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3年獨立戰爭勝利後,美國開始了拓疆運動。1803年,美國用1500萬美元從法國手中購入了路易斯安那,使美國國土麵積擴大了一倍。英國政府對此甚為恐慌。為了防範領土麵積不斷擴大的美國,英國開始襲擾美國的海上貿易,美英矛盾不斷加劇。
1812年6月1日,美國國會通過了麥迪遜總統的對英宣戰提議。1812年6月18日,美國向英國宣戰,第二次美英戰爭爆發。
1814年英國人分兵三路進攻美國,其中第二支是由羅伯特·羅斯統帥的4000名士兵組成的隊伍。這支隊伍於1814年8月19日在亞曆山大·柯克蘭因和喬治·科伯恩兩位將軍的具體指揮下在馬裏蘭登陸,直奔首都華盛頓。美軍集中正規軍和民兵7000人迎擊,但英軍300人的先頭部隊一發起衝鋒,美軍便潰不成軍,英軍因此攻占了華盛頓附近的小村布拉登斯堡。麥迪遜總統及政府成員倉皇逃往弗吉尼亞山區,臨走時,機智的總統夫人多莉還不忘從牆上摘下了華盛頓的肖像,帶走了《獨立宣言》的原件和一批曆史檔案。
1814年8月24日黃昏時分,英軍輕而易舉地占領了華盛頓。為報複當年美軍焚燒多倫多市國會大廈,英軍也放火焚毀了白宮、國會大廈等政府建築。在英軍士兵對白宮點火之前,英軍海軍上將科伯恩拾取一頂美國總統的帽子和麥迪遜總統的坐墊作為紀念品。他還與其部下享用了為麥迪遜總統和夫人準備的晚餐。大火將官邸的牆壁熏得黝黑,隻是由於暴雨突至,白宮才沒有化為灰燼。
不管對首都華盛頓被英軍無情的焚燒一事的原因作何解釋,美國總統麥迪遜及其人民似乎得出了應有的教訓。麥迪遜總統從避難地返回華盛頓的白宮時,白宮昔日歌舞升平的情景不見了,隻留下了大火焚燒後黝黑的牆麵。總統的官邸像國家本身一樣,遭到蹂躪和恥辱,成為美國人心中永遠的痛,他們把華盛頓被焚視為難以忍受的侮辱。
戰爭之後,麥迪遜請來當年的設計者赫本,重修白宮。為掩蓋被大火燒過的痕跡,赫本用白色油漆將官邸粉飾一新。後來再次重修總統府時,人們幹脆用白色的大理石來裝飾它,使它成了真正的“白宮”。1901年,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決定用“whitehouse”(白宮)一詞正式命名這座建築,“白宮”後成為美國政府的代名詞。
究竟是什麼原因致使華盛頓遭受如此浩劫呢?長期以來,曆史學家雖然苦心尋求其答案,但獲得的材料甚少,即使已作出了一些答案,但也眾說紛紜,很不一致。
拿破侖為何兵敗滑鐵盧
法國人曆來忌諱提到“滑鐵盧”,把它視為法蘭西民族的恥辱。直到今天,人們仍把“滑鐵盧”作為失敗的代名詞。那麼,拿破侖為何會兵敗滑鐵盧呢?
1815年2月26日,拿破侖從流放地厄爾巴島逃回法國,東山再起,很快重新控製了整個法國政權。在法國人民的支持下,拿破侖奇跡般地重又登上皇位。歐洲封建君主和英國統治階級得到這一消息後,如臨大敵,立即組織了第七次反法同盟,又一次向拿破侖宣戰,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將他絞殺。
反法聯盟由英俄普奧意五國組成,可用於戰場的兵力達82萬以上。他們製訂了詳細的作戰方案,並計劃在6月底7月初攻入法國。6月中旬,心急的英普軍隊已到達法國的毗鄰——比利時,逼近法國。英軍由威靈頓統帥,擁有10萬軍隊;普軍是布呂歇爾統帥的12萬多人的部隊,同時,大批的俄、奧軍隊向法國開拔。
麵對迫在眉睫的戰爭,拿破侖決定要在俄奧大軍到達之前結束戰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先將英普聯軍各個殲滅,這樣就有瓦解反法聯盟的可能,從而鞏固其地位。因此,拿破侖決意爭取主動。6月12日,拿破侖率領12.5萬大軍進入比利時。16日,拿破侖指揮法軍,在林尼村打敗了布呂歇爾率領的普魯士軍隊。隨後,拿破侖命令騎兵將領格魯希追擊普軍。他自己則集中7萬多兵力馬不停蹄,奔赴英軍據守的聖讓山。17日,拿破侖錯誤地讓軍隊休息了一天,並決定18日同英軍元帥威靈頓指揮的英荷聯軍在滑鐵盧(布魯塞爾以南20公裏)展開大決戰。而威靈頓指揮的英軍早已修了堅固的工事,等待拿破侖。
18日清晨,大雨滂沱,戰場泥濘,炮兵和騎兵無法展開,一直拖到中午戰鬥才打響。戰鬥一開始,雙方用大炮互相轟擊,騎兵、步兵短兵相接,戰鬥異常激烈。按照戰前部署,在英軍右翼的法軍擔任佯攻,遺憾的是,這些部隊立功心切,把佯攻變成真正的攻擊。消耗了大量兵力,更嚴重的是,整個戰略部署被打亂。法軍一再猛攻,曾多次突破英軍防線,但因兵力不足,未能擴大戰果。
正當英軍難以支持之時,布留赫爾率領3萬普軍前來支援,而拿破侖一直相信在英援軍到來之前會前來救援的格魯希元帥的部隊卻始終未到。形勢急轉直下,英軍趁勢變守為攻,對法國軍隊發起了總攻。拿破侖把最後的預備隊近衛軍也投入了戰鬥,仍無法扭轉戰局。法軍最後在英荷和普軍的總攻下,全線崩潰。拿破侖僅帶1萬餘名殘兵敗將逃回巴黎。22日,在強大的聯盟武裝幹涉下,拿破侖被迫遜位,並被流放到大西洋中的聖赫勒拿島,直至病死。波旁王朝在哥薩克騎兵的保護之下,回到了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