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路徑依賴理論——慣性的力量(2 / 3)

正是這間餐廳,使兄弟倆成為當地新貴。他們倆每人年平均收入5萬美元,這足可以使他們進入當地的上流社會了。

不久,城裏同樣的汽車餐館逐漸多了起來,因而,雇用服務員也變得不容易。由於餐館多,相互競爭得很厲害,那些服務員自認為奇貨可居,要的報酬很高,而且很不聽使喚。如果不是麥氏兄弟在汽車餐飲業裏積累了一些經驗,以及對餐飲業尚有感情,他們早就打退堂鼓了。

兄弟倆發現,汽車餐廳在經營上有一個誤區,那就是讓人一聽到汽車餐廳就會想到這是一種出售廉價食品的地方。另外,食品成本和勞動力成本都不斷地上漲,生意實際上很難做下去。

這時候,他們哥倆想進行一項別的經營者想都不敢想的改革。

他們通過對幾年來經營收入的分析研究,發現有60%的收入來自漢堡包,而不是排骨。盡管他們在排骨上做的廣告比在漢堡包上做的多得多。

於是,他們把漢堡包製作改為現場製作,並將肉餡一類的熟食加入到漢堡包中。

就是這樣一個誰都沒有想到的改革,推動了世界快餐業的一場巨大的革命!

麥氏兄弟的成功,正是因為他們拆掉了思維中的牆,敢於打破常規。在我們的企業管理中,很多管理者都有不同高度的一堵牆,都被不同程度的慣性思維控製著。他們都相信自己以往的經驗,害怕麻煩、害怕風險、害怕改變,為自己設定了種種條條框框。沒有創新,企業就沒有出路,隻能永遠跟著別人走,毫無自己的特色。

我們隻有打破常規,走出條條框框,拆掉自己思維中的那堵牆,遇到問題多想些解決方法,多嚐試一些新的解決方式,敢於冒險,多多創新,讓我們的企業處於長盛不衰的位置。

企業創新與路徑依賴

每個新入行的人都會參照前人的方法把企業做下去,這是企業經營中常見的路徑依賴。而勇於創新,打破路徑依賴,企業成功的可能性會更大。

1997年,譚魚頭火鍋店成立,它的第一家火鍋店開業後,因為做工精細、味道鮮美,所以餐廳門庭若市,天天爆滿,門口經常有幾十個人排隊等位置。

就在此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引起了老板譚長安的注意:

由於每天用餐的人太多,客人們經常要等很長時間。一天,有個客人等了兩個小時,還沒有排到。他很生氣,當時就叫來了譚魚頭的老板譚長安。

不管譚長安怎麼解釋,怎麼表示抱歉,那個客人還是很生氣,氣急之下,抬手就給譚長安一拳頭。

然而,譚長安卻能忍人所不能忍,那一拳頭不但沒有讓他惱羞成怒,反而讓他開始了深刻的反省。

他想,為什麼那個客人會那麼憤怒呢?是因為等了太長的時間,而導致客人等待時間長的主要原因是上菜速度慢。餐廳都是采用手工寫菜單傳菜,效率很低,所以上菜速度慢。

想到這一層,譚長安萌生了求變的念頭。常言道,“變則通,通則久”,要提高效率,由餐飲業的“小蝦米”轉變為“鯨魚”,首先必須提高效率。於是經過一番研究,譚長安在自己的各個連鎖店開始建設IT係統。

這個IT係統的操作流程是:餐廳使用POS機點菜,後台廚房的打印機同步提交顧客點菜信息,庫存管理員根據點菜係統中的物料消耗隨時補貨,財務係統根據點菜係統和結賬係統的數據,對每天的銷售狀況進行精確統計。

這樣一來,從前台點菜到廚房準備,再到給顧客上菜的時間都可以由係統記錄下來。哪些菜必須在幾分鍾內提供給顧客,譚長安根據難易程度提出具體要求。如果執行不到位,服務員、店堂經理都要受罰。

譚魚頭第一次改變了中國式餐飲的粗放式管理,實現了精細化管理。

譚長安說:“從傳統管理到數碼管理的轉變原因是因為企業需要,企業長大了,管理也必須隨之變化。不是我們想要這麼做,是市場要求我們這麼做。”譚長安正是直麵現實後,謀求變革才獲得了成功。

近年來,譚魚頭餐飲公司快速發展,譚長安決定走向國際市場,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實現“數碼火鍋”的企業目標。

譚魚頭從IT係統建設之初,就選擇了IBM作為自己的主要合作夥伴,在各個門店的硬件設備上和應用環節上,充分吸收了IBM在國際餐飲領域的係統建設經驗,並希望在IBM的協助下,名副其實地實現“數碼火鍋”的夢想。

在IT應用非常落後的傳統餐飲行業裏,譚魚頭不僅獨樹一幟地最先開始IT建設,並且選擇了與IBM攜手。通過與國際知名的IT公司緊密結合,譚魚頭迅速成長為行業的領導者。

如果是一般的老板,無緣無故挨別人打,一定會怒火中燒,失去理智,譚長安卻能忍別人所不能忍,發現問題的症結所在;如果是一般的老板,企業門庭若市,一定會滿足現狀,不思進取,譚長安卻能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從而直麵市場,冷靜地自我反思。正是他的這種反思精神,使他認識到上菜效率低的原因,並毫不猶豫地進行創新,從而在行業中的脫穎而出。

譚魚頭的成功經驗告訴企業管理者,創新是企業製勝的法寶,路徑依賴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大敵,企業家隻有不被思維定式所拘泥,才能發現機遇,抓住機遇。而企業創新最需要培養一種心態,就是對新事物保持強烈的好奇心。