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生前隻賣出過一幅畫,價值4英鎊;而100年後,梵高的《向日葵》以4200萬美元的價格售出。後來,他的《蝴蝶花》在美國拍賣時,售價高達5350萬美元。這是我們迄今聽到的藝術品的最高價之一。
1888年春,梵高為尋找創作靈感,移居到法國南的阿爾勒,而法國畫家高更也於10月應邀前往與梵高共同作畫。兩位大師對藝術有著不同的見解,一般人會認為,這樣很好,可以交流學習,可是他們兩個人幾乎從一開始就陷入了激烈的爭吵。在性格方麵,梵高有著癲癇病人所特有的偏執,而高更則有著超乎常人的冷酷,這使得爭吵變得無法調和。高更離開布列塔尼本來就有幾分不情願,見這般光景,遂萌生去意,這讓梵高的精神更加緊張。因為他知道,如果高更走了,他建立“南方畫室”的夢想就將破滅。
一次,他們為了一幅畫爭吵得很凶,梵高拿出槍射向了昔日好友高更,高更帶著受傷的身體離開……過了許多天,梵高覺得有些想念高更,就去看望他,兩人重歸舊好。
梵高與高更曾經是誌同道合的好友,但造化弄人,他們兩人決沒有想到相處是那麼困難。兩人都少年氣盛,哪裏顧得什麼天高地厚,在現實中又那麼不如意。最終,一個自殺身亡,一個在孤島上抑鬱而終。
不幸的那一刻終於來臨。1888年12月的一天,一種不可遏製的躁動攫住了梵高的身心,他手握一把剃刀,怒氣衝天,四下巡行。結果,慌亂中,他衝向高更,但在高更的逼視下,他退縮了。最終他割下右耳,血淋淋地把它當做禮物送給一個妓女,也許是為了兌現她的戲謔:“你可不可以用你的耳朵來代替兩個法郎?”
在聖雷米療養院期間,深受幻覺與狂想之苦的梵高說:“我越是理智分裂,越是虛弱,就越能進入一種藝術的境界。”精神的分裂、理智的深刻達到了奇妙的統一,梵高將自己全部的人格注入作品中,出於無奈而成了狂人,卻在自己的作品中體現了存在的深刻。
在經曆了長時間的雖生猶死的痛苦掙紮後,梵高37年的生命走到了盡頭。他跪倒在麥地裏,抬起頭,仰麵向著太陽,舉起了左輪手槍,用它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現代藝術大師畢加索
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pablo ruiz picasso,1881—1973),20世紀視覺藝術方麵最有獨創性、最全麵、最強有力的人物。他的一生畫風多變,從憂鬱的藍色到多情的玫瑰色,再變回新古典主義,接著又變成超現實主義,他的每一次風格變化都引起畫壇一片驚歎。他的作品對西方的藝術流派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1881年10月25日,西班牙馬拉加一位圖畫教師的妻子產下一個渾身青紫的男嬰,助產士以為這是個死胎,便撂在桌子上忙著照料產婦去了。幸虧他的叔叔、當地有名的布拉斯科醫生及時趕到,他經驗豐富,判定嬰兒並沒死去,並立即著手搶救。過了好一陣子,嬰兒才脫離窒息狀態,“哇”地一聲哭了出來,開始呼吸人世間的氣息。這個被宣判為死嬰的孩子便是後來舉世聞名的藝術家——畢加索。
畢加索來到世界上不久便顯露出他與繪畫藝術的天然淵源。據說小畢加索學會的第一個音節就是“匹茲”(piz,鉛筆的縮音),畢加索好像是在向母親索要一支鉛筆,以便用它塗塗畫畫,小畢加索的確很早就喜歡用筆在紙上畫一些糾纏不清的螺旋形。畢加索常在父親的畫室找樂趣,一次,他父親嫌他太吵鬧,給了他一張紙和一支筆,任由他胡亂塗畫,可不一會,他竟完成了一幅“作品”,遞給父親,等待誇獎。他父親看著紙上潦亂的線條,不知是何物,小畢加索居然發音含混地告訴父親這是一塊小甜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