北美茶葉貿易的英屬東印度公司的船上,將價值18000英鎊的茶葉全部倒入海中。“波士頓傾茶事件”招致了英國的嚴厲報複,先後通過了四項強製性的法令,但波士頓人並沒有屈服,他們反而儲藏彈藥,準備以武力抗衡。

1775年4月,馬薩諸塞總督兼駐軍總司令蓋奇得到一個消息:在距波士頓不遠的康科德鎮上,有“通訊委員會”的一個秘密軍需倉庫。蓋奇立即命令少校史密斯率800名英軍前往搜查,並試圖偷襲萊克星頓和康科德兩地民兵的軍械庫。工兵保爾·瑞維爾得知消息後,星夜疾馳,通知各個村莊的民兵組織起來,迎擊英軍。

19日清晨,天剛蒙蒙亮,800名英國輕步兵,在史密斯的帶領下,乘著薄霧,偷偷地來到離康科德6英裏的小村莊——萊克星頓村邊。他們正要摸進村子,忽然發現村前的草坪上列隊站著幾十個村民。這些人個個手握著槍,怒視著英國人。這時候英軍軍官要求民兵放下武器。可能由於當時頗有些劍拔弩張的氣氛,民兵們的解散進行得非常緩慢,當然也沒有一個人放下武器。正在這個時候,突然響了一槍!於是,英軍士兵不顧其軍官的阻止而隨意掃射,民兵也開始還擊,直到軍官重新控製了局麵,8名民兵在衝突中喪生。究竟是誰打響了第一槍,為什麼打響第一槍?取證從當時就已經展開,但是現場的參與者以及目擊證人眾說紛紜,於是製造了這個千古之謎。

第一槍並沒有引起進一步的衝突,英軍繼續向西進發,當天的戰事從康科德爆發。在英軍向波士頓返程的路上,被各地集結而至的民兵組織圍追堵截,死傷200多人,直到波士頓的英兵援軍趕到。之後,民兵包圍了波士頓,雙方發展為軍事對抗。

萊克星頓的槍聲揭開了北美獨立戰爭的序幕。因此,在美國建國的曆史進程中,波士頓具有不可磨滅的作用。“萊克星頓的槍聲”也不僅僅是槍聲的意思,而是轉變成一個事件的代名詞,即美國獨立戰爭的開始。這一仗,北美民兵共打死打傷英國士兵247人,取得輝煌的戰績。萊克星頓的槍聲,揭開了北美獨立戰爭的序幕。第一槍的打響非常突然,甚至很可能是槍支走火造成的,但這一槍所觸發的是雙方多年敵對造成的緊張神經,這槍聲像信號一樣,很快傳遍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從此,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戰火燃遍了北美大地。

獨立戰爭勝利後,人們把萊克星頓當作美國自由獨立的象征,讚譽它是“美國自由的搖籃”。美國人民還在萊克星頓鎮中心區樹立了一座美國獨立戰爭紀念碑。碑座上是一尊手握步槍,頭戴草帽的民兵銅像。碑下刻著一段銘文:“堅守陣地。在敵人沒有開槍射擊以前,不要先開槍;但是,如果敵人硬要把戰爭強加在我們頭上,那麼,就讓戰爭從這兒開始吧!”

萊克星頓的第一聲槍響,無論是英國人開的火,或是美國民兵的自衛,都是具有非凡的曆史意義的,扣動開關的那根手指,也揭開了美國曆史新的一頁。這一聲槍響的來源或許已經永遠無法追查了,但萊克星頓的這一槍,將永遠被美國人民所銘記。

英軍火燒華盛頓之謎

美國白宮在1792年始建時是一棟灰色的沙石建築,被稱作“總統大廈”、“總統之宮”。那麼它因何成為今天的樣子呢?又為何名為“白宮”呢?

白宮的基址是美國開國元勳、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選定的。1792年6月,一位名叫詹姆斯·赫本的年輕人到費城拜見喬治·華盛頓,希望能參與總統官邸的設計工作。20天後,赫本拿出了設計草圖。10月,總統官邸動工修建,1800年交付使用。但在當時,這座建築並不叫“白宮”。從1800年起,它是美國總統在任期內辦公並和家人居住的地方。在200年歲月中,白宮風雲深深影響了整個世界的曆史,白宮建築群也成了曆史性建築。

既然白宮最初建成的時候是灰色的,為什麼現在成了“白宮”呢?這其中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