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對侄子的前途寄於厚望,一心希望侄子成名成家、光宗耀祖的醫生叔叔聽說畢加索逃學的事以後,便中斷了對畢加索的接濟。這樣一來,畢加索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他買顏料的錢沒有了,肚子也餓得咕咕叫,更不幸的是,饑寒交迫中他患上了猩紅熱病,不過幸運的是他活了下來。他卷起行李,回到了巴塞羅納的父母身邊。
此時,思想正統的父親看不慣畢加索的行為也開始冷落他,但母親鼓勵和支持他,他又重新燃起了對藝術追求的信心。為了感激母親,他把自己創作的作品的署名改為母親的姓——畢加索。
19歲的畢加索十分向往當時世界藝術的中心——巴黎,再加上他與家庭之間出現了一道裂痕,他感到心灰意懶,決定到巴黎去闖世界。動身之前,他為自己畫了一幅自畫像,他在人像的眉毛上連寫三遍“我是天下第一”,便登上了北去的旅程。
1900—1904年,在巴黎的畢加索接觸了各種藝術流派,在藝術上汲取到許多營養,雖然他的生活非常艱辛,但他並沒被困難所嚇倒,在藝術上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著。他畫出了一係列以藍色為基調的繪畫作品,比如《卡沙格馬斯的葬禮》、《藍寶》等,由於這段時期畢加索窮困潦倒,生活不如意,使得他這一時期的作品都充斥著代表著憂鬱、蒼茫的藍色,人們把這段時間稱為他的“藍色時期”。也正是這一段時間,他積蓄了抵抗困難的勇氣和激情,開始了他不知疲倦的創作。這位窮困潦倒的畫家,在當時除了他的才能外,幾乎是一無所有。
1904年後,畢加索在他稱為“洗衣舫”的巴黎馬特爾山的斜坡上的拉維格南街13號連續住了5年。畢加索在這裏經曆了他的“玫瑰色時期”,並開創了舉世聞名的立體主義繪畫。“洗衣舫”的生活條件十分惡劣,可是,在這裏畢加索第一次墮入情網,窮困潦倒的生活從此充滿陽光,一幅題為《沉思》的作品是這種生活的真實寫照。這幅水彩畫中,一位青年男子正坐在床邊,若有所思地注視著一位熟睡的體態豐滿的女子。畢加索的潛台詞似乎是:無論多麼貧窮,隻要有了愛情,生活就會變得富足。
他的《演員》和《坐著的裸女》是玫瑰色時期的代表作。好在後來終於有人主動來買他的畫,他的生活才終於得以改觀。
隨著畢加索名氣的與日俱增,他漸漸富裕起來了,早期那種哀怨的小人物形象也從畫麵上消失了。畢加索進入竭盡全力研究繪畫形式的新時期。他開創的“立體主義”繪畫在西方美術史上雖然有著巨大的影響,但由於注重的隻是繪畫的表現形式,所以這一時期真正優秀的作品並不多。不過,作為一個終生追求進步的藝術家,在這一時期還是有著許多值得肯定的作品,例如著名的《亞威農少女》。
1937年4月26日,擁有7000多居民的西班牙巴斯達克省文化中心格爾尼卡遭受到佛朗哥指使的德國法西斯空軍的突然襲擊。在長達3個多小時的狂轟濫炸中,小鎮被夷為平地,有2800餘人慘遭無辜殺害。畢加索在巴黎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激動,立即決定以這個事件為題材,創作大型壁畫。6周後,畢加索完成了這幅他最著名的油畫作品《格爾尼卡》,全畫由黑、白、灰三色畫成,畫中的婦女、小孩、戰士的屍體、著火的房屋和被矛刺穿的馬(象征人民)等,無一處不是對法西斯罪行的血的控訴。
1944年,巴黎解放後,畢加索加入了法國共產黨。在這一政治信仰鼓舞下,他積極參加和平運動。《和平鴿》就是他應巴黎舉行的保衛和平大會的要求所作的一幅石版畫。在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期間,他又畫了《朝鮮的屠殺》,以此來揭露美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的罪行,並進行強烈的控訴。
畢加索一生中畫法和風格幾經變化。也許是對人世無常的敏感與早熟,加上家境不佳,畢加索早期的作品風格充滿了早熟的憂鬱,早期畫近似表現派的主題。在求學期間,畢加索努力地研習學院派的技巧和傳統的主題,而產生了像《第一次聖餐》這樣以宗教題材為描繪對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調與羅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會的題材,也是畢加索早年學習的對象。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畫作中,總看到用羅特列克手法經營著浮動的聲光魅影,曖昧地流動著款款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