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紮特晚年的生活每況愈下,身體也越來越糟,他不得不經常向朋友們求援。當他最後一部傑出的歌劇《魔笛》首場公演時(1791年9月30日),他已痼疾纏身。1791年12月,莫紮特病逝於維也納,年僅35歲。在他去世的時候,屋中沒有一根木材取暖,病倒在床的妻子無法為他送葬,而臨死前,他仍默吟著自己心愛的歌劇《魔笛》的旋律,在音樂的庇護下默默閉上了眼睛。
莫紮特的音樂典雅秀麗,如同珍珠一樣玲瓏剔透,又似陽光一般熱情溫暖,洋溢著青春的生命力。由於他的音樂語言平易近人,作品結構清晰嚴謹,“因而使樂思的最複雜的創作也看不出斧鑿的痕跡。這種容易使人誤解的簡樸是真正隱藏了藝術的藝術”。
美國音樂學者約瑟夫·馬克利斯說得好:“在音樂曆史中有這樣一個時刻:各個對立麵都一致了,所有的緊張關係都消除了。莫紮特就是那個燦爛的時刻。”
“鋼琴詩人”肖邦
弗裏德裏克·弗朗索瓦·肖邦(frydery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偉大的波蘭音樂家,其一生不離鋼琴,被稱為“鋼琴詩人”。1837年,他嚴辭拒絕了沙俄授予他的“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
肖邦有一半的法國血統。他的父親從法國移居到華沙,教貴族子弟學法語。當肖邦6歲的時候就已經顯示出了非凡的音樂天份,家裏為他聘請了著名的鋼琴教師。在老師的指引下,肖邦熟悉了大量音樂大師的作品。老師的教學富有情趣和智慧,奠定了肖邦作為一個鋼琴家所應當擁有的個性和創造力。肖邦第一次演出是在一個家庭宮殿中舉行的慈善音樂會,那年他年僅8歲。1818年的《華沙日報》這樣寫道:“他不僅可以完美而輕鬆地演奏那些最難的鋼琴作品,而且他還能創作出饒有興趣的舞曲和變奏曲。”後來,肖邦經常出現於達官顯貴的府邸。
肖邦一家住在一個伯爵夫人的莊園宅地的三間房子裏,那是令人愉快的房間,有著白色的牆和發光的天花板,有掛著雪白薄紗窗簾的窗戶,寬大的窗台上倒掛著生氣勃勃的金鍾和天竺葵。房屋裏麵擺著沉重的紅木家具、許多書架和一個白柱式火爐,在天冷的時候,裏麵的鬆木劈啪作響,發出芳香的熱氣。三間房子中最大的一間裏麵擺著鋼琴,有別於其他神童音樂家的是,少年肖邦並不喜歡那架鋼琴。
肖邦的第一位教師是個奇怪的人,他總是穿著淡黃色的大衣、漆皮長靴,以及顏色華麗但很俗氣的背心,據他說這是在一個拍賣行買的波蘭最後一個國王的所有物。他總是帶著一支長鉛筆,來敲那些遲鈍和不守規矩的學生的腦袋和手指。
不過,是他使肖邦喜歡上了鋼琴,並且使少年肖邦逐漸以“第二個莫紮特”的美譽而聞名華沙。10歲時,肖邦被帶去在一個大歌唱家麵前彈奏,歌唱家聽後非常高興,送給他一塊手表。不久以後,俄國沙皇聽見他演奏,當即以一個鑽石戒指作為贈品。當時的歐洲報紙上有這樣一句話:“上帝把莫紮特賜給了奧地利,卻把肖邦賜給了波蘭。”
在肖邦讀書期間,他喜歡上了年輕的歌手康斯坦西婭。19歲時他寫下了《f小調鋼琴協奏曲》,據說就是這位少女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
在年僅20歲的時候,肖邦因其創作的e小調和f小調鋼琴協奏曲而譽滿華沙。此後不久他就決定要出國。在這個異族統治下的國家中,政治形式不斷緊張,革命一觸即發。這種情況下,對於他的音樂事業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1830年的12月肖邦開始了他的藝術旅行。參加告別聚會的有他的家人、初戀情人、教授,以及一些朋友們。肖邦沒有意識到他就要永遠離開他的祖國,也就是從那一刻,在他充滿無數歡欣和痛苦的生活中將永遠伴隨著無盡鄉愁。
1831年9月,肖邦來到巴黎,不久,就成了巴黎最時興的音樂教師。他願意有多少學生就有多少,價格是最高的。他上課時像一個王子,總是戴著白羊皮手套,並且由一個仆人陪著,坐著一輛馬車到來。
後來,通過鋼琴家李斯特,肖邦結識了“有一雙憂鬱的眼睛”的奧羅爾·杜德旺夫人,也即是聞名於世的小說家喬治·桑。通過她,肖邦被拉進以巴黎為家的藝術家、作家和音樂家們的歡快的圈子裏。之後,肖邦與許多傑出的藝術家成了朋友,比如雨果、巴爾紮克、海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