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該怎樣改變這種局麵呢?
羅賓麵前擺著兩條路:
一是提高鞋料的成本,使自己的產品在質量上勝人一籌。然而在現在這種狀況下,自己的成本原本就比別人的高,若再提高成本,那麼就隻能賠錢賣了。所以,這條路現在根本不可行。
再有就是在款式上下工夫。隻要自己能夠翻出新花樣、新款式,不斷變換、不斷創新,就可以為自己打開一條新的出路。羅賓認為這個主意不錯,並決定走這條道路。
隨後,他立即召集工廠的十幾個工人開了個皮鞋款式改革會議,並要求他們各盡所能地設計新款的鞋樣。
羅賓還特設了一個獎勵辦法:凡設計出的樣式被公司采用者,可得到1000美元的獎勵;若是通過改良被采用的,獎勵500美元;即使沒被采用,但別具匠心的仍可獲得100美元的獎勵。
號召很快就被響應,沒過多久,被采納的3款鞋樣便試行生產了,當然這3名設計者也分別得到了應得的1000美元的獎勵。
第一批生產出的產品,被送往各大城市進行推銷。
顧客都很欣賞這些款式新穎的皮鞋,這些皮鞋在很短的時間內便被搶購一空。
兩個星期後,羅賓的工廠便收到了2700多份訂單,這使得工人們開始加班加點。生意越做越大,公司也在原來的規模上,擴充成為有18家分廠的規模龐大的工廠了。
沒過多久,危機又出現了,當皮鞋工廠一多起來,做皮鞋的技工便顯得供不應求了。其他的工廠都出重資挽留住自己的工人,即使羅賓提高工資,也難以把工人從其他工廠拉過來。沒有工人,工廠將難以維持,這是最令羅賓頭疼的事了。他接了不少訂單,但如在規定的期限內交不上貨,那麼他將賠償巨額的違約金。
羅賓為此煞費腦筋。
他召集18家皮鞋工廠的工人開了一次會議。他堅信,3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眾人協力,定能把問題解決。
羅賓把沒有工人的難題告知大家,並宣布了那個動腦筋有獎的辦法。
會場陷入了寂靜,人們都在埋頭苦想。
過了片刻,一個不起眼的小夥子舉起了右手,在羅賓應允後,他站起來發言:
“羅賓先生,沒有工人,我們可以用機器來造皮鞋。”
羅賓還未表態,底下就有人嘲諷說:“小夥子,用什麼機器造鞋呀?你能給我們造台這樣的機器嗎?”
那小夥子聽了,怯生生地坐回了原位。
這時羅賓卻走到了他的身旁,然後挽著他的手把他拉到了主席台上,朗聲向大家宣布:
“諸位,這小夥子說得很對,雖然他還造不出這種機器,但這個想法很重要,很有用處。隻要我們沿著這個思路想下去,問題肯定會很快解決的。”
“我們永遠不能安於現狀,不能把思維局限於一定的框架之中,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創新。現在,我宣布這個小夥子可獲得500美元獎金。”
通過4個多月的大量研究和實驗,羅賓的皮鞋工廠中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已經被機器取代了。
成就偉大事業的人,往往並非那些幸運之神的寵兒,而是那些將“不可能”和“我做不到”這樣的字眼兒,從他們的字典中連根拔去的窮孩子。富爾頓僅有一隻簡單的槳輪,但他發明了蒸汽輪船;在一家藥店的閣樓上,邁克爾?法拉第隻有一堆破爛的瓶瓶罐罐,但他發現了電磁感應;在美國南方的一個地下室中,惠特尼隻有幾件工具,但他發明了鋸齒軋花機;豪?伊萊亞斯隻有簡陋的針與梭,但他發明了縫紉機;貧窮的貝爾教授用最簡單的儀器進行實驗,但他發明了電話。難道不正是這些人推動了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嗎?
