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晚餐》繪製在米蘭格雷契修道院飯廳的牆壁上。達·芬奇一改前人繪製“最後晚餐”圍桌而座的布局,讓所有人物坐成一排麵向觀眾,而耶穌基督坐在最中間。
在繪畫方麵,達·芬奇把科學認識和藝術幻想完美地結合起來,使當時繪畫的現實主義發展到一個新的曆史階段。他反對抄襲和摹仿,提倡科學,主張向自然、生活、人民學習。他曾說:“畫家僅憑實踐和眼睛的判斷作畫而沒有任何思想,就好像一麵鏡子,隻是將放在他麵前的物體反映出來,並不具有對它們的理解。”
在繪畫時,他利用數學知識安排畫麵的布局,畫中各部分的比例都經過認真的計算。他是第一個把藝術作用和科學知識完美結合起來的人。他還運用光學原理,使用線條來表現明、暗、背、向,使人物栩栩如生。
他不但是一位繪畫藝術的天才,而且是一個卓越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他的多才多藝、知識淵博超出尋常人的想象。
達·芬奇隨機記錄的5000多頁筆記被後人研究後發現:他在數學中首先使用加、減符號;他發現了立體幾何學中關於正六麵體、球體和圓柱之間關係方麵的規律;他發現了拋物體的運動規律,打破了亞裏士多德的落體學,可以說開了引力學說的先河;他發現了杠杆原理,他明確得出結論:想以“永久運動”作為能源是不可能的。他在文稿中還表露了他對傳統“地球中心說”的懷疑與否定,並提出人類可以利用太陽能為自己造福,這比後來哥白尼提出的“太陽中心說”要早幾十年。達·芬奇還推論地球本身有它自己的運動規律和曆史記錄,這些觀點比近代地質學理論要早300多年。
達·芬奇還自行設計了很多種機器,如剪毛機、紡紗機、織布機、印刷機、卷揚機、抽水機、鍾表、空調裝置、內燃機、計步器、自行車、裏程表、濕度表、起重機等等。在當時世界上還沒有螺絲刀的時候,他就創造了活動扳手、千斤頂、旋床、絞車、球形儀、天體儀、曲頸瓶、蒸餾器、潛水鍾模型,等等。
他還留下了大量的建築圖樣,從設計城市橋梁、下水道、教堂到設計官廳、舞台、劇場都表現了他傑出的建築設計天分。
這些文稿和他的繪畫才能一起見證了達·芬奇極其勤奮、辛勞的一生和他無盡的探索精神,更揭示出他多方麵的才華和巨大的抱負。他揭示了無窮無盡的自然奧秘,並重新創造了令人不可思議的美。
達·芬奇晚年被法蘭西國王弗朗索瓦一世邀入法國,弗朗索瓦一世給予了他至高的接待,將其安置於昂布瓦斯城堡中的克魯克斯莊園,並時不時地去請教。1519年4月23日,年事已高的達·芬奇因病逝世了,據說他是在趕來的弗朗索瓦一世懷中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在文藝複興早期,人們盲目地接受傳統觀念,崇拜古代權威和古典著作。達·芬奇反對經院哲學家們把過去的教義和言論作為知識基礎,他鼓勵人們向大自然學習,到自然界中尋求知識和真理。他認為知識起源於實踐,隻有從實踐出發,通過實踐去探索科學的奧秘。他說:“理論脫離實踐是最大的不幸。”“實踐應以好的理論為基礎。”達·芬奇提出並掌握了這種先進的科學方法,采用這種科學方法去進行科學研究,在自然科學方麵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提出的這一方法,後來在伽利略那兒得到了發展,並由英國哲學家培根從理論上加以總結,成為近代自然科學的最基本方法。達·芬奇的實驗工作方法為後來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愛因斯坦、牛頓等人的發明創造開辟了道路。
在達·芬奇逝世之後的500年間,人類對他的研究與探索依然不斷,在歐美各國和日韓、以色列等亞洲國家都有專門的達·芬奇研究機構。而對於他的祖國意大利來說,他更是一個國家文化的象征,在這個國家,紅酒、家具、餐廳、酒店、機場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事物數不勝數。
文藝複興的藝術巨匠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雕刻家、畫家、藝術巨匠。他的繪畫代表作《最後審判》被譽為“人體的百科全書”;他的傑作《大衛》不僅是他創作的精華,也是複興古典藝術思想的典型代表。
1475年3月6日,米開朗基羅誕生於意大利佛羅倫薩東部附近的山城小鎮卡普萊斯,當時他的父親正擔任著這個小鎮的行政長官。剛出生的米開朗基羅,因為母親體弱多病,被送到一個石匠家中撫養。據說,他後來成為雕刻家與此不無關係,他自己曾說過:“我在吸吮乳母(石匠的妻子)的奶水時就拿起了雕刻人物形象的鑿子和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