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創的小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開展廣泛的聯合,形成群體優勢。湖州市製藥廠是個鄉鎮小廠,該廠廠長與武漢來福康實業有限公司聯營,成為該公司的股東——“來福康製藥廠”,生產來福康係列藥品,1994年產值達6000萬元,這是該廠長以前想也不敢想的數字。
南通市某廠廠長欒清源,在1987年時,他領導的廠子陷入低水平、低質量、低效益的怪圈,虧損額達47萬元。為了擺脫困境,欒清源廠長瞄準名牌製高點,與上海第三鋼廠聯營生產上海第三鋼鐵廠的全國惟一金牌產品螺紋鋼。第二年請來了上鋼三廠的一名副廠長,一名高級工程師,帶領30多名精兵強將,幫該廠進行技術改造。聯營使該廠扭虧為盈,很快由虧損47萬元變為實現利稅147萬元。
11利用親情,借錢謀財
在中幾千年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中國人普通都很注重親情,親戚朋友有什麼困難,他們都願意幫一把。這在中國是可是見慣的事,俗話說“打虎係兄弟,上陣父子兵”,正是這個道理。
我國的一些企業在創業之初,常常以家庭為核心,以兄弟姐妹為幫手,以親朋為輻射圈,一則節約了資金投入,節省費用開支,二則提高辦事效率,維持日常經營的進行。
北京市前門大街大柵欄的關大林,靠著父親和親兄弟所湊的積蓄為初始資本,以其他兄弟為幫手,開了一家餐館。從日常經營到翻建後堂,擴大經營麵積等,皆是以其家庭為核心,以家庭成員幫助為依托共同完成的,到後來隨著經營規模迅速擴大,兄弟們皆另立門戶,獨當一麵。
東北沈陽市的個體戶劉某,用自家住的“雙陽套”對換了一鋪麵房,向嶽父和朋友借了2萬元錢,與妻子共同開辦“牡峰”冷麵店,經營朝鮮冷麵。劉某眼光獨到、經營有方,又有嶽父與朋友的鼎力相助,特別是妻子是朝鮮族人,為小店在突出朝鮮冷麵的風味特色,適應朝鮮族顧客的生活習慣方麵謀劃精當,使小店越辦越興旺。
在海外,民間借錢是華人社會的傳統。需要向親戚、鄰居或朋友借錢時,就邀個“會”,以解決暫時的困難,或集中辦一件大事。不少華人老板用借來的少量資金作本錢做小生意,或開一個小鋪,或者做小手藝,以後慢慢積累資金,形成自己的創業資本。
王永慶最初是以父親名義借了200元錢開了一個小米店,後來用米店的利潤開了一家磚廠,再用磚廠的積累作本金做木材生意,到20世紀50年代初,他終於積累了5000萬台幣。他用這筆錢作擔保,向台灣當局申請了67萬美元的貸款,創辦了台灣塑膠工業公司。
陳弼臣最初在幾位朋友的幫助下,借錢創辦了一家五金木材行。後來,又用賺來的錢開辦了三家小公司,致力於木材、五金、藥品、罐頭食品及大米的外銷業務。1944年底,他又用自己經營積累的資金,與其他十個泰國商人一起集資20萬美元,創立了盤穀銀行。從而正式開始了銀行家的生涯。
周子敬創業時,以100元錢與朋友合資開辦了一個餅幹作坊,經營了一個月,才賺了70元錢。雖然發現市場需求量很大,但苦於本錢太少,難以為繼。後來,他說服叔叔借給他3000元錢,創立了自己的第一家餅幹廠——康寧餅幹廠,他既當經理又兼製作餅幹的師傅,其妻子作助手,弟弟任董事,很快發展到擁有40名工人,具有初步規模的小型餅幹廠。
陳家和也是一位在曆經磨難後,最終得以借錢走上致富道路的人。當年,一位經營玻璃的朋友來找他,讓他去籌集3000元錢參加合夥經營。當時,他的朋友的企業正遇到資金周轉不靈的情況,陳家和多方籌借,連同母親一輩子養豬攢下的1200元錢,好不容易湊足了3000元資金。他用這筆資金幫助朋友安然渡過了經濟難關。不料,這位朋友不守信用,在擺脫困境後,馬上提出與他散夥,雙方的合作不到100天就結束了。但陳家和沒有氣餒,他找到一家專門從事樓宇裝修生意的老板,主動提出合作,條件是:他以自己的錢參加投資,而店老板裝修的住宅和商店,都由他安裝所有的門窗玻璃。從此以後,陳家和以超出常人的努力和勤奮承接玻璃安裝工程。為了建立信譽,他決不以任何借口拖延工期。就這樣,大約用了兩年,陳家和逐漸積累了一筆資金,並擁有了一批較固定的客戶。1962年6月,他以每月100元的租金租下了半邊店麵,取名“和興鏡莊玻璃公司”,正式走上獨立創業之路。
訣竅應用提示
1借用外資,這是改革開放後的熱門借術。但是,借外資你必須要有打動外國人掏腰包的項目,特別要使外國人對你建立起信心才行;
2向親朋好友借錢,這是一個較可靠的來路,但一定要穩妥,要對親朋好友負責,決不能為了自己發財而傷了感情而最終失親朋好友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