在美國的曆史上,沒有什麼比困境中崛起的傳奇故事更令人振奮了——成就了偉大事業的人們,他們晦暗的開端和輝煌的結局,他們的奮鬥史,他們在艱難和不幸中漫長的等待,他們如何克服困難,他們怎樣贏得最終的勝利,都是那樣引人入勝,令聽者為之動容。
還有什麼會比一個麵對重重困難,堅忍不拔的人更偉大呢?他昂然屹立,準備直麵任何困難,對抗命運的殘酷,嘲笑重重的障礙,因為他已經擁有了戰勝這些艱難險阻的必勝信心。
一個受強大信念支配的人,是不會向任何厄運低頭的。當那些軟弱者、猶豫者在困難麵前退縮時,有成千上萬意誌堅定的年輕人,打破厄運的鐐銬脫穎而出。
凡事三思而後行
決定做事的成敗,往往取決於對實際情況的掌握程度,千萬不要在事實還不允許做決定之前,便草率行事。在許多時候,遇事多多考慮考慮,就能避免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差錯。
關亮大學畢業不久便順利地找到了一份比較理想的工作。公司負責人口頭承諾為他報銷出租車發票,關亮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能“打的”就“打的”,半年下來,居然累積了數額達幾千元的出租車發票。他將發票拿到財務科報銷,卻被告知公司有報銷額度限製,而且新員工不享受這項待遇。關亮勃然大怒,認為公司領導言而無信,他連招呼也不打,就憤怒地離開了公司。
關亮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時的“瀟灑”會讓他付出那麼大的代價。他滿心以為能很快再找到一份新工作,然而事情卻沒有他想像的那麼順利。相對應屆大學畢業生,許多工作單位更青睞具有3年以上工作經驗的“老手”,而關亮那段不太光彩的辭職經曆也成了他的“致命傷”,每當一些單位問起他為什麼這麼快就辭職的原因,他都不知道如何回答。在經曆多次求職失敗後,他自嘲已成為職場上的“棄兒”,至今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為什麼當初不先考慮周全再做決定呢?他常常這麼問自己。
關亮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遭遇,是因為他還缺乏容納社會、完善自我的心態,盲目貪圖“便宜”,出了問題就一走了之,根本沒有去思考這樣會給自己帶來什麼樣的後果。這是一種缺乏經驗和曆練的典型表現,是一種不成熟的處世作風。
如果他能夠在做每一件事之前,留些思考的時間和餘地,問問自己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這樣做最終會導致什麼結果,如果他真的能夠做到這一點,就不會走到今天這麼困窘的地步。
人生就像一盤棋,一招不慎,滿盤皆輸。棋局可以重新來過,人生卻沒有再來一次的機會。所以,請重視你自己的每一個決定,要用心去再三思考,仔細考慮好結果再做決定。不要因為草率行事而滑入失敗的深淵。
行事前要謹慎
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都需要“三思而後行”,把所有導致既定結果的方法都考慮進來,否則就會出現不堪設想的後果。與其為了日後的不如意而痛悔終生,何不在行事前謹慎、再謹慎一些?
曾國藩帶湘軍圍剿太平天國之時,清廷對其有一種極為複雜的態度:不用這個人吧,太平天國聲勢浩大,無人能敵;用吧,一則是漢人手握重兵,二則曾國藩的湘軍是曾一手建立的子弟兵,怕對自己形成威脅。在這種指導思想作用下,對曾國藩的任用上經常是用你辦事,不給高位實權。苦惱的曾國藩急需朝中重臣為自己撐腰說話,以消除清廷的疑慮。
忽一日,曾國藩在軍中得到胡林翼轉來的肅順的密函,得知這位精明幹練的顧命大臣在西太後麵前薦自己出任兩江總督。曾國藩大喜過望,鹹豐帝剛去世,太子年幼,顧命大臣雖說有數人,但實際上是肅順獨攬權柄,有他為自己說話,再好不過了。
曾國藩提筆想給
肅順寫封信表示感謝。但寫了幾句,他就停下了。他知道肅順為人剛愎自用,很有些目空一切的味道,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有才氣也有脾氣。他又想起西太後,這個女人現在雖沒有什麼動靜,但絕非常人,以曾國藩多年的閱人經驗來看,西太後心誌極高,且權力欲強,又極富心機。肅順這種專權的做法能持續多久呢?西太後會同肅順合得來嗎?
思前想後,曾國
藩沒有寫這封信。
後來,肅順被西太後抄家問斬。在眾多官員討好肅順的信件中,獨無曾國藩的隻言片語。
“三思而後行”救了曾國藩一條命。
“三思而後行”並不是膽小怕事、瞻前顧後,而是成熟、負責的表現。做事比較衝動的人,往往憑第一感覺,憑一時的衝動,結果有很多時候考慮問題不是很周全。比如,有的事,是自己找當事人去說,還是讓領導出麵去說,導致的結果就有很大的不同,在下決定之前必須考慮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