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5年,貝多芬又寫作了第一號到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以及第一號到第三號鋼琴協奏曲,1799年,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他憑著神奇的想象力,接連創作了震驚樂壇的名作。在這些作品中,彌漫著生命的歡愉與熱情,而且表現了空前的自由意境。
貝多芬在一帆風順之際,聲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運降臨到他身上——他患了耳聾的疾病。
這對他來說是極其殘酷的打擊。為了怕人發覺他耳聾,貝多芬逐漸離群索居,變得愈來愈孤僻。
貝多芬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當他確信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時,才把這件事情告訴給他的朋友。但是,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在這樣一個精神危機發展到頂峰的時候,他開始創作他的樂觀主義的《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誌著貝多芬的精神的轉機,同時也標誌著他的創作“英雄年代”的開始。
貝多芬在維也納的後一階段(1813—1817),由於歐洲正經曆著嚴重的政治反動時期,即梅特涅的反動統治特別的猖獗的時期,他的創作也暫時呈現頹勢。從1818年起,在貝多芬一生的最後10年當中(1818—1827),他在耳朵全聾、健康情況顯著惡化和生活上受到痛苦、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偉人般的毅力創作了《第九(合唱)交響曲》,總結了他光輝的、史詩般的一生,展現了人類的美好願望。
貝多芬於1827年3月26日在維也納辭世。他死時沒有一個親人在他身旁,但是在當月29日下葬時卻形成了一個群眾性的浪潮,所有的學校全部停課表示哀悼,有兩萬群眾護送著他的棺樞,他的墓碑上銘刻著奧地利詩人格利爾巴采(1791—1872)的題詞:“當你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著你的並不是誌頹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隻有對像他這樣一個人才可以說:你完成了偉大的事業……”
貝多芬一生的作品雖然不太多,但他卻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所以贏得如此高的聲譽,關鍵在於他集卓越的音樂天賦和熱情奔放的性格於一身,有崇高的理想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有堅韌不拔的意誌和不屈不撓的毅力。
從中古到近代,一直到古典樂派的大師為止,一部歐洲音樂史,幾乎就是一部宗教音樂史。換句話說,從9世紀到偉大的貝多芬開始他的“自由職業者”的藝術生活之間的幾百年裏,幾乎歐洲所有音樂家都是為教會服務的。而貝多芬改變了這一切!
盡管出生於音樂世家,而且從小就開始學習鋼琴和提琴,但貝多芬並非莫紮特式的神童,他的創作並非一揮而就,而是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感到滿意為止。其早期作品具有海頓和莫紮特的風格,但後來發展出一種完全屬於他自己的形式,其作品個性鮮明,較前人有很大的發展。
1804年,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響曲》(即《英雄交響曲》)的創作,這標誌著貝多芬的創作道路進入了成熟階段。這部作品完全奠定了他創作的基本邏輯——“通過鬥爭,得到勝利”,“通過艱苦,走向歡樂”。這一時期他還創作了其他一些重要作品,包括《第十四鋼琴奏鳴曲》(即《月光》,1801)、《第二十一鋼琴奏鳴曲》(即《黎明》,1804)、《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即《熱情》,1806)、《d大調小提琴奏鳴曲》(1806)、歌劇《菲德裏奧》(1805)、《克羅采小提琴奏鳴曲》(1803)等。1808年,他完成了簡潔凝練、充滿鬥爭精神和勝利信念的《第五交響曲》(即《命運交響曲》)和純真質樸、歌頌大自然的《第六交響曲》(即《田園交響曲》)。
在音樂表現上,貝多芬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
他以深刻、銳利的眼光,敏感地把握住了時代和社會的脈搏,他的作品不僅體現了他偉人般的性格,而且反映了人民的苦難、奮鬥和希望,因而具備了鮮明的社會性和深刻的哲理性。
這就是貝多芬的故事:作為一個音樂家,他卻完全失聰了。這是他最黑暗的時期。然而在這個完全安靜的世界裏,他聽到了內心新的音樂,譜成了氣勢雄渾、充滿歡樂、讚美上帝的傑作——偉大的《第九交響曲》。當樂曲第一次在維也納演出結束時,全場掌聲如雷。而身為指揮的他,因為麵向著樂團,竟然聽不見!
貝多芬承受巨大的痛苦卻不輕言放棄,他沒有向命運低頭,他“戰勝了人類的平庸,戰勝了他自己的命運,戰勝了他的痛苦”。他是靠自身的力量戰勝的,用他的話說:“噢,人啊,你當自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