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是浪漫主義時代最有獨創性的藝術家之一,他的風格完全是他自己的,絕不會把他的風格與其他人的相混淆。在第一流的藝術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創作生活集中於鋼琴上的大師。

從一開始,他的想象就獻給了鍵盤,他在這狹窄的結構中創造出了一個世界。他的天才甚至把鋼琴的局限性也轉變成美的源泉。不能演奏任何時間長度的持續音當然是鋼琴的主要局限,肖邦卻巧妙地克服了這一局限。對於現代鋼琴風格的形成,他的功績是不下於任何其他音樂家的。他告訴學生:“必須讓每個音符都歌唱起來。”

他抒發感情有時像魔鬼般神秘莫測,有時又像水妖般地令人銷魂,但卻永遠是心血溫暖而慈祥的,那些夜曲是他在孤獨中的夢幻,他向靜夜傾訴著一個人的最懇切的渴望。他雖然在表麵上是幸運的寵兒,但實際上,卻和他那浪漫主義的許多同時代人一樣,也是一個飽經生活苦難的人。

在德國期間,雖然肖邦生活得很開心,但正值波蘭亡國,於是他寫了很多懷念祖國、思念親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與幻想曲。肖邦一生不離鋼琴,所有創作幾乎都是鋼琴曲,被稱為“鋼琴詩人”。舒曼稱他的音樂像“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蘭不會亡。”他的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稱是“遠離母親的波蘭孤兒”,臨終囑附親人把自己的心髒運回祖國。

從1846年,起肖邦的創作開始出現衰退的趨勢。其原因是多方麵的:19世紀40年代波蘭民族運動的幾次挫折,使對此一直抱著熱烈期望的肖邦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打擊,深深陷入了失望和消沉的情緒之中;同喬治·桑之間愛情的破裂,故鄉親人和摯友的相繼去世,自己健康情況的不斷惡化,這一切都給他的身心造成深深的創傷,加重了他的悲哀和孤獨。

1848年,肖邦在英國演出,返回巴黎後幾個月便逝世了,時年39歲。他的葬禮在莫紮特的《安魂曲》和他自己的《葬禮進行曲》中舉行。他被安葬在拉雪茲公墓,一位朋友在他的墓上撒下了波蘭的泥土。

肖邦一生作品繁多,且全部為鋼琴曲,而其中的十分之九又是鋼琴獨奏曲。但是最令人感到麻煩的是,他的作品大多隻有體裁而沒有標題。很多作品,即使標上調式和體裁及體裁編號,仍然難以搞懂到底是哪一首。因此,後人查找肖邦的作品時,往往以作品編號(op.)作為查找的主要根據,因為作品編號是不會出現重複和混亂現象的。

肖邦作曲時,基本離不開鋼琴鍵盤,對於作曲十分情緒化。據當時的人說,肖邦擅長在鋼琴上即興創作,而且有著一氣嗬成般的流暢,但當他落筆追思即興樂念時,卻異常費力,稿紙上往往留下很多塗改痕跡。許多已成之作,每經他本人演奏一次,就會出現一種有所改動的版本。

他說:“讓人們去猜吧!”

讓音樂本身去說話,不把主觀臆想強加給聽眾——這就是肖邦的信念。

肖邦音樂的高度思想價值在於它反映了19世紀30—40年代歐洲資產階級民族運動總潮流的一個側麵,喊出了受壓迫受奴役的波蘭民族憤怒、反抗的聲音。肖邦的音樂具有濃厚的波蘭民族風格。他對民族民間音樂的態度非常嚴肅,反對獵奇,同時又不被它所束縛,總是努力體會它的特質加以重新創造。這樣,他既提高了民間音樂體裁的藝術水平,又保持了它純淨的風格,從不喪失其鮮明的民族民間特色。

他對當時西歐在音樂創作手段方麵獲得的經驗和成果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並將它作為自己創作的起點,從而使自己的音樂具有同古典傳統有深刻聯係的嚴謹完整的藝術形式。但是肖邦又從來不受傳統的束縛,敢於大膽突破傳統,進行創新。這尤其表現在他深入地挖掘和豐富了諸如前奏曲、練習曲、敘事曲、夜曲、即興曲、諧謔曲等一係列音樂體裁的潛在的藝術表現力,賦予它們以新的社會內容。他的旋律有高度的感情表現力,極富於個性,他的和聲語言新穎大膽,鋼琴織體細膩而富於色彩。這一切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新穎的獨特的“肖邦風格”,為歐洲音樂的曆史發展作出了貢獻。

通過這些我們不難看出,肖邦所擁有的非凡鋼琴技巧完全可以讓他成為一名鋼琴舞台的耀眼明星,然而他寧願為那些能夠真正理解他音樂的具有藝術能力的聽眾演奏。除了這些之外,肖邦一生僅舉行過30場公共音樂會。凡是那些參加過肖邦“書房”音樂會的人都強烈認為,隻有在這種朋友間的私人音樂會上,偉大的藝術家才能闡釋出音樂的真諦,發揮他們藝術的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