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為了防止法西斯希特勒搶先研製成功原子彈,關於立即製造原子彈的建議得到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批準。美國政府授命格羅夫斯負責此項工作,以“曼哈頓工程”作為該計劃的秘密代號,並聘請羅伯特·奧本海默擔任製造原子彈的實驗室主任。
原子彈是利用鈾235裂變的鏈式反應,在極短時間內釋放大量的原子能,引起強烈爆炸的原理而製成的。奧本海默在設計原子彈、計算其爆炸所需要的臨界質量以及原子彈的起爆方法等方麵,都曾提出過許多的遠見卓識。
在艱苦的條件下,經過近3年的努力,世界上第一批原子彈終於研製成功。1945年7月,第一顆原子彈在新墨西哥州阿拉戈莫多試驗場進行爆炸試驗取得成功。1945年8月6日和9日,另外兩顆原子彈投落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日本法西斯政府被迫投降。
威力最大的運載火箭
要把人造衛星、宇宙飛船送上天所需能量大得驚人,如果發射單級火箭,使用如汽油那樣的一般燃料,則火箭重量的95%左右都得堆放燃料。因此,人類做空間探測和宇宙航行,從某種意義上說,首先取決於能否製造出強大的火箭。
當今世界威力最強大的火箭,是美國用來運載阿波羅登月飛船的“土星5號”,這是一種使用液體燃料的三級火箭,總高85.7米,豎在地麵上竟有中國上海的國際飯店那麼高。其直徑也有10米。起飛時的總重量將近3000噸,相當於一列滿載的火車。它上麵的部件多達200多萬個。11台強大發動機的總功率達到17560萬馬力,相當於50萬輛大卡車的總和。第一級上裝的2000噸燃料隻夠5個發動機燒兩分半鍾,即一秒鍾要用掉三四輛大卡車裝的燃料,數量驚人。
最早上天的載人人造衛星
東方計劃是一個成功地將人首次送入地球軌道的蘇聯載人航天計劃,這一計劃從澤尼特間諜衛星出發,設計了東方號飛船,並從ss—6洲際彈道導彈改造成東方號火箭。東方一號是東方計劃的首要任務,也是首次載人的太空飛行任務,1961年4月12日發射升空,尤裏·加加林成為第一個進入外太空的人,亦是第一個人進入地球軌道。東方一號是由謝爾蓋·科羅廖夫與克裏姆·阿利耶維奇·克裏莫夫所設計的。
加加林所乘坐的這艘太空船,每108分鍾就會環繞地球一次。地麵的控製人員需要在太空船發射後的25分鍾,才能確認太空船已進入穩定軌道。回程的時候,在距離地麵7千米的地方,東方一號會將他彈射出來,而太空船和太空人會有各自的降落傘。
世界上第一個多艙空間站
和平號是蘇聯/俄羅斯的第3代空間站,亦為世界上第一個長久性空間站(設計成在軌多模塊組裝,站上長期有人工作。其核心艙於1986年2月20日發射,提供基本的服務、航天員居住、生保、電力和科學研究能力。聯盟—tm載人飛船為和平號接送航天員,進步—m貨運飛船則為和平號運貨。航天飛機和平號核心艙共有6個對接口,可同時與多個艙段對接。
和平號空間站原設計壽命5年,到1999年它已在軌工作了12年多,除俄羅斯的航天員外,還接待了其他國家和組織的航天員,他們在和平號空間站上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但由於和平號設備老化,加之俄羅斯資金匱乏,從1999年8月28日起,和平號進入無人自動飛行狀態,準備最終墜入大氣層焚毀,完成其曆史使命。
和平號太空站是集前蘇聯第一代、第二代太空站的經驗建造的第三代太空站,是世界上第一個多艙太空站。可惜它生不逢時,剛滿5歲就遇上了蘇聯解體。雜亂無章的經濟改革使俄羅斯經濟陷入困境,不得不大大削減花費高昂又不賺錢的航天開支。和平號隻得為五鬥米折腰,和外國宇航界合作,爭取外援維持生存。先後有12個國家的100多位宇航員登上和平號,其中,外國宇航員就有62個。這倒符合了俄文“和平”的另一個含義“世界”,和平號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號了,成了實際上的國際空間站。
最早發現電磁感應的科學家
最早發現電磁感應的科學家是法拉第。1831年8月,法拉第在軟鐵環兩側分別繞了兩個線圈,其一為閉合回路,在導線下端附近平行放置一根磁針,另一組線圈與電池組相連,接通開關,形成有電源的閉合回路。實驗發現,合上開關,磁針偏轉;切斷開關,磁針反向偏轉,這表明在無電池組的線圈中出現了感應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