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從優秀到卓越——做最好的執行者(1 / 3)

第14章 從優秀到卓越——做最好的執行者

用手保證“做了”,用心保證“做好”

執行有兩種狀態:一是“用手”,二是“用心”。“用手”隻是機械地執行,別人說什麼我就做什麼;“用心”則會全心投入,不隻是簡單地動手,而是時時想著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並付諸行動。用手做隻能是停留在“做了”的層麵上,隻有用心,才能保證“做好”。

職場魔方:

王凱進入一家廣告公司工作,自認為專業能力很強,對待工作十分隨意。有一天,主管交給他一項任務——為一家知名企業做一個廣告宣傳方案。

王凱自以為才華橫溢,用了一天的時間就把這個方案做完了,交給主管。主管一看不行,又讓他重新起草了一份。他又用了兩天時間,重新起草了一份,交給主管,主管看了之後,雖然覺得不是特別完美,也還能用,就把它呈報給了老板。

第二天,老板把王凱叫進了自己的辦公室。問他:“這是你做得最好的方案嗎?”王凱一怔,沒敢回答。老板輕輕地把方案推給了他,王凱什麼也沒說,拿起方案,回到了自己的辦公室。

然後,他調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緒,又修改了一遍,重新交給了老板。老板還是那句話:“這是你做得最好的方案嗎?”王凱心中還是忐忑不安,不敢給予肯定的答複。於是,老板再次讓他拿回去重新斟酌、認真修改。

這一次,他回到辦公室,苦思冥想了一個星期,徹底地修改完後交了上去。老板看著他的眼睛,依然問他:“這是你做得最好的方案嗎?”王凱信心百倍地回答說:“是的,我認為這是最好的方案。”老板說:“好!這個方案批準通過。”

通過這件事,王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把工作做得盡善盡美,需要100%用心。在以後的工作中,他經常叮嚀自己:不要分心,一定要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地對待自己的工作。結果,王凱變得越來越出色,受到了主管和老板的器重。

當你養成了用心做事的習慣之後,無論從事任何工作,你都能從中發現樂趣,你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也會得到大幅度提高。當你把這些運用到實踐當中後,你就會發現,成功已然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點石成金:

工作中僅僅是用手是不夠的,要想擁有更好的明天,就必須做到用心。上天會賦予每個人同樣的使命,也會給予每個人同樣平等的機會,能否抓住機會、完成使命,關鍵要看我們是否用心去做。用心做事的員工在做事情前總是會先問自己如下幾個問題:

1.在工作中,我做事的出發點是差不多就行了,還是要求自己盡量做到完美?

2.我是否像藝術家研究藝術品一樣,仔細研究過工作中的各個細節?

3.為了把一件事做到盡善盡美,我打算付出哪些努力?

4.對待本職工作,我是否做到了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如果沒有做到,可以從哪些方麵加以改善?

不浮躁,放低自己才能容納未來

秦牧在《畫蛋·練功》一文中講道:“必須打好基礎,才能建造房子,這道理很淺顯。但好高騖遠,總想走捷徑的心理,常常妨礙人們認識這最普通的道理。”人一旦浮躁,心裏就像長了草,被急功近利的風一吹,就動搖了最後隻能是無果而終。

一個人隻有消除浮躁心理,不斷容納新知識、新事物,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不斷進步,並且立於不敗之地。

職場魔方:

1862年,德國哥廷根大學醫學院的亨爾教授非常高興地發現,他的這屆學生中,很大一部分人是他遇到的最聰明的學生,同時他也感到了深深的憂慮。因為,越是聰明的人越不容易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做那些看似很傻的工作,而那些看似很傻的工作恰恰就是很多人以後必須要擔負的工作職責。

於是,開學後不久,每個同學手中都得到了一份亨爾教授的論文手稿。亨爾教授要求他們重新仔細工整地謄寫一遍,實際上那些手稿已經非常工整了。所有的學生都認為沒有重抄的必要,因為那純粹是在浪費時間,還不如利用這段時間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搞研究。他們一致認為,隻有傻子才會坐在那裏當抄寫員,而把自己寶貴的精力花費在這種沒有價值而又繁冗枯燥的工作上。沒想到,真的有一個叫科赫的傻子坐在教室裏抄寫手稿。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就是這個最傻的人在人類曆史上首次發現了結核菌、霍亂菌,並且也是第一個發現傳染病是由病原體感染而造成的人。他在1905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也許在當初的那些同學中,科赫並不算最出眾的一個,但他肯放低自己,做好手頭該做的工作,他的成功源自於對每一項工作都認真、踏實。

