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鐵盧大戰是世界戰爭史上令人矚目的一頁,也是拿破侖戎馬生涯中的最後一戰。然而,這一戰卻以拿破侖的失敗而告終。拿破侖在滑鐵盧戰役的失敗引起了史學家和軍事評論家的極大興趣。
有人認為,是格魯希元帥的遲遲不到毀滅了整個法國軍隊,因為當時拿破侖的軍隊有7.2萬人,英軍也有7萬人,雙方勢均力敵,誰的援軍先到,誰將占據優勢。天氣情況在這場戰爭中也占據了很重要的因素,它也可能是導致拿破侖失敗的原因。此外,如果戰鬥一開始就按拿破侖最初的正確戰略進行,或許早就可以結束戰鬥了,滑鐵盧的決戰也不會發生。
也有很多人認為拿破侖用兵失誤是導致他潰敗的重要原因。雖然拿破侖的軍事謀略舉世無雙,但他身邊缺少能攻善戰、和他配合默契的將領。他培養的一批將才在關鍵時刻卻不能為自己所用,這無疑是一場悲劇。後來,拿破侖在流放地聖赫勒拿島總結滑鐵盧戰役的失敗原因時,先是一味地責怪天氣和其他將領,後又說:“這是命中注定的,因為,就算有這一切原因,那場仗本來也是該我贏的。”
也許,拿破侖的失敗是許多因素綜合在一起發生作用的結果。以往戰無不勝的拿破侖無奈地接受了再一次失敗的命運,這也是他人生的最後一次失敗。
“緬因”號戰艦為何突然爆炸
為了運送僑民,美國將“緬因”號軍艦停泊在古巴港口,然而它卻“意外”地被炸沉,是誰導演了這場事故呢?
1898年1月24日,一艘美國巡洋艦停泊在古巴首府哈瓦那港。這艘名為“緬因”(maine)號的軍艦,是美國政府借口保護自己在古巴的利益和僑民的安全,才駛抵這個備受西班牙殖民主義者奴役的國度。
當時,古巴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為了爭取民族的獨立和國家的自由,古巴人民掀起了反對西班牙殖民者的起義,全國處於一片混亂之中。古巴的混亂局勢給新興的美帝國主義提供了一個可趁之機。他們對古巴垂涎已久,早在1805年,美國總統傑弗遜就赤裸裸地表示,一旦同西班牙作戰,首先要占領古巴。後來,美國多次企圖收買或用武力奪取古巴,都因為西班牙殖民者不願放棄自己既得利益而未得逞。
1895年,古巴獨立戰爭爆發後,美國采取隔岸觀火的態度,並未直接援助古巴。然而到了1898年初,形勢突變,正當古巴人民解放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時刻,美國卻以“幫助古巴革命”為幌子,以保護自己的僑民為借口,首派“緬因”號軍艦,抵達哈瓦那港,向西班牙施加壓力。
1898年2月15日晚,哈瓦那港口一片寧靜。在靜靜的港灣裏,美國的“緬因”號巡洋艦停泊在海麵上,甲板上的美國海軍士兵正在自娛自樂,絲毫沒有感覺到危險的來臨。突然,“轟隆”一聲巨響,“緬因”號劇烈地震顫一下,頓時濃煙滾滾、火光衝天,整個軍艦變成一個火球。官兵們不知發生什麼事情,高呼亂叫,四處逃命。幾個鎮定的士兵剛拿起水龍頭準備救火,緊接著又是一聲巨響,整條軍艦慢慢地向右邊傾斜。船員紛紛跳海逃生,船上350名船員隻有90人死裏逃生。
“緬因”號爆炸事件很快轟動了整個美國,各大報紙以頭條位置報道這個事件。一時間,美國的街頭巷尾,都在談論這件事情,但人們議論最多的是“緬因”號被誰炸掉的。
“緬因”號在爆炸前沒有一點前兆,真可謂突然爆炸。不久,美國有關方麵公布了調查結果,聲稱這艘軍艦是西班牙人用水雷炸沉的,幹脆利索而又毫不遲疑地將責任歸在西班牙政府頭上,並利用“緬因”號事件大做文章,在全國上下製造反西班牙的氣氛,戰爭的陰雲一下子籠罩了加勒比海地區,美國和西班牙的關係一觸即發。4月20日,美國向西班牙發出最後通牒,逼其全部撤出古巴。西班牙政府斷然拒絕,並據理力爭,也隨即公布自己的調查結果,聲稱這次爆炸來自軍艦內部,與他們無關。4月25日,美國正式向西班牙宣戰,美西戰爭就這樣爆發了。“緬因號事件”終於成了美西戰爭的導火線。
曆時3個月的美西戰爭,以西班牙徹底失敗而告終。1898年12月,美國和西班牙在巴黎簽訂和約,西班牙讓出了古巴和菲律賓以及它在加勒比海的另一塊殖民地波多黎各。
美西戰爭早已成為世界曆史上一個事件,而“緬因”號戰艦突然爆炸沉沒的真相至今不明。當時美西兩國都組織了力量進行調查,但雙方調查的結論顯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