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戰火彌漫,玄機種種——解讀槍林彈雨中世界戰爭之謎(3)(1 / 3)

美國是在拒絕西班牙聯合調查的建議後而單方進行調查的,調查報告斷定:“附在艦身上的一枚水雷引起艦前部彈藥庫爆炸,但不知水雷係何人所放。”實際沒有查出真實原因,隻是最後斷言係水雷炸沉的。然而人們對此一直持懷疑態度。1911年“緬因”號殘骸被打撈上來後,人們發現艦身的整個前半部被炸毀,申板和舷側都被炸掉了,這正是船上彈藥庫和鍋爐所在的部位。在船的這一部分,約1/2的船底仍然在原來的位置,主要在右舷一邊。這不正是對美方的調查報告的否定嗎?

西班牙在美方拒絕聯合調查後,也對這次事故進行了調查,而且還對若幹曾目睹或耳聞爆炸的證人進行了較詳細的訊問。西方調查報告認為“緬因”號爆炸是內部原因引起的。這與1911年將該艦打撈上來所檢驗的情況相接近,但也難說其準確的程度,疑點仍然存在。

許多人認為這次爆炸很可能是美國故意製造的。為了占領古巴,美國故意製造美西衝突,煽動國內輿論反對西班牙而自行炸毀了“緬因”號,以此作為出兵的借口。當然,這都是根據美國當時的戰爭狂熱行為進行推理後得出的看法,有些道理,但證據不足,也難以解除疑問。

誠然,“緬因”號為何突然爆炸,到底是其本身發生的故障引起還是人為破壞,將永遠是個謎。

英國童子軍參戰之謎

為了抵抗法西斯德國的侵略,英國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可是在這場戰爭中,英國軍方竟然招募“童子軍”,許多少年因此夭折在殘酷的戰場上。

在一戰爆發90周年之際,英國隆重推出了一部名為《英國童子軍》的紀錄片爆出一個驚人的事實:一戰期間,英國軍方招募了25萬名不到參軍年齡的童子軍,其中近一半人最後傷亡。而且,多年來,英國政府對這個“醜聞”一直刻意隱瞞,所以很少有人知道真相!這件事是真的嗎?

英國一戰曆史學家理查德·凡·埃姆登為這部紀錄片進行了大量研究,提供了詳盡的曆史資料。他透露說,英國是1914年8月14日宣布參加一戰的,從那以後,在許多“你的國家需要你”等文字的宣傳和鼓動下,不到兩個月,英國軍方就招募到了75萬名誌願參戰的士兵,趕赴血雨腥風的歐洲戰場。

這些誌願參戰的士兵中,還包括25萬名年齡隻有十來歲、根本不到18歲的男孩,而且有的甚至隻有14歲!他們一腔熱血,希望參加戰鬥保衛祖國,所以不顧一切地渴望加入軍隊。盡管當時的英國首相阿斯奎斯和他的內閣明知道許多征召入伍的男孩都未達到法定服役年齡,但為了招募到足夠多的兵力,全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戰場上,幾乎一半左右“男孩士兵”陣亡或負傷。

當年參戰的一名幸存者、今年106歲高齡的威瑟斯透露說,當時他隻有17歲,但在政府的鼓動下一心想參戰,於是他沒有告訴父母,自己獨自在征兵處虛報了姓名、年齡以及家庭住址,負責招募的人什麼都沒有多問,也沒有核實,就讓他加入了軍隊。威瑟斯說;“當時很多隻有15歲左右的男孩都謊稱自己有19歲或者20歲。”

據悉,一戰期間,幾乎每天都有數百名甚至數千名英國士兵陣亡。麵對異常殘忍的戰爭,不少英國士兵心生膽怯、畏懼,所以不時有士兵臨陣脫逃、抗拒上戰場或開小差。為穩定軍心,迫使軍隊死守戰壕,與德國兵血戰到底,英國軍隊最高統帥部強化了行刑隊的執法,凡被軍事法院判處死刑的開小差的士兵,一律由行刑隊快速處決。而“童子軍”如果在戰場上發生開小差當逃兵的行為,同樣要被行刑隊處死,東倫敦男孩亞伯拉罕·貝維斯泰因就是其中不幸的一個。1914年9月他應招入伍時隻有16歲,1915年2月,貝維斯泰因在吉旺希的一場戰役中後背中彈受傷,被送往一家醫院接受治療。在即將返回前線時,一枚手榴彈在他身邊不遠處爆炸,飽受驚嚇的貝維斯泰因不願再回到戰場去。後來他又拒絕服從長官的命令,於1916年3月20日遭到了處決。當時他的死亡記錄顯示他有21歲,然而事實上,他當時隻有17歲。

據悉,英國當時自由黨議員亞瑟·馬克漢姆對這些年輕孩子的生命安全感到憂慮,憤怒地指責英政府采用欺騙性的手段騙這些孩子入伍。為了讓軍方下令撤回這些隻有十來歲的童子軍,他一直以各種方式奔走、呼籲、請願,試圖說服英國戰爭辦公室負責人、陸軍大臣基奇納將“童子軍”從歐洲戰場上平安撤回。然而,英國政府對馬克漢姆的呼籲置若罔聞。在當時的情況下,他的聲音也顯得微不足道,所以他的這些努力最終全是徒勞。

1916年8月,50歲的馬克漢姆死於心髒病突發,直到臨終,他也沒能看到英國軍方在招募士兵時加強對年齡的管製,所以說,他是帶著遺憾走的,從此再沒有人為“童子軍”參戰一事向英國政府表達抗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