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絲綢之路”通而不暢亟待解決
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中,包括了加強道路聯通和貿易暢通兩大措施。在加強道路聯通方麵,打通從太平洋到波羅的海的運輸大通道,逐步形成連接東亞、西亞、南亞的交通運輸網絡。
“其實,‘絲綢之路經濟帶’已經有了一條大動脈,就是新歐亞大陸橋。新歐亞大陸橋也被稱為‘新絲綢之路’,是連接歐洲與亞洲兩側運輸的鐵路線,全長約1.1萬公裏,途經3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目前亞歐大陸東西最為便捷的通道。已於1992年投入國際集裝箱運營。”西安歐亞學院國際陸港研究所所長席平介紹說。陝西省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侯東衛告訴記者,“如果通過鐵路貨運走新歐亞大陸橋,從西安出發到歐洲隻需兩周左右。這將極大地縮短運輸時間,大幅降低物流成本。“
但是,雖然這條通道投入國際集裝箱運營已經超過20年,但長期以來在歐亞經貿往來中隻占很小的份額,業界用“通而不暢”來形容新歐亞大陸橋。正如李釗所說,“如果沒有固定的貨運班列,和被沿途國家認可的通關手續,貨物是不可能隨意走這條通道的。”
韓鬆告訴記者,2011年,西安國際港務區和陝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歐亞經濟論壇執委會共同發起“2011·新築歐亞大陸橋——重走絲綢之路”活動,對新歐亞大陸橋沿線國家地區國際貿易、國際物流發展進行實地踏勘。通過這次活動發現,製約新歐亞大陸橋發展的最主要因素,是硬件上的不匹配、不兼容。中國、德國、荷蘭等國的鐵路軌距為國際標軌,而哈薩克斯坦等中亞三國為寬軌,導致貨物在運輸過程裏不得不換裝三次,成本大大增加,成為製約新歐亞大陸橋發展最嚴重的掣肘。
此外,口岸通關的便利性、鐵路運力緊張造成的貨物滯留,以及距離長、運輸環節多、不確定因素多等,都給貨物運輸帶來了極大的麻煩。
解決新歐亞大陸橋“通而不暢”的問題,需要沿橋各國家和地區的共同關注與共同努力,特別是我國國家層麵予以呼籲和推動,建立起新歐亞大陸橋上暢通有效的國際貿易新秩序。
韓鬆建議,在製度建設方麵,應建立新歐亞大陸橋國際協調機製,通過設立由沿橋國家特別是中亞國家參加的、高層次的“新歐亞大陸橋國際運輸協調委員會”,為沿橋國家、國際組織和地區之間相互溝通和協商提供交流平台,協調解決各種問題,監督政策執行。
在通關機製方麵,沿橋各國家和地區應高度重視新歐亞大陸橋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在保障貨物安全的前提下,不斷提升通關效率。希望海關總署有關部門能夠積極協調沿途國家海關,為西安通過歐亞大陸橋運往各國的貨物提供通關便利,實現“屬地報關、一關到底”。
在設施建設方麵,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提高鐵路運力和口岸換裝能力,盡快統一沿橋國家鐵路主幹線軌距標準,加快沿橋國家和地區的物流信息化建設,以使中國開往中亞、歐洲的國際貨運班列真正實現穩定、可靠、快速運行。(文陳澤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