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32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知識的積累不僅指書本上的間接經驗,還包括親身實踐獲得的直接經驗。一個人的才氣、創造,往往與他的見識、閱曆成正比。生於西北、長於西北的作家賈平凹,江南的水光山色的陶冶、才子靈性的啟迪,使他胸懷闊大,筆底潮生。他在《我往東去,得大自在》一文中說:“不到江南,我向往江南,到了江南,我更熱愛我們的西北,西北曆史的輝煌和現今的艱苦,給了我生命和氣質,這麼從黃河到長江,明白了我們的不足,也堅定了我們的信心。草食動物或許是膽小的兔子,但也可能是恐龍大象,吃血的或許是老虎,也許是虱子。我再不為遠離京都而自歎,也不再為西安曆來‘生人不養人’的環境而悲苦,放眼天下,心存高誌,闊大胸懷,善於汲取,才是我發展的急需!”

可見,生活環境的多變、視野的開闊,最能引發聯想,喚起靈思,最有利於雜交創優。

真正的社會經濟生活的運行,遠比書本上的原則、定理豐富得多,複雜得多。書本把具體的、活生生的東西抽象掉了,給你一個理想的模式,而實際生活中,你必須認真對待和處理各種問題,包括一些攪得你不得安寧的、令人頭痛的難題。因此,求得真知,必須將書本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知識結合起來。

你是否見過,一個知識、人格都遠不如他人,卻能在對方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把比他優秀的人耍得團團轉吧?到目前為止,我已看到過不少這種例子。這類人通常是學識、人格較差的人,是手段圓滑的老江湖,他們抓住那些有知識、人格高尚卻不懂人情世故者的弱點,然後隨心所欲地擺布對方。

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根據實際的體驗而熟悉世故的人,和單從書本上獲得知識,卻不諳人情世故者,不但有根本上的差異,而且比後者更優秀。就像訓練有素的馬,遠比毫無訓練的驢子來得有用一樣。

我們必須把到目前為止所學到的知識,以及本身的見聞歸納起來,再加上自己的判斷,堅定地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行為模式、禮儀禮節等生活處事方式。接下來的工作,隻剩下了解人情世故,且多加磨煉了。閑暇時不妨多看看有關社會學方麵的書,把書上所寫的和現實生活加以比較,這對你必然有所幫助。

關於人類心情的轉變與感情的搖擺,書上都有極詳細的描寫。事先看看這類書並無害。不過,你還不能隻滿足於此。如果不實際踏入社會親身體驗,仔細觀察,則無法活用那些辛苦得來的知識,甚至還會誤入歧途。猶如隻是待在室內,攤開世界地圖,然後目不轉睛地盯著它,結果對世界還是一無所知一樣。

要重視實踐,積極投身實踐。靠想當然,或憑猜想處理問題,倒不如親身去試一試,闖一闖。有一年,美國一家報紙上登了一則廣告:“一美元購買一輛豪華轎車。”人們都不相信。哈利見到這則廣告半信半疑:“今天不是愚人節啊!”但他還是揣著一美元,按報紙提供的地址找到了刊登廣告的主人——一位高貴的少婦。少婦將哈利帶到車庫,向他介紹了要賣的一輛嶄新的豪華轎車。哈利腦中閃現的第一個念頭是:“肯定是壞車。”主人讓他試著開了一圈,車子完好正常。他又懷疑是贓物,少婦給他看了車的駕照。於是,哈利付了一美元,購得了轎車。當他開車要離開時,終於探得了事情的原委。少婦告訴他:“這是我丈夫的遺物。他把所有的遺產都留給了我,隻有這輛轎車,是屬於他那個情婦的。但他在遺囑裏把這輛車的拍賣權交給了我,所賣款項交給他的情婦——於是,我決定賣掉它,一美元即可。”

