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牙源性頸深間隙廣泛感染並發縱隔膿腫患者的護理(2 / 3)

2.2 圍手術期護理

2.2.1 術前評估 廣泛切開引流是成功治療頜麵間隙及頸深間隙感染的關鍵之一[3]。膿液呈蜂窩狀分散在組織間隙中,經常引流不暢,造成引流不徹底,延長療程,尤其是對於有產氣杆菌感染產生大量氣體存在時的膿腔尤為顯著[6]。切開引流的範圍、時機及手術入路的方式需要慎重評估與選擇。本例患者首次切開引流範圍為口底及頸深氣管旁間隙,放置負壓引流管引流,縱隔膿腫采取抗感染等保守治療方案。術後患者感染未得到有效控製,頸深部膿腫範圍擴大,上至翼額間隙,經鼻咽旁、氣管前,及上縱隔,膿液包繞椎動脈。患者膿腫範圍大,涉及多科室;膿液包繞頸部大血管,有腐蝕血管壁引起大出血可能;曾有頸部蜂窩組織炎導致大出血的案例報道[7]。對於頜麵間隙感染引起的頸部多間隙及縱隔廣泛感染,多學科密切合作可提高生存率[8]。針對患者情況,立即組織口腔科、耳鼻喉科、胸外科、骨科及ICU多科室會診,決定盡快二次手術,多科室聯合下多入路切開排膿。術前協助醫生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完善各項常規檢查。術中對患者口底、頸深部、鎖骨上窩及縱隔內廣泛切開排膿、消毒、止血,並放置引流管後將其轉回ICU繼續治療。

2.2.2 術後護理 ①感染征象的監測 體溫與血液WBC數值可間接反映機體內的感染及炎症。術後監測患者體溫與血液WBC變化,可間接了解其體內感染控製情況,為後續治療提供依據。術後每日4次測量體溫,每日1次查血液WBC值,並觀察體溫及血液WBC值的動態變化趨勢。患者首次切開排膿術後當天體溫最高38.5℃,給予持續化學冰袋及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溫措施後,多日來仍維持在37.4℃~37.9℃;術後血液WBC數值多日來維持在(13.48~17.24)×109/L。術後第4天,複查CT顯示頸部廣泛膿腫形成,範圍擴大。術後第6天行二次手術。二次術後患者體溫由37.8℃逐漸降至36.7℃,血液WBC 值由最高12.00×109/L降至9.52×109/L,轉出ICU。②創麵管理 術後頸部傷口以無菌敷料覆蓋。嚴密觀察敷料滲出量及性狀,尤其是觀察是否有膿性分泌物滲出;早期滲出多時,及時行傷口換藥,保持傷口清潔;換藥時注意保護傷口內放置的引流條,勿牽拉引流條,保證引流條頭端位置不變。每日觀察頸部腫脹情況及觸感,腫脹加重或觸之變硬及時報告醫生。患者住單間病室,減少人員流動,預防傷口的繼發感染。③引流管護理 患者首次手術可見頸深間隙大量黃色膿性分泌物,留置負壓引流管一根。負壓引流對促進創麵恢複,特別是在慢性創麵愈合上有顯著的臨床效果。通過持續的負壓引流,可持續將膿液排出體外,稀釋病原菌,降低毒力,局部清潔後細菌無生存環境,腫脹疼痛等症狀也會明顯減輕,且可縮短病程、促進康複[9]。有報道顯示負壓引流可增加創麵組織血管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的增殖和微血管密度,對創麵的愈合有顯著作用[10]。二次手術為增加引流效果,於頸前部間隙內放置T形引流管,氣管旁間隙放置橡皮引流條。引流管是術後排出膿液及分泌物的重要通道,引流液性狀可反映傷口內感染及出血情況。術後每2小時擠捏引流管,避免堵塞;保持負壓引流管負壓狀態,以達到有效吸引;防止管路打折受壓。負壓手雷固定低於頸部傷口的位置;進行翻身等護理治療操作時,避免牽拉以防其位置變動或脫出。術後早期嚴密觀察引流液性狀及量,首次術後負壓引流管引流液為膿血性,量少,及時報告醫生。二次手術後引流液為血性液,並逐日減少,於術後第5天拔除頸部T形引流管。

牙源性或頸深部感染如在縱隔內擴散,可引起下行性急性縱隔炎,臨床上發生率低,但病情凶險,發展迅速、病死率高;徹底清除壞死組織及引流膿液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手段[11]。患者右上縱隔膿腫切開後排出黃白色稀薄膿液80 mL,術中予充分衝洗後留置縱隔上、下引流管,接單聯水封瓶。術後每2小時擠捏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暢,並觀察引流液的顏色、量。保持水封瓶位置低於胸部平麵,保證引流管末端位於液麵以下,斷開時夾閉引流管,防止氣體進入胸腔。患者二次術後第1天引流液均為淡血性,分別為120 mL、150 mL;術後第2天引流液為漿性,分別為10 mL、20 mL;於術後第5天順利拔除引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