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開朗基羅6歲時,他的母親就去世了,他的家也敗落了。父親經常失業,家裏越來越窮,但他還是把米開朗基羅送到佛羅倫薩的一家拉丁語學校去學習。米開朗基羅在那裏學習了拉丁文、希臘文、數學和文學,這些必要的教育為他以後的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年幼的米開朗基羅還不能體會到這點,他在學校的學習很糟糕,他老是畫畫,回到家還往牆壁上畫,為此,父親常常打他,而且一次比一次曆害。但是米開朗基羅本性難移,他不但依然故我,而且一再表示要當個藝術家。單憑這一點就能把老波納羅蒂氣瘋,他希望家中的五個兒子都去經商,將來成為銀行家,以重振波納羅蒂家的貴族家業。偏偏他最喜歡的米開朗基羅不但不按他的想法去做,反而自甘“墮落”,一定要去幹那有辱家聲、靠手藝吃飯的行當。當時的藝術家社會地位卑微,被人們視同工匠,靠鑿子、畫筆謀生,為貴族們所不齒。
性格倔強的米開朗基羅選定藝術生涯作為自己的人生道路,因為佛羅倫薩人熱愛藝術的風尚給了他強烈的影響。其次,他的藝術才華使他對自己的選擇相當自信,他那堅韌頑強的個性也使他在自己認定的事情上決不動搖。這是一種巨人的性格,也是他日後成功的保證。
最後,日漸貧窮的家庭現狀也使他的父親無力阻攔,當他父親聽說米開朗基羅到著名的基蘭達約畫室去學藝,不但不需要交付學徒費,反而能掙錢時,他言不由衷地妥協同意了。
基蘭達約在藝術史上是個有地位的人物,13歲的米開朗基羅能拜到這樣的名師,對他學習藝術大有幫助。米開朗基羅雖在這裏隻學習了一年多的時間,但他十分勤奮、刻苦,因此技藝進步很快。他在那兒除了大量地寫生之外,還臨摹了許多老畫家們的作品,竟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所以深得老師基蘭達約的賞識。
後來佛羅倫薩的統治者羅倫索·美第奇召見了基蘭達約,要他把自己兩名最好的學生送到他新辦的美術學校“庭苑”去學雕刻。基蘭達約不敢違抗,於是米開朗基羅和基蘭達約的另一名弟子被送往“庭苑”。羅倫索的府第在當時是來自歐洲各地的人文主義學者、詩人、藝術家和社會名流薈萃的地方,從1489年開始,米開朗基羅在這裏受到嚴格的訓練和先進的人文主義思想的熏陶。
在美術學校,米開朗基羅開始明白再高級的藝術也不外乎美與神聖的統一,這一美學標準便成為了他以後創作的準則。這裏的學習補充了米開朗基羅普通教育的不足,他了解了柏拉圖的哲學思想,朗讀了但丁、彼特拉克、賀拉斯、維吉爾的詩。於是,他的第二天賦——詩歌也由此展現,此後,他寫了不少詩,這些詩真摯自然,像從他的心裏自然流淌出來的一樣。
被佛羅倫薩稱為“無冕之王”的羅倫索十分欣賞這位天才少年獨創性的藝術才華,留他食宿於美第奇宮廷。美第奇宮廷豐富的雕刻收藏令米開朗基羅著迷,古希臘、羅馬的遺產給米開朗基羅的藝術學習與探索以巨大影響。米開朗基羅的創作生涯開始了。
他最早的兩件作品《梯旁聖母》和《半人半馬者搏鬥》已顯露出米開朗基羅藝術風格的端倪,即以人物形象為中心,主要表現人體美,使人物形象充滿著無畏的戰鬥熱情和無窮無盡的創造力量。
1496年6月,21歲的米開朗基羅因家鄉戰亂來到羅馬,被那裏那些森林般的古代雕像所再現的卓越的藝術形象所吸引。在古典藝術的影響下,他開始了創作自己第一批大型石雕《酒神》、《哀悼基督》。
《酒神》以希臘神話中的酒神巴庫斯發明葡萄酒為題材,主要表現了巴庫斯醉酒後憨態可掬的模樣,在不平衡與平衡的衝突中表現人體美。酒神的左下方是一個自然支柱——一個坐在樹樁上偷吃葡萄的小牧神,這個半人半羊模樣的人給整個雕刻增加了生動、活潑、樂觀的形象,而這種富有生活氣息和幽默感的作品在米開朗基羅畢生的作品中是罕見的。
《哀悼基督》表現的是基督從十字架上被卸下來後,聖母瑪麗亞抱起兒子屍體時悲痛的情景,這副雕刻給人一種震憾人心的神聖的悲劇美。這幅傾注了米開朗基羅兩年心血的傑作問世後,轟動了羅馬城。但年輕的米開朗基羅當時在羅馬很少為人所知,因此人們紛紛猜測這是某位著名大師的匿名作品。知道這一情況後,米開朗基羅連夜趕到教堂,頂著一支燭光,在搭過聖母左肩的肩帶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佛羅倫薩人米開朗基羅·波納羅蒂造像。”從此,米開朗基羅聲名大震。這是米開朗基羅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向虛榮這個弱點屈服,以後他再也沒有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