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第二任妻子的名字是安娜·瑪德蓮娜,也正是巴赫《第二小步舞曲》的別名,《第一小步舞曲》的別名是《瑪利亞·芭芭拉》,也是他第一任妻子的名字。巴赫給自己深愛的這兩個女人創作了大量的曲子,最著名的是《小步舞曲》,其中的主旋律正是帕卡貝爾的《卡農》。
後來,他的第二任妻子去世了,為了讓兒女能夠受到高等的教育,巴赫新任了樂長職務,包括組織和訓練聖歌隊,教學生拉丁語,寫作教堂禮拜等。
當巴赫為了發展德國音樂向宮廷索取幾文錢而屈辱地寫申請的時候,卻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微薄的收入勉強養家糊口。
長年累月的辛勤勞動,使晚年的巴赫患了眼疾,兩度開刀無效,終至雙目失明。1750年6月28日,巴赫在萊比錫與世長辭。他的死沒有引起顯著的社會反應。他被安葬在聖·約翰教堂的墓地。
一顆巨星就這樣隕落了!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壯、廣闊、內在,充滿了18世紀上半葉德國現實生活的氣息。他譜寫了許多充滿戲劇性因素的大型聲樂作品,其中《馬太受難曲》和《d小調彌撒》是最有影響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巴赫作為一個虔誠的新教教徒,通過宗教音樂形式(受難曲、彌撒、經文歌、康塔塔等),抒發了對人類災難、痛苦的憐憫、同情,以及對和平與幸福未來的渴望。與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這種充滿宗教內容及複調音樂思維的作品更為廣闊地揭示了人的內心世界,但同時,他的音樂從來沒有脫離德國的音樂傳統。《平均律鋼琴曲集》是巴赫在“純音樂”領域留下的重要遺產之一。作為一部具有德意誌精神的作品,《平均律鋼琴曲集》體現出了那種嚴謹的德國式思維。另外,巴赫的《法國組曲》、《英國組曲》和六首《勃蘭登堡協奏曲》等樂隊作品,也都表達了他對和平和美好生活的祈求與渴望。這些作品在德意誌民族人民的內心深處激起了強烈的共鳴。
巴赫的音樂,可以說是構成歐洲音樂殿堂的一根重要支柱。對於整個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來說,巴赫的音樂成就可以說是架在這座殿堂上的圓頂;對於其後的歐洲音樂發展來說,雖然直到19世紀巴赫才具有真正的影響力,但是這種影響力一旦產生,便對歐洲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隻有當巴赫在新的曆史文化背景下具有新的文化意義時,他的音樂作品才對現代音樂具有“啟示錄”的意義。而對於後人來說,沒有研究過巴赫,就不可能理解歐洲音樂;未能深入研究過巴赫的作品,就難以成為一個嚴謹的、精通其專業的音樂家;若不能透過巴赫音樂純樸的形式、精練的技巧乃至宗教音樂形式上的“外殼”,體驗到巴赫音樂中蘊藏著的很深的思想情感,也就難以透徹地認識巴赫音樂的本質。
在巴赫生活的時代,德國處於政治分列、經濟落後的狀況,文化藝術暗淡無光。外國的如法蘭西、意大利、英吉利的文化,在德國占絕對優勢,自己的民族文化受到輕視。恩格斯曾形容道:“從那個時候起,棍棒和鞭子就在國內占了統治地位;和整個德意誌一樣,德意誌農民降低到極卑微的地位。”在這樣情況下,教堂自然成了人們寄托精神情感的地方。
巴赫在世時並沒有顯赫的地位,沒有贏得應有的尊重,大部分作品非但沒有得到出版,也不為人們所理解。“偉大的巴赫”反倒是指他的兒子埃曼紐爾·巴赫。當時人們隻承認巴赫是一個演奏家、樂器鑒定家。他在音樂創作中所建立的豐碑偉績,在他死後多少年方才逐漸為人們所認識、所推崇。
當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作品時,驚呼道:“他不是小溪,是大海!”這句話道出了大音樂家貝多芬對巴赫才華的賞識和讚歎。巴赫的才華及其音樂形式的多樣,以及思想的深刻猶如大海,以它的深奧莫測的淵流、變幻無度的色彩、悠然而逝的嘯聲,令人肅然起敬。巴赫的音樂作品浩如煙海,雖然大部分已散佚,但留下的也不少,約有500多部。
音樂史上作品多產的作曲家也不乏其人,但一直到今天,在樂壇上能與之相比的人卻是寥寥無幾。除歌劇外,巴赫的創作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恩格斯稱他為德國黑暗時代的“閃光”。
圓舞曲之王施特勞斯
被稱為“圓舞曲之王”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是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家。他的名曲《藍色的多瑙河》,就像一隻歌頌生活的鴿子,飛遍了全球。
施特勞斯於1825年10月25日出生於維也納,他的父親也叫約翰·施特勞斯,為了便於區分,人們稱其父為老約翰·施特勞斯,被稱為“圓舞曲之父”。但施特勞斯的成就比他父親大,故被譽為“圓舞曲之王”。但一般情況下,提到約翰·施特勞斯這個名字,通常特指小施特勞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