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畫家梵高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蘭後期印象畫派代表人物,是19世紀人類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他熱愛生活,但在生活中屢遭挫折,倍嚐艱辛。他獻身藝術,大膽創新,在廣泛學習前輩畫家倫勃朗等人的基礎上,吸收印象派畫家在色彩方麵的經驗,並受到東方藝術特別是日本版畫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創作了許多洋溢著生活激情、富於人道主義精神的作品,表現了他心中的苦悶、哀傷、同情和希望,至今享譽世界。

梵高出生於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中學畢業後,他被送到海牙一家美術商店當學徒,不久他又先後來到巴黎總店和倫敦分店賣畫。年僅16歲的梵高,就這樣天天接觸美術品,耳濡目染,認識和欣賞能力漸漸增強。可是這並沒使他的工作受到賞識,得到認同。一次,一位有錢的婦人為自己的新居購畫,她一邊喋喋不休地胡亂發著議論,一邊盡挑那些在梵高看來十分庸俗、低水平的畫作,還自鳴得意地大聲說:“瞧,我選的都挺不錯吧!”“你即使閉上眼睛,也不會比現在挑得更糟了。”梵高忍不住頂了她一句。他覺得這位目空一切、淺薄無知的太太實在令人討厭。那婦人聽見此話,頓時大怒:“天哪!你不過是個鄉巴佬而已!”店老板聞聲趕來,訓斥梵高不要毀了他的生意,警告他再不改過,便讓他走人。梵高生氣地打斷老板的話,說:“怎能為了賺錢向這種愚蠢的人賣畫?”“還有,為什麼不懂藝術的人有資格到這兒來,而那些對優秀藝術真正有鑒賞力的窮人,卻拿不出一個銅板去買張畫掛在自己的牆上呢?”這件事發生後不久,他不辭而別,回到家裏。

父親希望兒子繼承自己的職業,便說:“賣畫不成,那你就學神學吧。”後來他在叔叔的勸說下於1877年考進阿姆斯特丹大學神學係預備部。可他不久又彷徨起來,他認為自己在神學係背誦枯燥的希臘文和拉丁文,對那些伸著雙手的窮人並沒什麼幫助,於是他再一次不辭而別。不久,他出現在比利時皮森特牧師等幾人組織的福音傳道學校裏,因為這兒隻要他學習3個月就可得到一張合格證書,便可分配工作,那時他替上帝為窮人服務的願望就可以實現了。可是事情並非那麼簡單,臨畢業時,負責人對梵高說:“你宣講時連話都講不好,委員會認為你不夠格給百姓傳授教義,我遺憾地通知你,你沒有合格地畢業,我們不能給你任命。”梵高驚呆了,傷心地跑了出來。後來他在皮森特牧師的幫助下,謀得了一個實習機會,並被告知,隻要做得好便有機會轉正。就這樣,兩天後,這位沒有文憑的布道者登上了南下的火車。

可梵高來到比利時南部博裏納日礦區不久便感到了困惑,這裏的人過得太悲慘了,自己來到這裏並不能使這些悲慘的命運有絲毫的改觀。此時,他平生第一次感到,他的宗教沒有用處,他的“上帝”那麼蒼白無力。他把自己的內衣、襪子、外套、毯子、木床都分給了貧困的工人,整天忙著幫工人洗衣、煮飯,給人們治病,教會發給他的工資,也幾乎被他分送光了。不久,這兒又發生了一次礦難。前來視查的牧師發現梵高狼狽不堪的樣子,認為他有失牧師的身份,當即宣布解除他的任職,工資立刻停發。山窮水盡的梵高不禁感歎:上帝在哪兒?

在礦區百無聊賴的梵高整日在饑寒交迫中閑蕩。一次,他從一個老礦工身上感到有一種什麼東西打動了自己,自己一時也說不清,這種觸動驅使他從口袋中翻出一截鉛筆和一封家信,迅速地把那個邁著緩慢、沉重步伐,穿過黑色原野的身影畫了下來。他覺得那上麵的人物說出了他想說的一些話,而且還引發出自己一種不可遏止的衝動,就是要把印在頭腦中的博裏納日人都畫下來。從此,他又開始到礦工家去做訪問了,不過,這次《聖經》被畫紙和顏色筆取代。他畫得倉促而潦草,勾勒著對每一個人物的第一印象,什麼解剖學、透視學、比例問題等概念全然沒有考慮,但落在紙上的就是博裏納日的礦工,這是誰也不會弄錯的。他省悟到:自己是在懷念那久違的藝術世界了,也許自己已經走到了藝術殿堂的大門口?經濟上的窘迫絲毫沒有影響梵高心頭的快樂和幸福感,雖然仰仗父親及弟弟的錢來維持生活曾使他羞愧不堪,可現在他顧不得多想這些,隻管畫下去。

梵高一生中最為幸福的也許就是他有一個自身並不富裕的弟弟能終生地接濟他。即便如此,生活還是時時將他壓迫到生存的最低線,但他始終不改對藝術的癡迷與執著,他的一生也沒有為改變貧窮的命運而稍稍偏離過既定的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