如果一個人心態浮躁,即使他擁有不錯的天資、良好的學識、遠大的抱負,並且不乏進取之心,也難以飛得很高。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消除浮躁放低自己,方能擁有更廣闊的天空,看到更明亮的未來。

點石成金:

一位國內著名集團的老總曾經說過這樣意味深長的話:“往往一個企業的失敗,是因為它曾經的成功,過去成功的理由是今天失敗的原因。”任何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都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周期性變化。成功隻是暫時的,在取得成功後,把自己的心態歸零,才能從容應對未來的各種變故。消除浮躁心態,放低自己,可以從以下幾方麵著手:

1.建立“空杯心態”

生活就是不斷地重新再來,不歸零就不能進入新的資產重組,就不會持續發展。在此之前,你可能有過很高的地位,可能擁有很多的財富,擁有淵博的知識,但是當你想要獲得更大的成功時,就一定要有空杯心態。因為隻有沉得住氣。不浮躁,你才能有持續成長空間,才能學到更多的成功方法。

2.保持謙虛

對於職場人士或者正準備踏入職場的人來說,有學識、有才能,或者曾經取得過舉世矚目的成就,而產生一種滿意和喜悅感,這是無可厚非的。如果這種“滿意”發展為“滿足”,“喜悅”變為“狂妄”,那就成問題了。這時,已經取得的成績和進步,將不再是通向勝利的階梯和起點,而是會演變成繼續前進的絆腳石。隻有保持謙虛,才能不斷獲得學習的動力,才能踏實做事,最終才能使自己不斷提升,從成功走向成功。

3.腳踏實地

許多人都會覺得要成就豐功偉業,就得做驚天動地的大事,他們不知道,夢想隻有在腳踏實地的工作中才能實現。誌當存高遠,雖然沒有錯,但高遠的誌向必須靠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常常要麵對很多重複、枯燥、單調或者煩瑣的事情,這是無法回避的問題。我們不能被浮躁的情緒打敗自己,將心態放低,沉住氣,對每一件小事都應力爭高效高質完成,嚐試著超越自己。

在失敗中讓自己成長

馬雲說:“實力是失敗堆積起來的。”成功和失敗,是硬幣的兩麵,拋硬幣不會總是一麵向上,一個人不會總失敗,也不會總是成功,關鍵是要在失敗中學會堅守、學會積累,然後等待成功的那一麵翻過來。

職場魔方:

倪萍曾是中國中央電視台當家主持人之一,但是,倪萍在剛剛“出道”時,遭遇過一次重大的失敗。

當時,中央電視台專門為幾對金婚的老年朋友舉辦一期《綜藝大觀》,他們都是我國各行各業卓有成就的科學家。其中有一位是我國第一代氣象專家。

在直播現場,當主持人倪萍把話筒遞到這位老科學家麵前時,她順勢就接了過去。對於直播中的主持人來說,如果把手中的話筒交給采訪對象,就意味著失職,因為你手中沒有了話筒,現場的局麵你就無法控製,無法掌握了。更嚴重的是,對方如果說了不應該說的話,你就更加被動!但那時眾目睽睽,她根本無法把話筒再要回來。

“我首先感謝今天能來到你們中央氣象台!”這位老專家第一句話就說錯了。全場觀眾大笑。倪萍伸出手去,想把話筒接回來,但老專家躲開了。後來倪萍又兩次伸出手去,但老專家還是沒給。於是,舞台上出現了倪萍和老專家來回奪話筒的情況。台下的導演急得老打手勢,倪萍更是渾身出汗。

那時候,《綜藝大觀》是中央電視台的王牌節目之一,節目的收視率很高,所以,直播結束後,不少觀眾來信批評倪萍:“你不應該和老科學家搶話筒,要懂得尊重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