哈利高興地開著車子回家了。路上,遇到了好友湯姆。湯姆好奇地問這輛車子的來曆。哈利如實相告,湯姆一下了癱倒在了地上。“啊,上帝,一周前我就看到這則廣告了。”

這一傳奇故事確實耐人尋味,它告訴我們,有些事你若不去經曆,也許一輩子都不能了解其中奧妙。有些看來十分離奇的事,隻要你敢於實踐,就有可能創造別人難以想象的奇跡。可見,任何知識的獲得,萬不能忽視親身實踐這個環節。

學習知識,積聚能力,伴隨著人的終生。學習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不僅需要學專業技藝,還要學生活常識、處世方法。不僅在課堂上、書本上學理論;還要在社會、生活的實踐中學習知識、練操作能力。所以,我們時時處處要做個學習的有心人。唯有全方位、“全天候”地積累,才能成為羽毛豐滿、翱翔於長空的蒼鷹。

要學以致用

能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自己的實際工作中,是成大事者必備的一種能力和習慣,否則學而無用。這一點之所以重要,就是有很多人不能把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不能充分發揮自己手中知識的力量。

知識隻有在運用中才會發揮它的巨大作用,這也正是成功者之所以能做成大事的關鍵所在。

清朝有一個姓張的讀書人。他講古書時,可以滔滔不絕,講得頭頭是道。可是,若讓他去處理世事時,他卻顯得很迂腐。

有一天,他得到了一部兵書,如獲至寶,把自己關在家裏讀了好幾天,並自以為熟通兵法了。

正好,有一群土匪聚眾鬧事,於是他就招集了鄉兵,前去平亂。

可是,在他按兵書上所說的作戰示意圖行事之後,在初次交鋒時,就被土匪擊潰,他自己也險些被土匪抓走。

後來,他又得到了一部關於水利方麵的書,對書進行一番苦讀之後,他認為他已能讓所有土地變成良田。於是讓人按他的圖紙興修水利,結果水從四麵八方的溝渠流進了村裏,險些把村裏的人全部淹死。

這個故事聽起來讓人捧腹,但是也讓人深思,它嘲諷了那些一切以書為法的讀書人,這些書呆子不能對書本知識的進行變通,不知道把學與用結合起來,所以導致了不堪設想的後果。

以此為鑒,將書讀活,學以致用,方能展示出知識的作用。

顧炎武在讚同這一觀點的同時,用“行萬裏路,讀萬卷書”來表達自己的主張。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是說人要有較多的學識和豐富的經驗,也是要人們能將理論與實際聯係起來,學以致用,善於利用知識處理各種情況。豐富的經驗也是成大事者不可或缺的資本,特別是年輕人,由於涉世未深,經驗一般較少,這就要求青少年不但要注意書本知識的積累,也要注重現實生活中的知識積累。

培根的“知識就是力量”口號提出以後,又明確地指出:“各種學問並不把它們本身的用途教給我們,如何應用這些學問乃是學問以外的、學問以上的一種智慧。”

也就是說,有了同等知識,並不等於有了與之同等的能力,掌握知識與運用知識之間還有一個轉化過程,也就是學以致用的過程。

如果有知識不知應用,那麼擁有的知識就隻是死的知識。死的知識不但沒有一點益處,有時還可能有害。

因此,在學習知識時,不但要讓自己的頭腦成為知識的倉庫,還要讓它成為知識的熔爐,把所學知識在熔爐中消化、吸收。

運用所學的知識,參與學以致用的活動,提高自己運用知識的能力,使學習過程轉變為提高能力、增長見識、創造價值的過程。

要想正確地做到學以致用,應加強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並把兩者的關係調整到最佳位置,使知識與能力能夠相得益彰,共同促進,發揮前所未有的潛力和作用。

縱觀齊白石一生的傑作,所展現出的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魚蟲、生機盎然的草木,刻意求工處恰如雕鏤,粗獷豪放處猶如潑墨,真可謂是“形神兼備”。尤其是他的水墨畫蝦,更是別具一格,活靈活現,令人情不自禁地叫絕。但又有誰會知道紙上的畫有多少畫外之音呢!

