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年,米開朗基羅回到佛羅倫薩。為了能鮮明地表現藝術家對祖國命運的關注和對共和政治的希望,他決定要塑一尊《聖經》中那個智勇雙全、屢建奇功的大衛形象。於是,在以後的兩年半的時間裏,他連吃飯、換衣服都舍不得停下,幾乎每天要幹20個小時。灰粉塞滿了他的鼻孔,落滿了他的頭發,令他看上去白發蒼蒼。這是他的大理石雕刻生涯中最為輝煌的一段經曆,但一切都是自願和快樂的,他的思想、才能在此得到了最為充分的發揮,最後終於在1504年完成了他的傑作《大衛》。《大衛》大膽顯示了人體的完美,不僅是米開朗基羅創作中的精華,也是複興古典藝術思想的典型代表,即使在今天,它也是藝術家們學習雕刻的楷模。米開朗基羅毫不客氣地選擇佛羅倫薩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安放《大衛》,希望它作為佛羅倫薩市民政治理想的象征。意大利人把這紀念碑式的傑作看做劃時代的事件,用它來計算時間,“巨人塑成的那一年”成了新時代第一年。
後來,米開朗基羅來到羅馬,作為教皇雇用的藝術家而從事各種藝術工作。1508年,他接受繪畫西斯廷禮拜堂屋頂這項艱巨的任務,後來這幅壁畫成為世界曆史上最偉大的一件美術作品。
1524年,他創作了兩組象征性的雕像:一組是《晝》和《夜》,一組是《旦》和《夕》。其中《夜》表現的是一個健壯的婦女,很不舒服地沉睡著,右手撐在翹起的左腿上支持著低垂的頭,這反映了藝術家悲憤的心情。他曾在一首十四行詩中把他的痛苦告訴人們:“如此奴役,如此令人作嘔,計劃失敗,精神倍受折磨——那就在大理石上鑿火吧,隻要你能夠!”
1536年,他完成的巨畫《最後審判》,內容是基督教傳說中的世界末日的大清算。基督親自審判一切世人的善惡,決定誰升天堂,誰下地獄。
16世紀40年代後,米開朗基羅把全部精力放在建築上。他設計了羅馬的法爾涅塞宮,還負責聖彼得大教堂的建造工程。他因此成為當時最傑出的建築師。
米開朗基羅最後的兩幅壁畫作品是《保羅歸宗》和《彼得殉難》。構圖處理仍然是人物眾多的場景展示,表現的焦點還是集中在“歸宗”和“殉難”事件最敏感的瞬間——上帝讓保羅從馬上跌落,人們把彼得在十字上豎起。從米開朗基羅繪畫作品的風格形成和創作走向可看出畫家一生內心世界的張力關係。無論是高揚畫家人文精神的一麵,還是敘述作者宗教情懷特點都未免過於簡單,但米開朗基羅的造型風格既是創造精神的源泉也是矯飾主義的鼻祖。
米開朗基羅代表了歐洲文藝複興時期雕塑藝術的最高峰,他創作的人物雕像雄偉健壯,氣魄宏大,充滿了無窮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顯示了寫實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藝術創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常常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為自由而鬥爭的精神麵貌。
米開朗基羅的藝術不同於達·芬奇的充滿科學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藝術作品中傾注了自己滿腔悲劇性的激情。這種悲劇性是以宏偉壯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現實的反應。這些都使他的藝術創作成為西方美術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樂聖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其中後32首帶有編號)、10首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2部彌撒、1部清唱劇與3部康塔塔,另外還有大量室內樂、藝術歌曲與舞曲。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因此貝多芬被尊稱為樂聖。
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誕生於萊茵河畔的小城市波恩的一個平民家庭。他的父親希望兒子成為一個神童,以便靠他享受榮華富貴,所以強迫他學習鋼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這淒慘痛苦命運下,貝多芬度過了童年。
12歲時,貝多芬受聘為宮廷古鋼琴與風琴樂師,也負起了養家責任。在宮廷中,貝多芬逐漸受到重視,但他心懷遠大,在1787年遠赴維也納投拜莫劄特。不幸的是,他的母親在波昂病危,貝多芬趕回家不久,母親就去世了。這對貝多芬打擊很大,他又在波恩待了5年。
為了實現理想,貝多芬於1792年再度前往維也納。此次華德斯坦伯爵給了他很多援助,為了報答他,貝多芬日後寫出了鋼琴奏鳴曲作品53獻給了華德斯坦。
到了維也納,貝多芬受教於海頓門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茲貝格與薩裏耶裏等名師求教,尤其是後者,他學了有10年之久。
1795年,貝多芬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次音樂會,當時他親自彈奏自己寫作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維也納市民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聞遐邇。同年,他又創作了三首鋼琴三重奏。貝多芬因此榮獲了演奏者與作曲家的雙重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