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枝大葉
知新
作者:程征 張渝
範炳南
範炳南先生,筆名老陝。1946年生。1971年叩拜趙望雲為師。1978年叩拜何海霞為師。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1989年定居美國洛杉磯,職業畫家。古玩鑒賞家。美國蘭亭筆會會長,南加州畫院名譽院長。中國陝西文史館館員。陝西省曆史博物館名譽管員。
“粗枝”是一種力量,“大葉”是一種福分。
當“粗枝大葉”不再是生命的力量與福分時,一定是某些東西的某些方麵出了問題。對此,不同的人基於不同的立場也會有著不同的判斷。但是,在我看來,其中最基本的便是對“粗枝大葉”這個詞的誤讀。
“粗枝大葉”一詞來自於《朱子語類》。該書卷七八說:“《書序》恐不是孔安國做,漢文粗枝大葉,今《書序》細膩,隻似六朝文字。”南宋朱熹這段話的原意本是談論文章乃至文字的氣格及風範的。它強調的不是“漢文”的“粗糙”,而是漢文的雄強與大氣。遺憾的是這種雄強、大氣在南宋開始轉向由北宋範寬、李唐等人的偉岸轉為南宋馬遠、夏圭的所謂“馬一角”、“夏半邊”,偉岸的大氣轉為細膩的精致。風氣轉變中,生命的粗放與雄強反而被誤讀為粗糙。誤讀之中,不僅最富生命力度的“粗枝大葉”成了“粗糙、不謹細”的代名詞,而且中國的大寫意繪畫也隻有等到明代徐渭的出現才有了本質起色。從朱熹到徐渭,將近四百年的時間就這樣誤了過去。
徐渭後,中國的大寫意繪畫不僅有了根本改觀,而且有了自己的譜係。這個譜係大致如此走向——徐渭→八大山人→吳昌碩→齊白石→崔子範。
在評價崔子範時,我曾寫過這樣的話:“如果說大師隻是一架戰車的話,那麼,大師逝後,這架戰車便會深陷在曆史的泥淖裏,等待著推其向前的人。作為平庸時代的推車人,崔子範自有其不同凡響處,也就自然有了崔子範現象。其實,所謂的崔子範現象是指他在吳昌碩,
齊白石這兩架戰車前,把大寫意花鳥往粗、拙、樸、簡的境界中更加推進了一步”。然而,2011年6月15日,崔子範先生辭世。崔子範之後,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大寫意繪畫又該何去何從?張立辰,何水法以及已然故去的王憨山等都正在或曾經做出各自的努力。不過,近水樓台,由於同在西安的緣故,我卻更加看重範炳南的創作。
此前的範炳南也畫畫。但在國內畫壇,他屬於可以忽略的人物。那時的他研究鼓樂、碑拓、文物。年輕時,他更是與“長安畫派”三大家趙望雲、石魯、何海霞等人過從甚密。那時的他雖是小字輩,卻為諸位先生看重。後來,範炳南也曾試圖以畫示人,不僅出了畫冊,而且搞了畫廊陳列。不過,他的這些努力都未被畫壇推重。同時,自稱“老陝”範炳南又沒有更多地推介自己,以致於一段時間裏,大家都突然沒了範炳南的消息。
魯迅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近二十年沉潛後,範炳南突然拿出了自己以為可以“出關”的作品,也正是這批作品方才使得我有了前文提到的當下大寫意一路的藝術家中,我比較看重範炳南的那句話。
如何把陝西的信天遊、秦腔與傳統的大寫意繪畫對接?傳統大寫意又該如何利用表現主義的藝術手法?對此,範炳南苦心煞費,終於做出了自己的成績。那麼,為什麼是範炳南呢?這裏,我們不妨審視一下範炳南的“經曆”或說文化身份。
自稱“老陝”的範炳南是土生土長的陝西人,陝西百姓愛的,他都喜堍由於我尚不清楚的原因,他1989年定居美國。可是,由於根在陝西,定居美國後,範炳南主要的藝術活動依舊在陝西,但美國還是打開了這位老陝的藝術視野。也正是這裏,我看到了中國大寫意繪畫的藝術譜係在“老陝”範炳南這裏有了新的變化:在範炳南之前,徐渭一吳昌碩一齊白石一崔子範這一譜係基本是傳統藝術形態的不斷拓進,生、老、拙、辣的筆墨追求是其主調。由於曆史條件的限製,上述譜係內的藝術家不可能了解西方現代藝術流派,也不知道表現主義究竟“表現”什麼。這種曆史條件的製約卻為範炳南的藝術拓展提供了契機:一方麵,作為土生土長的陝西人,範炳南對於雄渾大氣的漢唐藝術以及後起的“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長安畫派”有著天然的親和力,領悟力與接受力。這就使得他的藝術筆酣墨暢,大氣雄渾;另一方麵,由於定居美國,便於吸納西方現代藝術營養,因此,西方現代藝術的因子又很自然地進入到他的畫麵構成中,並以此為中國大寫意藝術譜係的向前發展增添了新的現代藝術元素。在範炳南之前,中國大寫意藝術譜係一直在傳統語境中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