以水墨畫蝦為例,為了能夠將蝦畫好,齊白石對蝦觀察了八十年。

齊白石畫的蝦可謂出神入化。他看蝦、畫蝦已有幾十年,可直到70歲時才覺得自己趕上了古人畫蝦的水平。

他嚴謹的創作態度更表現在不看實際的事物不肯下筆作畫上。

隻要我們能夠做到學以致用,便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閱讀更多的書籍,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獲。

鑽石就在你家後花園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隻要發揮出來,哪怕是一個平凡的人,也能成就一番偉業。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要挖掘自己身上的寶藏,使自己變得更優秀、更與眾不同,從而使自己的人生更豐富多彩。

勵誌大師康威爾在他的《鑽石寶地》一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令人深思的故事。

古時候,有一個波斯人住在離印度河不遠的地方,他叫阿裏?哈菲德。阿裏有一個很大的農場,有果園、田地和花園,他還借錢給別人,收取利息,他因富裕而知足,也因知足而富裕。

一天,一位僧侶拜訪了阿裏,這僧侶是一位來自東方的智者。他在火邊坐下後,便給阿裏講述我們的世界是怎樣形成的。他說,當初這個世界不過是一團霧,萬能的神將一個手指插進這團霧裏,慢慢向外攪動,越攪越快,直到最後把這團霧攪成一個結實的火球。然後,火球在太空中滾動,燃燒著滾過其他的一團團霧,火球四周的水汽凝結起來,直到大雨滂沱,降落在高溫的表麵,使得外層的殼冷卻。後來,裏麵的火衝破了外殼,聳起了山脈、丘陵,形成了山穀、草場,這才有了我們這個美妙的世界。熔融的物質從火球裏衝出來,迅速冷卻的就變成了花崗岩,隨後冷卻而成的是銅,然後是銀,接下來是金,金之後,鑽石形成了。

僧侶說:“一塊鑽石就是一粒凝固的陽光。”現在看來,這種說法在科學上也是正確的,因為鑽石其實是來自太陽的碳沉積而成。僧侶告訴阿裏,如果他有拇指大的一塊鑽石,他就能買下這個國家;如果他有一個鑽石礦,他就能憑巨大的財力讓他的孩子們登上王位。

阿裏?哈菲德聽了鑽石的故事,知道它們價值連城之後,當晚睡覺的時候,感覺自己已經是個窮人。他並沒有丟失任何東西,卻因為感到不滿而覺得貧窮。他暗暗發誓,“我想要一個鑽石礦”。這夜他失眠了。

第二天清早,阿裏將僧侶從夢鄉中搖醒,對他說:

“請你告訴我哪能找到鑽石?”

“鑽石?你要鑽石幹什麼?”

“當然是想非常非常富有。”

“那麼,好,去找鑽石吧。你該做的就是:去找它們,然後你就會擁有它們。”

“但是我不知道到哪去找。”

“嗯,如果你找到了一條河,河水從白色的沙子上流過,兩邊是高山,你就能在這些白沙子裏找到鑽石。”

“我不相信有這樣一條河。”

“有的,這樣的河很多。你該做的就是去尋找它們,然後你就會擁有它們。”

阿裏說:“好,我去。”

於是他賣了農場,索回了貸款,將家人托給一個鄰居照管,在一個迷蒙的清晨就上路去尋找鑽石了。我想,他肯定是在月亮山開始尋找的。然後,他來到巴勒斯坦,接著輾轉進入歐洲,最後,他分文未剩,衣衫襤褸,困苦不堪。一天他站在西班牙巴塞羅納海灣的岸邊,一個大浪向他打來,這個可憐的人,飽經苦難,抵抗不住一種可怕的衝動,便跳進了迎麵而來的潮水中,淹沒在白沫翻滾的浪濤下,再也沒有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