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宏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托起中國夢(1)(1)(1 / 1)

以宏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托起中國夢

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沒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就難以順利實現。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經過35年的改革開放,社會生產力邁上一個大台階,人民生活邁上一個大台階,綜合國力邁上一個大台階,我們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宏偉目標,我們也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在會見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海外委員時,習總書記再次表示,科教興國已成為中國的基本國策。我們將秉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兼收並蓄,吸取國際先進經驗,推進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培養更多、更高素質的人才,同時為各類人才發揮作用、施展才華提供更加廣闊的天地。

“人既盡其才,則百事俱舉;百事舉矣,則富強不足謀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基石是人才,必須擇天下英才而育之,聚創新人才而用之。在中國夢的引領下,創新正當其時,圓夢適得其勢,我們正處在一個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時代。正如習總書記所指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是光榮而偉大的事業,是光明和燦爛的前景,一切有誌於這項偉大事業的人們都可以大有作為。

“國勢之強弱,係乎人才”“財用不足國非貧,人才不競之謂貧”……人才的決定性作用,古聖先賢已察其要領,中國共產黨人更得其精髓。從我們黨誕生之日起,黨的旗幟下就彙聚了一批又一批的中華英才,用熱血、智慧和創新創造改寫了中國曆史的進程。當年,錢學森這位被美國人稱為“無論走到哪裏,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的偉大科學家,衝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懷抱後,新中國的“兩彈一星”事業得到快速發展,這是“得士者強,失士者衰”最生動的例證。

業以才興,國以才強。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開創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生動局麵。實現中國夢的新的偉大征程,決定了我們黨“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全麵深化改革開放,以創新驅動戰略實現經濟轉型,有賴於各條戰線培養、造就、發現一批批可堪重任的英才。正如習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所強調的那樣,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

習總書記對廣大留學人員提出的殷切希望,飽含著我們黨對人才工作的極端重視,為我們如何育才、用才,以人才強國實現中國夢指明了方向。

愛國主義精神是育才之魂。習總書記勉勵中華才俊要把愛國之情、強國之誌、報國之行統一起來,把自己的夢想融入人民實現中國夢的不懈奮鬥之中,把自己的名字寫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光輝史冊之上。總書記的熱切期盼,為如何育才提出了關鍵指引。

愛國主義是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的精神紐帶,“苟利國家,不求富貴”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美德,為國成才、以才報國是成就事業最強大的動力。今天的海內外中華英才,同樣要滿懷這樣的情懷和誌向,腳踏著祖國大地,胸懷著人民期盼,找準專業優勢和社會發展的結合點,找準先進知識和我國實際的結合點,真正使創新創造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我們要以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凝聚人才,以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吸引人才,為他們實現報國之誌開辟更加廣闊的天地。要通過生動、有效、持久的愛國主義教育,讓中華英才們深深懂得,同人民站立在一起、同人民奮鬥在一起,就一定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書寫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曆史的絢麗篇章。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曾激勵千千萬萬的青少年奮發成才,報效祖國。今天,要通過學校教育等途徑,通過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讓當代青少年自覺樹立“為中國夢而讀書”,時刻準備著把智慧和力量奉獻給實現中國夢的偉大事業,源源不斷地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造就一批又一批的才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